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7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2017·图像作品分享:另一种阅读体验
图像小说(Graphic Novel)的概念其实已经不算新了,最近跟很多人提起,甚至不少出版圈同行,都对这个类别的作品感到陌生,所以想借此聊聊。拘泥于“图像小说”的概念无益,我觉得可以更通俗化更广义地来解释这一类作品,它们是漫画的一种,题材更成人化,主题更具文学性和深度,区别于儿童绘本或青少年漫画。而我之所以更喜欢称之为图像作品,是因为觉得这个类别同时也不应该局限在所谓虚构与非虚构的范畴里。 Graphic Novel这个说法一开始是用来跟Comics(漫画)和Comic Book(漫画书)区分的。一般的漫画都有固定的角色,并且长篇连载,比如《蝙蝠侠》《蜘蛛侠》那一类美漫。但这种早期的区分方法太粗暴了,很多长篇连载、固定角色,甚至剧情紧凑的漫画,也不少是主题严肃且具有一定深度的。 大多数人对漫画的定位应该是娱乐性比较强的消遣读物,它们无需跟所谓的“经典”挂钩。我记得梁文道有一期读书节目提到这个事情,他说:“我们来想想通常的漫画,是一些消遣的读物,不需要认真对待。但是另外有一类漫画不一样的,他们探讨一些很复杂很深刻的东西,传统上我们认为应该交给严肃的文学家用小说去处理的题材。甚至有时候他们会去触碰一些相当敏感的历史题材,画出来你简直会觉得它不是虚构的故事,而是纪实。”
图像小说的概念在国内推广了好几年,一些媒体也做过长篇专题:

国内近两年也都会举办像“图像小说节”这类线下分享交流活动,邀请众多国内外大师,各种媒体平台和出版机构都参与其中:


要开始具体推荐图像小说之前,得先介绍一下这个词的创始人威尔·艾斯纳(William Erwin Eisner,1917年3月6日-2005年1月3日)。威尔·艾斯纳是“美国动漫教父”,作品非常多,其中代表是《闪灵侠》。他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发表作品了,直到70年代《闪灵侠》再版,再次获得大家的喜爱,才又激发了他在1978年创作相似风格的《与上帝的契约》(A Contract With God),也就是在这本书的封面,他用了Graphic Novel这个词来表述作品类型。此外,他还有许多关于漫画创作的理论研究,对漫画领域做出极大贡献,并提升了漫画的艺术地位。现在我们经常会提起的艾斯纳漫画大奖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2009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引进了大名鼎鼎的《鼠族》,这部作品在美国开天辟地,销量非常高,也是艾斯纳开创图像小说概念之后首部扛鼎之作,但是在国内似乎也没有成功。目前版权已经被后浪拿到,预计新版很快就会上市。《鼠族》是首部也是目前唯一一部获得普利策奖的漫画作品。作品内容就不多说了,二战背景,作者阿特·斯皮格曼的父母在纳粹大屠杀中的真实经历。木版画风格,黑白画面,质朴却冲击人心,十分震撼。
阿特·斯皮格曼还创办了很多前卫的漫画杂志,其中克里斯·韦尔就是在斯皮格曼的刊物扶掖下迅速崛起的新秀,后来他在自己创办的地下漫画刊物《The ACME Novelty Library》上连载《吉米·科瑞根》,这部作品在2000年出版后好评如潮,同时也获得了英国《卫报》“第一本书奖”设立以来唯一获奖的绘本作品。简体中文版于2015年由读库引进出版。


这部作品跟那些黑白色调、风格硬朗的经典图像作品不同,克里斯·韦尔的作品色彩非常漂亮,有点小清新,线条十分简洁,但《吉米·科瑞根》这本书读来非常“致郁”。它讲述了三十好几的吉米的成长经历,画面充满细节,如果要细细解读,这部作品可以一帧一帧欣赏。我觉得《吉米·科瑞根》之所以有这么强烈的孤独感,是因为几乎所有情节和画面里都只有他一个人,他没有交过女朋友、不敢跟人讲话,是个可有可无、存在感极弱的人。他的困惑、懦弱、无助、伤感都被放大,那些作者真实经历过的难以弥合的伤口(从小被父亲抛弃,由妈妈带着长大,在学校是个书呆子,也不受欢迎)都被反复舔舐。
2006年,三联就引进过这个类别里影响力很大的一套作品《我在伊朗长大》,通俗点说它大概就是图像作品里的《追风筝的人》,口碑也很好,但是直到目前,中文简体版已经再版三次,销售成绩似乎平平。这部作品题材非常严肃,以伊朗的“伊斯兰革命”为背景,叙述了国王被推翻、两伊战争等事件。作品结合伊朗政治、历史、文化,以女主角的成长经历作为主线,有非常强的代入感。另外绘画风格借鉴版画,线条明朗,也是这部作品能给人深刻印象的原因之一。这部作品刷新了出版业对绘本和漫画的认知,出版后,先后获得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年度最佳漫画奖,德国法兰克福书展最佳漫画奖,拍成动画片后,入围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第33届法国电影恺撒奖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等六大奖项提名,并获第6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奖。
图像小说类别有很多经典的重要作品,但是在国内都没有特别火,这个类别在早些年也确实更加小众。像弗兰克·米勒的《罪恶之城》系列就是非常著名的作品,无论题材还是风格都有很大的建树,故事上类似雷蒙德·钱德勒的硬派侦探小说,画风吸收日本漫画大师小池一夫、小岛刚夕的《带子雄狼》,视觉冲击力很强。弗兰克·米勒的风格总体上还是继承了传统美漫,而《罪恶之城》在流行程度上似乎也比不上他的《蝙蝠侠》。
撇开美国漫画,我们可以留意到欧洲也有很多风格更加强烈的图像作品,而且其中大量是用法语创作。原因很简单,世界上最大的漫画奖之一便是法国的安古兰漫画节。为了扶持本土市场,安古兰漫画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局限并倾斜法语作品,跟推崇美漫的圣地亚哥漫画节齐名。

