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我度过2017年的“鸡汤”专辑
“听歌这么私人的事情怎么可以随便听给别人看呢。”

2017年年初的某一天,向来喜欢田馥甄的关推荐我听她的新专辑《日常》,那段时间我好像还沉迷在林俊杰“行走的CD”的美妙唱功中,虽然口头上对关的推荐照单全收,但是却迟迟没有去听。
直到有一天无聊,就去搜索了这张名字平平的专辑——《日常》。
结果被喜碧这碗鸡汤灌得迷醉。那时候我还是和往常一样,会凭一首歌的歌词去判断这首歌“好不好听”(其实就是判断这首歌合不合自己胃口、自己能不能在歌词里找到相似的经历然后“伤春悲秋”),我惊奇地发现!那是一类我从没喝过的鸡汤!
“拥有的失去了 期待的全都落空了 喜欢的不再爱了”
“管明天天气 会是怎么样 今天的雨 还是要懂欣赏 管明天的花 会不会盛放 眼前的蝶还是迷恋花香 ”——《无常》
开篇曲就是欢快的“活在现在”的鸡汤配方,一瞬间,所有对未来的焦虑、对缺乏行动的目标都有了前所未有的释怀。过往喜欢在歌曲里寻找“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我,第一次在流行歌里感受到了无法阻挡的快乐!直到现在再去重听这张专辑,我的脑海里浮现的还是阳光、亲近大自然、无忧无虑的画面,涌上心头的还是当初那种明媚的感觉!(毕竟我又进入了自由自在的寒假啦XD)
这张专辑里还有另外几首对我而言特别治愈的:《无用》《身体都知道》《独善其身》。像她的微博给人的感觉,我有事就会去寻寻开心:P

回顾2017年的时候,我总是说这一年里,在听歌方面我有了质的变化。但是这样的话我不知道该对身边的人怎么说才好,一方面我不是什么音乐专家,毕竟我是从去年才开始才把自己的听歌范围扩大,从前总是流连在固定的几位流行歌手中,看着歌词听歌。另一方面,正如开头说的,“听歌是很私人的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每个人灵光一现“发生质变”的时机都不同。
《日常》是开启去年愉快地听歌的索引(所以写得略微长一点),主要功能有三:一是让我听歌总是整张专辑地听;二是让我懂得了哪些音乐可以给我带来自由自在的上瘾的快乐;三是让我迷恋上了王菲。

听完《日常》之后在豆瓣上看评论,在这篇文里看见了“王菲”这个名字,带着尝尝鲜的心情听了《浮躁》,我只感觉出现一道强烈的光,把我送到一个全新的世界!
我还记得那是寒假里一个普通的下午,我独自在家,专辑《浮躁》里的歌曲从音箱里一首一首地溢出来,我心无杂念地摇头晃脑了一下午。快乐!快乐!快乐!自由!自由!自由!是一种很健康的上瘾的感觉!无与伦比的奇妙。
我毫不具备音乐的专业知识,对于喜欢的音乐也只能叙述出这样主观而贫乏的感受。容许我再说一句空洞的话:音乐是这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之一,可以叙述文字难以言喻的力量。我把《浮躁》推荐过给身边很多人,虽然不知有多少人得到与我当初相同的快乐。
最喜欢的:《堕落》《浮躁》
《浮躁》之后,我把王菲1994年到2003年的全部专辑陆陆续续地听过好多遍(ps:被王菲迷到神魂颠倒)。确实,再也找不到一张能与《浮躁》媲美的。不过,在我紧张、忧郁、焦虑时给我带来过快乐的,还有她的很多作品:
《讨好自己》是我去年夏天循环得最多的一张。虽然不少商业名曲......但是在《出路》的“带领”下,整张专辑呈现出轻快的感觉,而且封面真的好好看!
最喜欢:《出路》(除了王菲坦荡荡的歌词,编曲也美妙得不得了,我真不知怎么形容那种感觉了,最近的一次被它触动,就是挺长时间没出门,然后接了个拍照的兼职,在等公交的时候本来心情挺低迷的,随机到这首歌,身旁噪音大听不清歌词,但是仅编曲就让我瞬间心情好起来,忍不住想要手舞足蹈摇头晃脑)《讨好自己》《流非飞》(这首好像是日本版的Bonus,歌词很“菲主流”,不过是我很喜欢的鸡汤类型)
《Di-Dar》有人说是《浮躁》前传。迷幻。迷幻。很喜欢。
最喜欢:《Di-Dar》(这首歌的间奏简直是要命的!啊啊啊啊)《假期》
其实王菲九十年代的专辑里,几乎每一张(《浮躁》是完全个性化的,销量不算好,但是是艺术性的巅峰)都能满足各类人的喜好,这也是大家都在反复说的:王菲作品的艺术性和商业性结合的成功,有人喜欢她的与众不同,例如前面说提到了《出路》《Di-Dar》等等,有人喜欢她悦耳的流行,例如无数K歌金曲:《暧昧》《爱与痛的边缘》《红豆》《笑忘书》,甚至《容易受伤的女人》等等等等......
不过被王菲迷倒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她的演唱吧。空灵婉转的唱法,人们都说是模仿了小红莓的,我后来也特意跑去听了小红莓两张专辑
确实是同一路子的,但是也很显然,老王在模仿之后创造出了专属于自己的东西。Anyway,我真的很迷这种唱法。No Need 有首《Zombie》我也单曲循环了很多遍,觉得这种唱法实在是太过瘾了。王菲的《过眼云烟》《感情生活》《梦中人》《冷战》,和在“唱游大世界”日本东京场演唱的《Don‘t break my heart’》等等,都是我为了过这种瘾时单曲循环过很多很多很多遍的....XD
此外,《闷》是我不得不提的喜爱曲目。

