2006/6/4
亲爱的,就在那里
2006/6/4 0:39:07
亲爱的,就在那里
硬币的两面
无需寻找
依附着这个厚度
永不相见
游戏般地珍藏
---
身体旅行,思想也旅行,基因也旅行,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道路上,四分五裂。
---
对我来说,来到世上是我一生最运气的事。对父母来说,我的来到是偶然的事件,因为父母并没有计划我的出现。母亲已经有了足够多的儿子,也早有了欢蹦乱跳的女儿,相当满足也相当劳累了。我的来到,对父母来说,几乎是多余的,何况是在三年自然灾害的日子里,多一张口,不是雪上加霜吗?
父亲好不容易去农村买到十个鸡蛋,慰劳产后的母亲。此事被组织知道了,结果被批判为小资产阶级思想严重。那个年代!
生我时母亲已经40岁了,加上特殊时期的生活困境,母亲的奶水不足。产后一个星期不到,母亲就又上班了,把我放在单位的幼儿园。单位的一位阿姨年轻、壮实,正好刚刚做母亲,奶水特别好,就一起喂养了我。我稍为长一些时,母亲的同事们都说我长的特别像准“妈妈”,白白胖胖的。靠他人的奶水健康成活下来,无论何时想起来,感恩之情自然而然,无以言表的温暖。在生命的最早期,就被大世界所恩泽,老天的恩典。
大约一岁时,父母把我寄养在离家不远的一对老人家。这样母亲可以有时间照顾13-6岁的四个其他孩子,还有自己的工作。父母家在社坛巷,阿婆阿公家在清洲观前,这两条巷子时互相连接的,所以应该很方便。母亲不定期地来看我,总是带些好吃的东西来。比如冰棒,在当时,就算好东西了,偶尔也带来鱼、肉。寄养期间,不记得什么时候回过家了。稍微长大后,记得一次母亲把我接回家,我自己又偷偷跑回阿婆家,以后就强迫我回父母家了。
阿婆阿公有一个儿子,此时已经工作了,而且单独住在山门巷。阿婆阿公是一对温和的老人,对我十分耐心,在阿婆阿公家的日子,十分安详平静的时光。
---
苏州是水乡,有各种不同生动的水。水,成为了记忆世界的最早图画之一,应该很自然把,也一直在心中回荡。
最早的水来自天上,大雨小雨稀稀沥沥来到世上,滴落在地上,溅起水花,顺着地面流到天井的边上,滑落阴沟中去。顺着屋檐的水流大小不同,坠落地面时发出不同的声音,可以聆听细别的声音。常常阿公阿婆会拿出铁桶接水,水满后赶紧告诉阿公阿婆,他们把雨水倒入屋子里的大缸中,然后继续积水。雨水,可看,可听,可玩,自然喜欢啦。
现代化前的苏州,每个门堂内都有井,日常用水全部来自井水,食用、洗涤碗筷、衣服等等。大户门堂,还可能有两口井,比如父母家的社坛巷15号。自古以来,苏州大部分的大街小巷都有公井,十分人文的举措啊,比如周边的山门巷、清洲观前、洙泗巷、土圣巷都有公井。解放后,每个门堂的住户越来越多,门堂内的井常常不够用的,公井就变得越来越热闹了,也多少变成了一种社交场合。公井的另一个好处是,很少干扰别门堂内人家的起居。
苏州的水井,按井口形式来分,大体有两种,有围栏的和不带围栏的。不带围栏的水井带有井盖,用水时搬开盖子,用完在自觉盖上,为了安全也为了卫生。带围栏的水井,很少带井盖。围栏一般是一体石头的,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千年的使用,围栏的内口磨出光滑的小沟来。
我对水井的记忆,带有一些恐惧。阿婆家门堂有无栏水井,站在井边,脚就发软,怕自己跌中其中儿淹死。门口是石栏的公井,靠在井口,头重脚轻的感觉也会冒出来。至今想到被水围绕,也总是恐惧。记忆已经烙在心头。
人如果没有灵魂,那么历史和继承也就是瞎话了。死后怎么处理自己?不去水中,还是留在陆地上吧,不在墓地死气沉沉,要行走或者飞翔,比如高山或者空中,即使有些荒凉或者寒冷,我需要空气和阳光。
Comments
Xiao Xiaoqiang - 2006/6/5 12:33:46
值得怀念的童年,真想回到那个时候,快乐和恐惧都很单纯,自然地感受世界~
- 2006/6/6 13:07:50
"童年的精华是不劳而获
我还是对自己的童年很满意的.吃的饱穿的暖,有玩伴,有书看.每天起床都能看到海上日出.觉得很幸福.成年以后总觉得童年幸福特别重要,那样在比较难的时候觉得有底气.
