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听老人言 吃亏在眼前”
作者:钱花莲
清韵心理咨询中心
小A在咨询的时候说到:“非常后悔没有听父母的话,导致现在的日子过成这样,工作经常换,和朋友的关系也处不好,父母一直说我的不足,谈恋爱的时候,家人不同意我和他在一起,可是我自己一意孤行,结果还是离婚了,早知道是这样,我应该早就听父母的话。为什么会是这样”?
首先要感谢小A同意将她的案例与大家一起分享,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为什么“不听老人言 吃亏在眼前”。
小的时候,长辈教育我们时总是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走过的路比你走过的桥都多”等等。可是在那个时候的自己是不接受的,或许还会更加逆反,心想:你越是这样说,我就偏不接受,看看是不是如你所说要吃亏..... 这样的想法可能大家或多或少会有相同的感受,之后就是各种的随心所欲。虽然父母及长辈们教导的道理听过无数遍,可是在行为上都是按照自己当时的意愿去执行。大家看到这里或许会问这是什么样的心理呢?什么是“老人言”?而我们又为何要不听,继而“吃亏”呢?这其实是反对长辈对我们的约束,感觉阻碍了自己的“自由”。
所谓“老人言”,都是人生的经验的总结,他们所说的都是对的吗?而我们是不是都要听呢?老人们说的是其经历过的人生而得到的、积累的对人、事的认知,从而将他们年少的人格雏型在受挫、磨练中一次一次的调整、修正认知和行为中形成的自己的观点,又在不断的拆解、在重新构建自己的性格和习性,建立自己的人生理念。而这些经验都是他们认为的在“吃亏之后”得来的,老人们告诉你的其实是他们自己心灵成长过程。而正因为他们所经历的,从而对年轻人的未来产生很多焦虑,担心年轻人未知的未来。
那么我们又为何“不听”,何为“吃亏”,继而我们要怎么去做呢?
孩子在父母面前都是要表现得有自我存在,仿佛听了父母的话,按照父母说的做,就放弃了自己的意志。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同时也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样的感受让我们很不舒服,不能去面对自己的同时,就会用与父母对抗的行为模式来防御因存在感缺失带来的惶恐不安。往往在对抗中,又让自己陷入个人想象的人生旅途中,从而使事情的发展会越来越糟。
我们需要做得的是:
1.首先是了解对父母的认同,但又不能完全的复制,父母的经验是属于他们自己的,而我们要学会成长,需要形成自己的独特的人格特质。我们也不能完全的不认同,这样会让自己遭遇很多可预见的挫折。所以了解你对父母的认同度有多少?以及自我需要做出哪些调整,对自我发展和成长就显得至关重要。
2.接着识别自身防御,在接受长辈指点和追求自主性的较量中,由于接受会被自己解读为:被约束或是意味着我是错的,就会给自己的意志行为或自恋性需求带来打击。为了回避遭遇打击的结果,选择了反向认同的防御机制。你说应该向东我就选择向西,希望以此证明我才是对的,以维护自己的心理需求。如果通过防御回避了自己的事实需求,其行为结果就会与现实脱离,变成将自己的人生旅途交由他人或现实来摆布。
3.最后,听取父母带给我们的见解时,减少因情绪需求与父母对抗而产生的逆反心理因素,结合自己的理智和想法,对他人的建议先做评估再加以选择,才能让自己尽可能少地遭遇挫折,也是自我成长的更好选项。
如上所述,仿佛年轻的时候怀揣一颗梦幻般的心灵,想着人生的路是自己的,走出自己不一样的精彩。随着时间的推移,摸爬滚打是年轻人在经历人生的常态,都是人生必行的轨迹。很多我们自己习得的、别人说的、长辈们教导的,都需要我们自己去辨别与整合,最后形成自己独特的经验,并一代一代的重复和继承。
From:清韵心理咨询
清韵心理咨询中心
小A在咨询的时候说到:“非常后悔没有听父母的话,导致现在的日子过成这样,工作经常换,和朋友的关系也处不好,父母一直说我的不足,谈恋爱的时候,家人不同意我和他在一起,可是我自己一意孤行,结果还是离婚了,早知道是这样,我应该早就听父母的话。为什么会是这样”?
首先要感谢小A同意将她的案例与大家一起分享,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为什么“不听老人言 吃亏在眼前”。
小的时候,长辈教育我们时总是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走过的路比你走过的桥都多”等等。可是在那个时候的自己是不接受的,或许还会更加逆反,心想:你越是这样说,我就偏不接受,看看是不是如你所说要吃亏..... 这样的想法可能大家或多或少会有相同的感受,之后就是各种的随心所欲。虽然父母及长辈们教导的道理听过无数遍,可是在行为上都是按照自己当时的意愿去执行。大家看到这里或许会问这是什么样的心理呢?什么是“老人言”?而我们又为何要不听,继而“吃亏”呢?这其实是反对长辈对我们的约束,感觉阻碍了自己的“自由”。
所谓“老人言”,都是人生的经验的总结,他们所说的都是对的吗?而我们是不是都要听呢?老人们说的是其经历过的人生而得到的、积累的对人、事的认知,从而将他们年少的人格雏型在受挫、磨练中一次一次的调整、修正认知和行为中形成的自己的观点,又在不断的拆解、在重新构建自己的性格和习性,建立自己的人生理念。而这些经验都是他们认为的在“吃亏之后”得来的,老人们告诉你的其实是他们自己心灵成长过程。而正因为他们所经历的,从而对年轻人的未来产生很多焦虑,担心年轻人未知的未来。
那么我们又为何“不听”,何为“吃亏”,继而我们要怎么去做呢?
孩子在父母面前都是要表现得有自我存在,仿佛听了父母的话,按照父母说的做,就放弃了自己的意志。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同时也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样的感受让我们很不舒服,不能去面对自己的同时,就会用与父母对抗的行为模式来防御因存在感缺失带来的惶恐不安。往往在对抗中,又让自己陷入个人想象的人生旅途中,从而使事情的发展会越来越糟。
我们需要做得的是:
1.首先是了解对父母的认同,但又不能完全的复制,父母的经验是属于他们自己的,而我们要学会成长,需要形成自己的独特的人格特质。我们也不能完全的不认同,这样会让自己遭遇很多可预见的挫折。所以了解你对父母的认同度有多少?以及自我需要做出哪些调整,对自我发展和成长就显得至关重要。
2.接着识别自身防御,在接受长辈指点和追求自主性的较量中,由于接受会被自己解读为:被约束或是意味着我是错的,就会给自己的意志行为或自恋性需求带来打击。为了回避遭遇打击的结果,选择了反向认同的防御机制。你说应该向东我就选择向西,希望以此证明我才是对的,以维护自己的心理需求。如果通过防御回避了自己的事实需求,其行为结果就会与现实脱离,变成将自己的人生旅途交由他人或现实来摆布。
3.最后,听取父母带给我们的见解时,减少因情绪需求与父母对抗而产生的逆反心理因素,结合自己的理智和想法,对他人的建议先做评估再加以选择,才能让自己尽可能少地遭遇挫折,也是自我成长的更好选项。
如上所述,仿佛年轻的时候怀揣一颗梦幻般的心灵,想着人生的路是自己的,走出自己不一样的精彩。随着时间的推移,摸爬滚打是年轻人在经历人生的常态,都是人生必行的轨迹。很多我们自己习得的、别人说的、长辈们教导的,都需要我们自己去辨别与整合,最后形成自己独特的经验,并一代一代的重复和继承。
From:清韵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