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乐欣赏
交响乐欣赏
------《芬兰颂》 赏析
《芬兰颂》,芬兰民族音乐之魂、是最伟大的民族主义音乐作品。一首用芬兰民歌和故事以及忧伤的旋律组成的音诗,它的作曲者就是伟大的芬兰人西贝柳斯。
简·西贝柳斯(Jean Sibelius),是芬兰著名音乐家,古典音乐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一生作过7首交响乐和交响诗,一部歌剧和许多小型作品,其代表作有广为流传的交响诗《芬兰颂》、七部交响曲、交响传奇曲四首(包括著名的《图翁涅拉的天鹅》)、小提琴协奏曲、交响诗《萨加》(即《冰洲古史》)、《忧郁圆舞曲》(戏剧配乐的一章)、弦乐四重奏《内心之声》,以及为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的配乐。此外还作有大量的歌曲、钢琴曲等等。
1899年夏,处于沙俄统治下的芬兰人民不满于统治者的压迫和独裁政治,掀起了一场捍卫芬兰的自由和维护宪法权利的运动,人们为了声援被迫相继停刊的报界,组织起为新闻记者募集资金的义演活动,在义演最重要的一次晚会上,展示了以芬兰神话和历史主题组成的在当时最受欢迎的一系列生活画面,这个节目称作“历史场景”。西贝柳斯为这一“历史场景”所写的配乐,包括一首总的序曲、每一场的前奏曲,为诗朗诵而作的柔和伴奏,以及一首最重要的总结性音诗——《芬兰颂》。
《芬兰颂》这首举世闻名的杰作,曾对芬兰民族解放运动起过很大的推动作用。它在向全世界诉说位于北极圈的这个小国为生存而进行的殊死斗争,并使全世界确信芬兰并不是沙俄独裁统治下的一个附属国,所起的作用比千万本小册子和报刊论文都重要得多。它被誉为芬兰的“第二国歌”。整个乐曲由若干个性格突出的主题动机及其展开构成。音乐一开始的铜管合奏有力地呈现出主题,粗犷、强烈而沉重,被称为“苦难的动机”,表达出一种受禁锢的人民所蕴藏的反抗力量和对自由的强烈渴望,在定音鼓强烈的颤音烘托下,粗犷、沉重的悲剧性主题,表现出受压迫的芬兰人民及其隐藏的反抗力量,这里的“受压迫”,就含有凶残强暴的帝俄统治和不屈不挠的芬兰人民两种相对比的形象。
在第二个主题中表现了芬兰人民的压抑与痛苦。乐曲转入中庸的快板时,由铜管奏出的急促兴奋的主题以及随后大提琴与低音提琴以固定音型奋勇推进的这一部分,比较形象典型。但这里的每一次推进,都用似乎有引子中反面势力的镇压,可人民的力量还是不断壮大。音乐的进行突然加快,在低音弦乐器阴森森的背景的衬托下,铜管乐器和定音鼓带出的一个极其刺激的节奏型,把听者带入了充满紧张的戏剧性冲突的战斗场面,掀起了一个强有力的高潮。
紧接着,音乐在低音乐器简单反复的音型中,传出了一曲胜利的颂歌,这支旋律从铜管乐器的战斗呐喊中发展出来,但它的纯朴明朗,就像是一支具有舞蹈性节奏的欢快民歌。之后,木管乐器吹奏的舒缓庄重、如赞美诗般的旋律尽情表达了芬兰人民对祖国神圣而崇高的情感,呈示出的充满必胜信心的斗争动机,和胜利颂歌的主题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气势磅礴的斗争场面。后来,乐曲出现了颂歌主题,曲调庄严舒缓,渗透了人民热爱祖国的崇高而神圣的感情,由木管乐器这部分的旋律曾被后人填词改编为大合唱《芬兰颂歌》广为流传。庄严的颂歌和前面出现过的一系列强烈的号角动机彼此呼应,演绎着完美而又神圣的交响,并最终在铜管辉煌的凯旋声中结束全曲。
整个作品都从各个侧面表现了芬兰人民的伟大,但最集中、最典型的,还是全曲的结尾部分。乐曲又一次出现号角的主题,将情绪推向新的高潮,激昂的铜管奏出了强有力的阵阵凯歌,充分表现了芬兰人民的伟大和正义力量的必然胜利。
欣赏西贝柳斯的作品,能够感受到芬兰人粗犷豪放的性格特征。西贝柳斯的音乐语言朴实无华、用情真挚,丰富的和声和配器手法总能使其作品具有严谨的结构和纯朴的气质。尤其是管乐器的运用,时而嘹亮高亢,时而雄浑有力,常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效果。这种美妙的铜管音响是标志性的,并在交响诗《芬兰颂》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芬兰颂》 赏析