吉娜 苏摩 - 2006/6/6 17:41:54
童年到底是什么,我还不知道。如果可以选择,我也许会尝试另一种童年。
亲爱的,夏季来临
2006/6/5 18:14:37
亲爱的,夏季来临
看大雁飞去
拍打天使的希翼
迷糊双眼
旧时光不再
牵连撤离
虚空围困余温
祝福也还请你带去
-----
亲爱的,秋天到来
穿过一街又一街
脚下树叶游移
远方一片云和你一起
-----
“我既不能加速也不能延迟我的死亡:这就是人生。那么我必须如何生活才能存在与每一个瞬间之中?生活与善和美之中,直至生命自行终止。”
“在安康的时候人们不会想到肉体上的软弱,但是在困难时期人们却意识到这样的事实,于是人们便求助于精神。”
“肉体上的安康的每一时刻均是一种恩赐。”
“我必需对外在的生命的困难采取完全无所谓的态度”
“我是精神,所以我是自由的。”
“感觉不太好,没有适当的人生乐趣。“
“我的精神在我的体内抵抗着我的消沉情绪。”
---维特根斯坦
“一个人从肉体上说是软弱无力的,但是经由精神他成为自由。”
---托尔斯泰
-------
好奇什么?围攻什么?
这么贫瘠,大海空旷,没有生机,也没有命运。
-------
人没有能力认识完整的自然,还有谁能够给人类指明方向?上帝是封闭的,人无法穿透这个封闭性,说什么上帝要人类怎么怎么,又怎么可能?上帝的善恶在人的世界之外的,不在人之中。
在开放的天地中,人可以走不同的道路,只需与天地不相背,遍地颂歌。
-------
五百年前德语尚还默默无闻,或被拉丁语、法语所嘲笑,20世纪海德戈尔洋洋得意说哲学属于德语。德语是次于英语、法语的第三大被翻译的语言。另外,德国是世界第一翻译大国!
一种语言的兴衰,文化发达状况的气温表。语言本身并不引导文化语言强盛,思想的丰富变化开创心的语境。那么,汉语呢?
-------
如果不可说的还要说,那么狂说也不为过。说得像,可以迷惑,可以承载,可以利用,可以娱乐,也还是有功效的。
--------
法国思想家、导演,情境主义代表人物居伊?德波(Guy Debord)全部6部电影,其中包括晦涩的《隆迪的狂吠》和名作《景观社会》影像版,共分三碟。
这个家伙的片子,不对胃口,但是与众不同,断断续续看了好几天。
通过解构电影,瓦解电影的神话可能。各种电影试图给观众展示电影外的种种世界,这部电影恰恰试图反身展示电影内核,反思“电影意识”自身,关于电影、景观、视觉的行动意识。如果说艺术打破规则,形成新秩序,那么真是打破电影概念的电影,但历史地来看未能概念电影。
电影和书籍一样,大多以神话模式出现,受众不知。如果电影没有能够承担起神话世界的功能,受众反而发出抱怨声,比如我会说,对于这部需要消化或者干脆讨厌的片子,不看也罢。
--------
德国人发现了希腊,当然他们也发现了印度,更重要的是发现了希腊。美国人有欧洲大陆。日本人有美国。中国人呢?有西方?
设想一个没有上帝的犹太民族,现在 还不可能的。设想一个没有??的中国,现在也还不可能。
-------
“天才是有勇气实现的才能” ---维特根斯坦
何谓勇气?孔老二有勇气吗?乐彩博弈者呢?诸葛亮呢?几乎可以肯定比尔盖茨是个天才。
-----
人可能会被一幅图画感动,但不会同情一幅画。同情的对象一定具有意识的?同情的本质?
时间自由,空间,力呢?
