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KW模型与图书馆学
在信息管理学上一个模型叫做“DIKW模型(Data-to-Information-to-Knowledge-to-Wisdom Model)”。意思就是我们面对的现实“知识”,存在着这四个档次: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比方说,每天起来睁开眼睛,就面对不可计数的数据,我们会先从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比如说天气冷;然后,我们联想起“天冷要添衣服”这个知识;最后,或许会思考出某种智慧。
当然这个例子并不太恰当,不过大意便是如此。从最基本的数据到智慧,存在着层层递进的关系。其实这便是我们每天所见所思的过程。我们阅读一本书,这本书所有的文本便是数据,我们带着问题去阅读,(所谓的问题意识),渐渐产生自己需要的信息、知识和智慧。对数据处理的级别越高,说明这本书对你的作用越大;能产生越多的高级别“知识”,这本书的价值就越大。
如果你仔细品味过各个书店,你就会发现品味高的书店,含金量高的书比例显得高得多;品位低的书店,就会充斥满与高级别智慧相反的东西。比方说各种二手三手信息,各种解决问题的“手册”。
现代人变得越来越浅薄,注意力越来越稀缺,也变得越来越焦虑。于是,针对这个人群的思维层次的书籍也越来越多,体现为“教你如何变幸福”,教你如何养生,教你如何实现财富自由... 我把这种情况称之为“手册化”,每一本书,变成一个解决某一种问题的手册。什么东西都能简化为一些步骤。这些书读者喜欢,出版商卖得好,作家也愿意写。
这些书籍本不是什么问题,他们的低质量也不是构成他们不应该存在的原因。他们代表的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弊端;认为一切都是可以划归为可以分解的问题;实质上也不承认除了“有用”以外,还有什么价值。
显然这些书价值浅陋,这类手册仅限于解决一些技术性的问题,比如如何学习Python之类的;他们不能解决更大的更重要的更基本的非技术性的问题。比如,人是什么,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我们能希望什么,我们能知道什么,甚至于,如何根本上解决焦虑之类的问题。手册式的书籍坏就坏在把问题技术化之后,就很难让人看到更深层的东西;而技术化本质上就是从母体切除。比如研究一个经济的问题,把它归结于简单的问题,而不放于更宏大的社会背景中,就会产生很多错误的结论。现在的经济研究技术化也反映了这个弊端。
如果把DIKW模型理解为一种认知高级化的过程,也就是追求智慧的过程;那么现在很多的脱水图书,五分钟讲读一本书这类的迎合焦虑受众的产品就是“反智”的过程。他们把一些皇皇巨著简化再简化,把智慧丢掉,把知识丢掉,最终丢给听众读者一大堆结论和信息,甚至沦为一种数据。这是对知识和智慧的屠杀。
我们小时候也读过一些《世界名著一百本》之类的图书,有时候也需要看一些速食电影、素食图书。但是我们对他们的运用仅应限于一种目录学上的运用。就是它构成我们的尚未开发的目录图谱,本质上是一种图书馆学。比如,很多思想家会有一个巨大的书架,里面的书太多,也不是全都读完的;但他们变成了一种研究工具。他们知道那些书在那里,用得到的时候就会去取它。这也是有限的人生,面对无限的知识正确的使用方法。
当然这个例子并不太恰当,不过大意便是如此。从最基本的数据到智慧,存在着层层递进的关系。其实这便是我们每天所见所思的过程。我们阅读一本书,这本书所有的文本便是数据,我们带着问题去阅读,(所谓的问题意识),渐渐产生自己需要的信息、知识和智慧。对数据处理的级别越高,说明这本书对你的作用越大;能产生越多的高级别“知识”,这本书的价值就越大。
如果你仔细品味过各个书店,你就会发现品味高的书店,含金量高的书比例显得高得多;品位低的书店,就会充斥满与高级别智慧相反的东西。比方说各种二手三手信息,各种解决问题的“手册”。
现代人变得越来越浅薄,注意力越来越稀缺,也变得越来越焦虑。于是,针对这个人群的思维层次的书籍也越来越多,体现为“教你如何变幸福”,教你如何养生,教你如何实现财富自由... 我把这种情况称之为“手册化”,每一本书,变成一个解决某一种问题的手册。什么东西都能简化为一些步骤。这些书读者喜欢,出版商卖得好,作家也愿意写。
这些书籍本不是什么问题,他们的低质量也不是构成他们不应该存在的原因。他们代表的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弊端;认为一切都是可以划归为可以分解的问题;实质上也不承认除了“有用”以外,还有什么价值。
显然这些书价值浅陋,这类手册仅限于解决一些技术性的问题,比如如何学习Python之类的;他们不能解决更大的更重要的更基本的非技术性的问题。比如,人是什么,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我们能希望什么,我们能知道什么,甚至于,如何根本上解决焦虑之类的问题。手册式的书籍坏就坏在把问题技术化之后,就很难让人看到更深层的东西;而技术化本质上就是从母体切除。比如研究一个经济的问题,把它归结于简单的问题,而不放于更宏大的社会背景中,就会产生很多错误的结论。现在的经济研究技术化也反映了这个弊端。
如果把DIKW模型理解为一种认知高级化的过程,也就是追求智慧的过程;那么现在很多的脱水图书,五分钟讲读一本书这类的迎合焦虑受众的产品就是“反智”的过程。他们把一些皇皇巨著简化再简化,把智慧丢掉,把知识丢掉,最终丢给听众读者一大堆结论和信息,甚至沦为一种数据。这是对知识和智慧的屠杀。
我们小时候也读过一些《世界名著一百本》之类的图书,有时候也需要看一些速食电影、素食图书。但是我们对他们的运用仅应限于一种目录学上的运用。就是它构成我们的尚未开发的目录图谱,本质上是一种图书馆学。比如,很多思想家会有一个巨大的书架,里面的书太多,也不是全都读完的;但他们变成了一种研究工具。他们知道那些书在那里,用得到的时候就会去取它。这也是有限的人生,面对无限的知识正确的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