听到了《浮躁》就注定绕不开窦唯的了。单专循环了很多遍、刷过几篇乐评,“窦唯”的形象就会慢慢浮现,与《浮躁》联系在一起。而接触到窦唯,对我而言,相当于又打开了另外一个美好新世界——摇滚。
其实音乐类别的界限早就已经不那么分明的了,《黑豹》属于摇滚,但也能说是流行。这张专辑给我带来最大的惊喜就是,窦唯高亢的声线和电吉他在歌曲中强大的表现力。那段时间碰巧在看马世芳的《听说》,他讲了两集电吉他,让我对这种乐器有更真切的感觉。关于这张专辑的溢美之词都被前人说遍了,当我也想让心情狂放不羁一点,或者想念窦唯性感的声线时,我就会在播放器翻出这张专辑。(万万没想到摇滚专里还有一首《don't break my heart》可以唱K的时候点。)
绝无仅有也让这张专辑变得弥足珍贵,也就只有它能让万千迷妹尽情享受窦唯性感的高亢唱腔了。窦唯离开黑豹之后就开始了自己修炼的音乐之旅。
我一直以为《黑梦》是和专辑名字一样,是阴暗的、消沉的,但是听了很多很多遍之后,我惊喜地发现这个梦是光亮而欢喜的,就像我们理解的窦唯看起来是阴郁敏感的,实则是因为他内心的无比赤城纯真。被生活琐事刺激时,跟着整张《黑梦》摇头晃脑挥臂抖腿一遍,保证药到病除。
继电吉他之后,我在这张专辑里听到了:鼓!
我觉得整张《黑梦》里最无与伦比的不是它先锋式的概念性,而是它窦唯式的鼓声。那一点一点、一阵一阵的鼓声,太震撼了。而如果要我在《浮躁》里寻找窦唯的影子,我觉得第一首《无常》就能看得见,那一阵阵密集的鼓声仿佛由远至近扑面而来,像夏天田野间风,无拘无束。
与《黑梦》相比起来,其实《艳阳天》更加切题,专辑名字和音乐内容一样,都是向着阳光的。第一次夜里听,感觉深夜都亮起来一样。

初夏的时候第一次看了1994年窦唯在香港红磡的表演,为之倾倒。最近无意中又去看了一次,还是陶醉。那时真是风华正茂啊。或许对他而言,现在在做的才是他真正认可的音乐。
知道窦唯和上世纪九十年代内地摇滚的昙花一现之后,我尝试听了好几张国摇:《万能青年旅店》《优美的低于生活》等等,还趁着金曲奖颁奖典礼热度听了草东没有派对的《丑奴儿》,也在豆瓣的高分榜了挑了几张外文的摇滚经典,其中最难忘的恐怕是Radiohead的《Ok Computer》,这张专辑的丧是《黑梦》和《丑奴儿》等等都望尘莫及的......我不敢轻易再听......
王菲1998年的专辑《唱游》中有唯一一首窦唯编曲的歌——《童》。我还记得第一次听的时候,毫无防备,对歌曲也没有半点背景了解,却听到头皮发麻,难道是伟大母性的作用?
从前王菲填一首《誓言》与窦唯一起作曲编曲,再加窦唯一段笛子间奏,你侬我侬的,羡煞旁人。而后又作曲填词编曲,顺便把童童牙牙学语的声音录进歌曲里,迎接美好的小生命。这个被整个华语乐坛等待着长大的小生命终于长大了。
在评论里看到过这样的话:
套用舒淇的一段话:其实这只是青春故事加上一点摇滚、一点迷幻、一点光泽与一点点酷,一个十九岁的小姑娘,一段十七八岁的心事,如此而已。
我觉得这段评论套用得很精辟,完全说出了窦靖童给我的感觉,去掉“如此而已”。可能是同辈的缘故,让我对她有种想亲近的向往(看来“国民老公”的称号真不是浪得虚名的......),接触她的作品我就感受到那种自由自在的因子。
临近去年年末,对摇滚中剧烈电吉他的喧腾突然失去了兴趣,更乐于去发现一些清新或者是静谧而贴心的专辑。
深情到立刻产生共鸣,不需要任何热恋失恋的经历。
《The Blower's Daughter》是电影偷心的主题曲,我想我一直都不会忘记“I 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吧。那段时间我还用了Damien Rice的大头照做微信头像,为这个叼着烟的深情大叔着迷。
第一首合唱,简直要了命。
最后这张阳光、海滩的小清新。
会把这篇日记总结成“鸡汤”专辑,是因为这些专辑陪我度过我的2017年,在我焦虑、消极、孤单、难过的时候,听一听,就重新有了力量。这样的说法真的显得很鸡汤,但这种感受确实是无比真切而又难以言喻的,用两个形容词来概括,可能是,快乐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