-----
世界谜人,难逃无知,但愿快乐并且健康着。
雨点滴落
带着恋人的湿润
风颤动低语
高潮尚未到来
天晴更遥远
世界坛:克利夫兰艺术馆全球巡展
2006/6/10 16:57:58
黄金周时去中华世界坛意大利文艺复兴画展,展览厅挤满了人,乌哑哑一片,空气又不流畅,加上画面神情压抑,匆匆逃离了现场。今天去那里,观众不算多,也还有空调,大大松了一口气,可以慢慢享受。
克利夫兰艺术馆全球巡展“从莫奈到毕加索”,主要是约100年前的欧洲大陆流派的零散作品。不必顾及画主的声名高低,有些画作还是值得观看的。莫奈的作品偏偏不是睡莲,静物花草一样色彩饱和,暖意荡漾。毕加索的作品,相当一般。比起忧郁的中世纪画作,印象派期间的画作色彩明亮,相当画面自然、安详、宁静、清爽,适合我的味道。
雕塑作品屈指可数,罗丹的作品为主,虽然罗丹丰富的作品在巴黎早已观赏过了,这次在看到它们,依然感觉韵味十足,比较难得的机会。第一次看到德加的雕塑作品,十分喜欢,一尊硕壮舞女生动铜塑《看右脚底的舞者》,充分表现“印象主义”捕抓对世界的视角和对艺术的手法。摩尔雕塑,对空间的流形格局,总能唤起冲动。
---
维特根斯坦对哲学的精神错乱进行治疗。
意义的标准何在?信?精神错乱的信呢?意义从命题开始?弗洛伊德建立了一套命题和意义标准。
生命的意义可以从任何一个或多个“正确”命题开始。正确命题,是神也是圣。
可说的苍白无力,不可说的没完没了。
命题的意义是它的证实方法---维特根斯坦
信徒的存在证实了神的存在。
“实”--“饱满”。
某种宗教受关注的程度,往往与社会政治、经济发达强盛状况有关。如果哪天中国在世上成为实力最强的更加,中国的三教、汉语等等种种文化形式在世界受关注的程度,自然也会大大增加。人之常情。
维特根斯坦写下:"去信教吧!哪对你没有坏处。”
信教,任何宗教,都可以使得自己变得与某些意义直接相关,这些意义可以等同为生命。
死亡证实了一切。
问题消解后,问题还存在。
人按照自己的认识 认识世界,人试图按照自己的意志格局世界。
真理没有到达之前,人按照人的有限认识造就世界。
人只能生活在欠缺的认识中。当然,快乐、美好的理由完美无缺的.
-------
手温
你的或我的
刺伤了冰冻
醉浓时情还瘦
Comments
- 2006/6/14 15:22:37
Rodin的雕塑在vancouver美术馆展出的时候,我是跑去看来着.后来是毕加索的画展.有的是真迹,有的是复制品.总之都是来自遥远的地方.只记得进门那尊<掷铁饼者>,非常有力量.对我,只觉得机会难得,却缺乏引导,看不出什么道道来.最单纯的感觉,更是难以用话语描说.
只是想,那么多年过去了,这些东西成为了无价之宝,或者说是遗产,代代相传下去.艺术,又到底是什么东西?
近日这里多雨.又开始热起来了.半夜里睡不好的时候,总觉得"前尘如梦",有点时光倒错之感.
我总特别嫉妒那些阳光,真正笑的出来,积极的那类人.也许他们也焦虑,发愁,但是生活里总是看到愉快的那一面比较多一点.让我觉得非常嫉妒.
- 2006/6/15 5:55:58
谢谢你发来的music.很好,我很喜欢.不是一个明快的歌曲,听着时候有一种悲哀的味道.但是还是很好.虽然open的时候费了点力气.
也许是因为你看到了我在你blog上的留言.我不知道怎么说, 如果用see the bright side的口气来说,那么,生活中的downs就是这样.
或许我已经失去了清晰表达的权利,因为种种羁绊,比如'成年''自尊''恐惧',各样的东西.
想起那天从北大回来的路上,和你的争论,关于那个聪明的却又"颓废"的朋友.不知道用'颓废'来形容他是否合适.我想我对此激烈反对的态度无非是因为我很害怕这样的边缘生活.大声说出来,就象暗夜里行路大声呼喊"我很勇敢我不怕黑暗"一样的心理.