说起安古兰漫画节绝对绕不开1981年的获奖者墨比斯,他是享誉全球的法国漫画大师,国宝级艺术家,漫画世界神一般的人物,影响了大批漫画家,像宫崎峻和大友克洋的作品都有可以看到他的风格,夸张点说,很多漫画大师都是看着墨比斯长大的。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西部风格的《蓝莓上尉》,这部作品长期没有简体中文引进,这次有望在年初由后浪引进出版。此外,他的《封闭式车库》《伊甸园世界》《阿扎克》等等,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
《阿扎克》一开始是三联在几年前引进的,当时他们挺有野心,开了个“欧洲经典漫画大师系列”的书系,结果不温不火,现在很多版权似乎也陆续被后浪收入囊中。但是不得不说,这个书系引介的都是非常好的经典作品,其中就有获奖无数的法国漫画家艾玛纽埃尔·勒巴热的《革命之路》和《切尔诺贝利之花》。另外书系里的《银翼夜枭》系列也是非常牛逼的作品。
还有一个系列作品是被严重低估,也没有引起大众关注的,那便是人民美术两年前引进的《朦胧城市》系列,这套作品可以说体现了图像作品不可替代的阅读体验。
像读库这样的小出版机构,还专门成立了品牌“小众社”,开始尝试出版一些冷门的图像作品。另外,三联、人民美术、时代华文书局、中信等等都有小规模引进出版这一类作品。而在国内出版图像作品规模最大的非世界图书和后浪两家公司莫属。
世图早期以引进日漫为主,2010年开始尝试美漫,像DC、漫威、迪士尼、image、IDW等等都由他们引进,形成了一批固定的读者群,也从而奠定了他们在漫画领域的地位。值得关注的是,从2016年开始,他们又开始关注所谓的图像小说类别,把目光投向更加严肃的题材。





而后浪的“后浪漫”品牌近两年发展速度惊人,几乎收了能收的最好的图像作品版权。他们出版作品的类型也非常丰富,最难得的是他们除了引进大量风格独特、实验性很强的作品,还关注到了国内的漫画家。我觉得有必要详细地介绍给大家介绍一下。
先看一下他们出挑的作品:
万物系列是野心非常大,科普向题材,读者年龄段跨度较大,但阅读门槛不低。这套书以万物为主书名,书写关于人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从宇宙大爆炸开始讲起,被称为宇宙进化史诗。
这部作品可以重点推荐给大家,风格比较粗粝的黑白画面,分镜也做得特别出色,叙述方式冷静却情感张力十足,非常震撼。
轻松好读的日式小清新,作者是享誉欧美的日本漫画大师、《孤独的美食家》作画者谷口治郎。这部作品算是短篇合集,阅读感受大概就是纸质形式的 小津安二郎 、是枝裕和。
《黑猫侦探》系列就不费口舌再介绍了,去年的阅读报告里提到过这个系列,反正就是风格冷硬,有点小暴力小色情。
这部算是去年读到的图像小说里的惊喜,得了包括安古兰漫画节在内很多国际大奖,作者露图·莫丹是以色列漫画家。这部作品既有亲情伦理又有犹太族裔大背景议题,朴实而感人。
这本在豆瓣制造了非常广泛的关于艾滋病的话题关注,作品本身也很感人,取材作者的亲身经历,推荐大家阅读。
脑洞非常大的一部作品,好看到什么程度?就是同事经过我的办公桌我把她叫停,一页一页把内容讲给她听。
尼尔·盖曼这套《睡魔》系列太可惜了!根本没多少人关注,出版方也好像推广不起来。另外提一句,尼尔·盖曼除了小说,绘本作品之类的也都很好玩!比如《那天我用爸爸换了两条金鱼》,严重推荐!
其他就不作单列推荐了,有趣的作品非常多,也有很多之前未被引进过或再版的经典之作,比如《七海游侠》《康斯坦丁》《合金男爵》《沼泽怪物》…… 除了上面提到的优质作品,我还从他们众多图像作品里用自己的方式稍微理出点线索,以方便归类:

近几年国内出版机构引进的图像作品种类越来越多,我目力有限,阅读时间分配也被它们占去不少份额。就阅读感受而言,图像作品跟文字类作品完全不同,拿这两者比较孰优孰劣甚至由此推测它们的未来等话题也毫无讨论价值。漫画在欧洲被称为第九艺术,可见其地位之高,应该放下漫画不入流的成见。 图像作品的世界非常宽广,这里只做了入门式的分享,有兴趣的话还可以往深处探索。上文只是粗略地梳理了欧美漫画,像日本漫画类别,实在庞大而且佳作颇多,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希望有更多人了解甚至喜欢上图像作品,享受另一种阅读体验。
推荐阅读: 希望编辑们永远不会丢饭碗——2016年阅读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