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代替了电影杂志?
查看话题 >一本杂志的消失,是这个“被解构”世界的一处映射
《看电影》午夜版停刊了,昨天在朋友圈(对,朋友圈)里看到一本摇滚乐的杂志也停刊了。
从何时起,我们了解咨询的通道,从那一本本书籍、杂志,到了现在的朋友圈和APP推送。说实话,《看电影》上的文章,许多我都没有完全读完,因为,内容实在太多了。往往,这一期还没看完,下一期又来了。当然,也不排除,看了标题就不太想看内容的。又或许,哪一个无聊的周末午后,趁着温暖的阳光或是好喝的饮料后,再把往期的杂志翻出来,继续看完没看完的。又记得,哪一天,突然看片或者写东西的时候,想起之前看过一期的内容,可以借鉴,就赶快扒出来。
现在,这些都无从寻觅了。
内存太小,看过的,早删了。内容相似,这个公众号看的,像是从另外一个公众号上粘的。
我们原来的那个完整世界,去哪了?也许,还有纸质书可以依稀找寻到那种感觉。但,毕竟书和杂志是不一样的。一本杂志构成的完整世界,并非一个公众号所及。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时间成了我们最大的敌人,一切求快的东西在一次又一次技术更迭后,臻于极致。然而,快,有什么好呢。一篇影评,我们等不到那些漫长的日子,我们现在就要看,那些惊悚的标题和企图迎合所有人的恶心劲的文章,占据着每一个人的眼球。当然,你可以选择不看,对于无所有谓的人来说,当然无关痛痒;却对视之为精神生活养料的人来说,只能在这铺天盖地的垃圾食品中,尽力寻觅到可以食用的东西,当然也许还要面对那些“突然的关闭和隐匿”。这些“大致可以食用之物”,不论求之是一件何等繁琐的事,就其东西本质而言,却也总觉得莫大的缺憾,很多媒介弊病,无法躲逃。
一本杂志,当然不是纸张的结合。它往往代表着一种“兴趣社区”的认同和记忆。是具有相同审美水平和共同趣味的集合体。放在其中的东西,往往代表着这一角落在这一时刻发展的边界。我们看杂志,是在相同的精神维度上,对一领域探索的不同成果的展示和吸收。这一种特殊传播关系的构建,是建立在先期认同和不断完成记忆的基础之上的。它无关乎后来者与旁人,更不会寻求一种所谓的“传播效果”。
我们的兴趣在这个网络时代,被“精确定位”了,被“大数据”,当那些一个又一个所谓的“对胃口”的公众号和网红主播所包揽后,“共识和记忆”再也无法找寻了,原来的那个完整世界再也不见了,而面对我们的满地电子碎片,和被解构到毫厘却粗陋不堪的一个又一个风潮。
从何时起,我们了解咨询的通道,从那一本本书籍、杂志,到了现在的朋友圈和APP推送。说实话,《看电影》上的文章,许多我都没有完全读完,因为,内容实在太多了。往往,这一期还没看完,下一期又来了。当然,也不排除,看了标题就不太想看内容的。又或许,哪一个无聊的周末午后,趁着温暖的阳光或是好喝的饮料后,再把往期的杂志翻出来,继续看完没看完的。又记得,哪一天,突然看片或者写东西的时候,想起之前看过一期的内容,可以借鉴,就赶快扒出来。
现在,这些都无从寻觅了。
内存太小,看过的,早删了。内容相似,这个公众号看的,像是从另外一个公众号上粘的。
我们原来的那个完整世界,去哪了?也许,还有纸质书可以依稀找寻到那种感觉。但,毕竟书和杂志是不一样的。一本杂志构成的完整世界,并非一个公众号所及。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时间成了我们最大的敌人,一切求快的东西在一次又一次技术更迭后,臻于极致。然而,快,有什么好呢。一篇影评,我们等不到那些漫长的日子,我们现在就要看,那些惊悚的标题和企图迎合所有人的恶心劲的文章,占据着每一个人的眼球。当然,你可以选择不看,对于无所有谓的人来说,当然无关痛痒;却对视之为精神生活养料的人来说,只能在这铺天盖地的垃圾食品中,尽力寻觅到可以食用的东西,当然也许还要面对那些“突然的关闭和隐匿”。这些“大致可以食用之物”,不论求之是一件何等繁琐的事,就其东西本质而言,却也总觉得莫大的缺憾,很多媒介弊病,无法躲逃。
一本杂志,当然不是纸张的结合。它往往代表着一种“兴趣社区”的认同和记忆。是具有相同审美水平和共同趣味的集合体。放在其中的东西,往往代表着这一角落在这一时刻发展的边界。我们看杂志,是在相同的精神维度上,对一领域探索的不同成果的展示和吸收。这一种特殊传播关系的构建,是建立在先期认同和不断完成记忆的基础之上的。它无关乎后来者与旁人,更不会寻求一种所谓的“传播效果”。
我们的兴趣在这个网络时代,被“精确定位”了,被“大数据”,当那些一个又一个所谓的“对胃口”的公众号和网红主播所包揽后,“共识和记忆”再也无法找寻了,原来的那个完整世界再也不见了,而面对我们的满地电子碎片,和被解构到毫厘却粗陋不堪的一个又一个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