吉娜 苏摩 - 2006/6/15 9:21:51
想起维特根斯坦说得一句话:每个人都是世界的界限。
每个人的视觉,又总是在眼睛之外。还没有什么人没有自己的难处得吧 :)
2006/6/4 0:39:07
亲爱的,就在那里
硬币的两面
无需寻找
依附着这个厚度
永不相见
游戏般地珍藏
---
身体旅行,思想也旅行,基因也旅行,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道路上,四分五裂。
---
对我来说,来到世上是我一生最运气的事。对父母来说,我的来到是偶然的事件,因为父母并没有计划我的出现。母亲已经有了足够多的儿子,也早有了欢蹦乱跳的女儿,相当满足也相当劳累了。我的来到,对父母来说,几乎是多余的,何况是在三年自然灾害的日子里,多一张口,不是雪上加霜吗?
父亲好不容易去农村买到十个鸡蛋,慰劳产后的母亲。此事被组织知道了,结果被批判为小资产阶级思想严重。那个年代!
生我时母亲已经40岁了,加上特殊时期的生活困境,母亲的奶水不足。产后一个星期不到,母亲就又上班了,把我放在单位的幼儿园。单位的一位阿姨年轻、壮实,正好刚刚做母亲,奶水特别好,就一起喂养了我。我稍为长一些时,母亲的同事们都说我长的特别像准“妈妈”,白白胖胖的。靠他人的奶水健康成活下来,无论何时想起来,感恩之情自然而然,无以言表的温暖。在生命的最早期,就被大世界所恩泽,老天的恩典。
大约一岁时,父母把我寄养在离家不远的一对老人家。这样母亲可以有时间照顾13-6岁的四个其他孩子,还有自己的工作。父母家在社坛巷,阿婆阿公家在清洲观前,这两条巷子时互相连接的,所以应该很方便。母亲不定期地来看我,总是带些好吃的东西来。比如冰棒,在当时,就算好东西了,偶尔也带来鱼、肉。寄养期间,不记得什么时候回过家了。稍微长大后,记得一次母亲把我接回家,我自己又偷偷跑回阿婆家,以后就强迫我回父母家了。
阿婆阿公有一个儿子,此时已经工作了,而且单独住在山门巷。阿婆阿公是一对温和的老人,对我十分耐心,在阿婆阿公家的日子,十分安详平静的时光。
---
苏州是水乡,有各种不同生动的水。水,成为了记忆世界的最早图画之一,应该很自然把,也一直在心中回荡。
最早的水来自天上,大雨小雨稀稀沥沥来到世上,滴落在地上,溅起水花,顺着地面流到天井的边上,滑落阴沟中去。顺着屋檐的水流大小不同,坠落地面时发出不同的声音,可以聆听细别的声音。常常阿公阿婆会拿出铁桶接水,水满后赶紧告诉阿公阿婆,他们把雨水倒入屋子里的大缸中,然后继续积水。雨水,可看,可听,可玩,自然喜欢啦。
现代化前的苏州,每个门堂内都有井,日常用水全部来自井水,食用、洗涤碗筷、衣服等等。大户门堂,还可能有两口井,比如父母家的社坛巷15号。自古以来,苏州大部分的大街小巷都有公井,十分人文的举措啊,比如周边的山门巷、清洲观前、洙泗巷、土圣巷都有公井。解放后,每个门堂的住户越来越多,门堂内的井常常不够用的,公井就变得越来越热闹了,也多少变成了一种社交场合。公井的另一个好处是,很少干扰别门堂内人家的起居。
苏州的水井,按井口形式来分,大体有两种,有围栏的和不带围栏的。不带围栏的水井带有井盖,用水时搬开盖子,用完在自觉盖上,为了安全也为了卫生。带围栏的水井,很少带井盖。围栏一般是一体石头的,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千年的使用,围栏的内口磨出光滑的小沟来。
我对水井的记忆,带有一些恐惧。阿婆家门堂有无栏水井,站在井边,脚就发软,怕自己跌中其中儿淹死。门口是石栏的公井,靠在井口,头重脚轻的感觉也会冒出来。至今想到被水围绕,也总是恐惧。记忆已经烙在心头。
人如果没有灵魂,那么历史和继承也就是瞎话了。死后怎么处理自己?不去水中,还是留在陆地上吧,不在墓地死气沉沉,要行走或者飞翔,比如高山或者空中,即使有些荒凉或者寒冷,我需要空气和阳光。
Comments
Xiao Xiaoqiang - 2006/6/5 12:33:46
值得怀念的童年,真想回到那个时候,快乐和恐惧都很单纯,自然地感受世界~
- 2006/6/6 13:07:50
"童年的精华是不劳而获
我还是对自己的童年很满意的.吃的饱穿的暖,有玩伴,有书看.每天起床都能看到海上日出.觉得很幸福.成年以后总觉得童年幸福特别重要,那样在比较难的时候觉得有底气.