![]() |
《芬兰颂》,芬兰民族音乐之魂、是最伟大的民族主义音乐作品。一首用芬兰民歌和故事以及忧伤的旋律组成的音诗,它的作曲者就是伟大的芬兰人西贝柳斯。
简·西贝柳斯(Jean Sibelius),是芬兰著名音乐家,古典音乐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一生作过7首交响乐和交响诗,一部歌剧和许多小型作品,其代表作有广为流传的交响诗《芬兰颂》、七部交响曲、交响传奇曲四首(包括著名的《图翁涅拉的天鹅》)、小提琴协奏曲、交响诗《萨加》(即《冰洲古史》)、《忧郁圆舞曲》(戏剧配乐的一章)、弦乐四重奏《内心之声》,以及为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的配乐。此外还作有大量的歌曲、钢琴曲等等。
1899年夏,处于沙俄统治下的芬兰人民不满于统治者的压迫和独裁政治,掀起了一场捍卫芬兰的自由和维护宪法权利的运动,人们为了声援被迫相继停刊的报界,组织起为新闻记者募集资金的义演活动,在义演最重要的一次晚会上,展示了以芬兰神话和历史主题组成的在当时最受欢迎的一系列生活画面,这个节目称作“历史场景”。西贝柳斯为这一“历史场景”所写的配乐,包括一首总的序曲、每一场的前奏曲,为诗朗诵而作的柔和伴奏,以及一首最重要的总结性音诗——《芬兰颂》。
《芬兰颂》这首举世闻名的杰作,曾对芬兰民族解放运动起过很大的推动作用。它在向全世界诉说位于北极圈的这个小国为生存而进行的殊死斗争,并使全世界确信芬兰并不是沙俄独裁统治下的一个附属国,所起的作用比千万本小册子和报刊论文都重要得多。它被誉为芬兰的“第二国歌”。整个乐曲由若干个性格突出的主题动机及其展开构成。音乐一开始的铜管合奏有力地呈现出主题,粗犷、强烈而沉重,被称为“苦难的动机”,表达出一种受禁锢的人民所蕴藏的反抗力量和对自由的强烈渴望,在定音鼓强烈的颤音烘托下,粗犷、沉重的悲剧性主题,表现出受压迫的芬兰人民及其隐藏的反抗力量,这里的“受压迫”,就含有凶残强暴的帝俄统治和不屈不挠的芬兰人民两种相对比的形象。
在第二个主题中表现了芬兰人民的压抑与痛苦。乐曲转入中庸的快板时,由铜管奏出的急促兴奋的主题以及随后大提琴与低音提琴以固定音型奋勇推进的这一部分,比较形象典型。但这里的每一次推进,都用似乎有引子中反面势力的镇压,可人民的力量还是不断壮大。音乐的进行突然加快,在低音弦乐器阴森森的背景的衬托下,铜管乐器和定音鼓带出的一个极其刺激的节奏型,把听者带入了充满紧张的戏剧性冲突的战斗场面,掀起了一个强有力的高潮。
紧接着,音乐在低音乐器简单反复的音型中,传出了一曲胜利的颂歌,这支旋律从铜管乐器的战斗呐喊中发展出来,但它的纯朴明朗,就像是一支具有舞蹈性节奏的欢快民歌。之后,木管乐器吹奏的舒缓庄重、如赞美诗般的旋律尽情表达了芬兰人民对祖国神圣而崇高的情感,呈示出的充满必胜信心的斗争动机,和胜利颂歌的主题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气势磅礴的斗争场面。后来,乐曲出现了颂歌主题,曲调庄严舒缓,渗透了人民热爱祖国的崇高而神圣的感情,由木管乐器这部分的旋律曾被后人填词改编为大合唱《芬兰颂歌》广为流传。庄严的颂歌和前面出现过的一系列强烈的号角动机彼此呼应,演绎着完美而又神圣的交响,并最终在铜管辉煌的凯旋声中结束全曲。
整个作品都从各个侧面表现了芬兰人民的伟大,但最集中、最典型的,还是全曲的结尾部分。乐曲又一次出现号角的主题,将情绪推向新的高潮,激昂的铜管奏出了强有力的阵阵凯歌,充分表现了芬兰人民的伟大和正义力量的必然胜利。
欣赏西贝柳斯的作品,能够感受到芬兰人粗犷豪放的性格特征。西贝柳斯的音乐语言朴实无华、用情真挚,丰富的和声和配器手法总能使其作品具有严谨的结构和纯朴的气质。尤其是管乐器的运用,时而嘹亮高亢,时而雄浑有力,常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效果。这种美妙的铜管音响是标志性的,并在交响诗《芬兰颂》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