吉娜 苏摩 - 2006/6/6 17:41:54
童年到底是什么,我还不知道。如果可以选择,我也许会尝试另一种童年。
亲爱的,夏季来临
2006/6/5 18:14:37
亲爱的,夏季来临
看大雁飞去
拍打天使的希翼
迷糊双眼
旧时光不再
牵连撤离
虚空围困余温
祝福也还请你带去
-----
亲爱的,秋天到来
穿过一街又一街
脚下树叶游移
远方一片云和你一起
-----
“我既不能加速也不能延迟我的死亡:这就是人生。那么我必须如何生活才能存在与每一个瞬间之中?生活与善和美之中,直至生命自行终止。”
“在安康的时候人们不会想到肉体上的软弱,但是在困难时期人们却意识到这样的事实,于是人们便求助于精神。”
“肉体上的安康的每一时刻均是一种恩赐。”
“我必需对外在的生命的困难采取完全无所谓的态度”
“我是精神,所以我是自由的。”
“感觉不太好,没有适当的人生乐趣。“
“我的精神在我的体内抵抗着我的消沉情绪。”
---维特根斯坦
“一个人从肉体上说是软弱无力的,但是经由精神他成为自由。”
---托尔斯泰
-------
好奇什么?围攻什么?
这么贫瘠,大海空旷,没有生机,也没有命运。
-------
人没有能力认识完整的自然,还有谁能够给人类指明方向?上帝是封闭的,人无法穿透这个封闭性,说什么上帝要人类怎么怎么,又怎么可能?上帝的善恶在人的世界之外的,不在人之中。
在开放的天地中,人可以走不同的道路,只需与天地不相背,遍地颂歌。
-------
五百年前德语尚还默默无闻,或被拉丁语、法语所嘲笑,20世纪海德戈尔洋洋得意说哲学属于德语。德语是次于英语、法语的第三大被翻译的语言。另外,德国是世界第一翻译大国!
一种语言的兴衰,文化发达状况的气温表。语言本身并不引导文化语言强盛,思想的丰富变化开创心的语境。那么,汉语呢?
-------
如果不可说的还要说,那么狂说也不为过。说得像,可以迷惑,可以承载,可以利用,可以娱乐,也还是有功效的。
--------
法国思想家、导演,情境主义代表人物居伊?德波(Guy Debord)全部6部电影,其中包括晦涩的《隆迪的狂吠》和名作《景观社会》影像版,共分三碟。
这个家伙的片子,不对胃口,但是与众不同,断断续续看了好几天。
通过解构电影,瓦解电影的神话可能。各种电影试图给观众展示电影外的种种世界,这部电影恰恰试图反身展示电影内核,反思“电影意识”自身,关于电影、景观、视觉的行动意识。如果说艺术打破规则,形成新秩序,那么真是打破电影概念的电影,但历史地来看未能概念电影。
电影和书籍一样,大多以神话模式出现,受众不知。如果电影没有能够承担起神话世界的功能,受众反而发出抱怨声,比如我会说,对于这部需要消化或者干脆讨厌的片子,不看也罢。
--------
德国人发现了希腊,当然他们也发现了印度,更重要的是发现了希腊。美国人有欧洲大陆。日本人有美国。中国人呢?有西方?
设想一个没有上帝的犹太民族,现在 还不可能的。设想一个没有??的中国,现在也还不可能。
-------
“天才是有勇气实现的才能” ---维特根斯坦
何谓勇气?孔老二有勇气吗?乐彩博弈者呢?诸葛亮呢?几乎可以肯定比尔盖茨是个天才。
-----
人可能会被一幅图画感动,但不会同情一幅画。同情的对象一定具有意识的?同情的本质?
时间自由,空间,力呢?
-----
世界谜人,难逃无知,但愿快乐并且健康着。
雨点滴落
带着恋人的湿润
风颤动低语
高潮尚未到来
天晴更遥远
世界坛:克利夫兰艺术馆全球巡展
2006/6/10 16:57:58
黄金周时去中华世界坛意大利文艺复兴画展,展览厅挤满了人,乌哑哑一片,空气又不流畅,加上画面神情压抑,匆匆逃离了现场。今天去那里,观众不算多,也还有空调,大大松了一口气,可以慢慢享受。
克利夫兰艺术馆全球巡展“从莫奈到毕加索”,主要是约100年前的欧洲大陆流派的零散作品。不必顾及画主的声名高低,有些画作还是值得观看的。莫奈的作品偏偏不是睡莲,静物花草一样色彩饱和,暖意荡漾。毕加索的作品,相当一般。比起忧郁的中世纪画作,印象派期间的画作色彩明亮,相当画面自然、安详、宁静、清爽,适合我的味道。
雕塑作品屈指可数,罗丹的作品为主,虽然罗丹丰富的作品在巴黎早已观赏过了,这次在看到它们,依然感觉韵味十足,比较难得的机会。第一次看到德加的雕塑作品,十分喜欢,一尊硕壮舞女生动铜塑《看右脚底的舞者》,充分表现“印象主义”捕抓对世界的视角和对艺术的手法。摩尔雕塑,对空间的流形格局,总能唤起冲动。
---
维特根斯坦对哲学的精神错乱进行治疗。
意义的标准何在?信?精神错乱的信呢?意义从命题开始?弗洛伊德建立了一套命题和意义标准。
生命的意义可以从任何一个或多个“正确”命题开始。正确命题,是神也是圣。
可说的苍白无力,不可说的没完没了。
命题的意义是它的证实方法---维特根斯坦
信徒的存在证实了神的存在。
“实”--“饱满”。
某种宗教受关注的程度,往往与社会政治、经济发达强盛状况有关。如果哪天中国在世上成为实力最强的更加,中国的三教、汉语等等种种文化形式在世界受关注的程度,自然也会大大增加。人之常情。
维特根斯坦写下:"去信教吧!哪对你没有坏处。”
信教,任何宗教,都可以使得自己变得与某些意义直接相关,这些意义可以等同为生命。
死亡证实了一切。
问题消解后,问题还存在。
人按照自己的认识 认识世界,人试图按照自己的意志格局世界。
真理没有到达之前,人按照人的有限认识造就世界。
人只能生活在欠缺的认识中。当然,快乐、美好的理由完美无缺的.
-------
手温
你的或我的
刺伤了冰冻
醉浓时情还瘦
Comments
- 2006/6/14 15:22:37
Rodin的雕塑在vancouver美术馆展出的时候,我是跑去看来着.后来是毕加索的画展.有的是真迹,有的是复制品.总之都是来自遥远的地方.只记得进门那尊<掷铁饼者>,非常有力量.对我,只觉得机会难得,却缺乏引导,看不出什么道道来.最单纯的感觉,更是难以用话语描说.
只是想,那么多年过去了,这些东西成为了无价之宝,或者说是遗产,代代相传下去.艺术,又到底是什么东西?
近日这里多雨.又开始热起来了.半夜里睡不好的时候,总觉得"前尘如梦",有点时光倒错之感.
我总特别嫉妒那些阳光,真正笑的出来,积极的那类人.也许他们也焦虑,发愁,但是生活里总是看到愉快的那一面比较多一点.让我觉得非常嫉妒.
- 2006/6/15 5:55:58
谢谢你发来的music.很好,我很喜欢.不是一个明快的歌曲,听着时候有一种悲哀的味道.但是还是很好.虽然open的时候费了点力气.
也许是因为你看到了我在你blog上的留言.我不知道怎么说, 如果用see the bright side的口气来说,那么,生活中的downs就是这样.
或许我已经失去了清晰表达的权利,因为种种羁绊,比如'成年''自尊''恐惧',各样的东西.
想起那天从北大回来的路上,和你的争论,关于那个聪明的却又"颓废"的朋友.不知道用'颓废'来形容他是否合适.我想我对此激烈反对的态度无非是因为我很害怕这样的边缘生活.大声说出来,就象暗夜里行路大声呼喊"我很勇敢我不怕黑暗"一样的心理.
吉娜 苏摩 - 2006/6/15 9:21:51
想起维特根斯坦说得一句话:每个人都是世界的界限。
每个人的视觉,又总是在眼睛之外。还没有什么人没有自己的难处得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