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是如何培养起阅读习惯的
说到习惯培养真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任何习惯的养成都会经历无数段想放弃的过程,且在最初认为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不一定在尝试多次之后还会一直坚持并认为自己依然充满兴趣。再加上现如今影像音频空前发达,互联网铺天盖地的碎片化信息让我们在培养健康的阅读习惯时需要抵抗更多的外界因素。尽管如此,谁都不会否认阅读的重要性,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学会独立思考,扩展自己的认知水平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培养持续健康的阅读习惯呢?
按照我的个人经验我从开始阅读到后来形成自己的日常习惯大概经历了几个阶段的进化过程,以下我按照几个阶段的演变来谈一下我是如何培养阅读习惯的。
第一阶段:看图册或生活分享类的图书(带图片加简单文字说明的书籍)
推荐:趣味杂志,旅游指南,家居布置设计类杂志,生活方式类杂志。
一般对于没有耐心的初级读者来说,他们会更愿意利用影像,图片代替文字的方式去获取信息或感受。那么这个阶段就可以选择图片多一些且符合自己兴趣需求的杂志类书籍。一般这类书籍都是图片醒目,少量文字说明,有利于培养初级阅读者的专注力。
我个人在这个阶段看家居布置类的书籍比较多,当初因为看了几部日本电影就迷恋上了日本家居风格,尤其看到家居类的摆件跟装饰就忍不住多看几眼。后来我在网上找到了几家专门卖杂志类原版书籍的店铺就买了几本当作打发休闲时间随便看看。这类书籍一般图片跟纸张都比较有质感,虽然配的文字说明不多但都是作者小小的真实情感分享,而且日本的这类书籍有时还能传达一些禅意很适合闲暇时翻来阅读逐渐培养自己的阅读耐心。多段时间之后就会慢慢喜欢上翻书时的感觉以及开始耐心阅读文字且并不会感觉枯燥无聊。
Tip:关于这类书籍的摆放最好是在离休闲区域触手可及的地方,例如:床头或沙发旁,这样方便一坐下就顺手拿来慢慢培养形成习惯。
第二阶段:人生经历,生活体验分享类书籍
这个阶段可以尝试文字稍微多一些的书籍了,看图片是可能更容易带给我们视觉感受而文字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思考跟心灵的美感,我们的最终目的去发现跟培养这种美感,相信随着文字阅读的不断输入,体悟会越发的明显跟深刻,所以继续努力咯。
我第二个阶段看的书籍还是跟自己兴趣有关,毕竟是在培养阶段,最主要的目的还是鼓励自己能够坚持阅读。这个阶段的我喜欢生活方式类的书籍,无意中在书店买来《塔莎的花园》,是一本描述简朴乡间生活分享类的书籍。拿来阅读感觉蛮有趣,图片朴实且富有生活趣味儿,很符合我的兴趣点。饶有兴趣地看完整本后就迫不及待地从网上买来了塔莎奶奶全系列的书籍,在平时闲暇时间里很快没几天就全部看完了。越发感觉有趣之后,又陆续买了许多此类书籍供平时翻阅。现在回头想想大概这一阶段建立起了我阅读文字的耐心吧。阅读这类书籍有一个好处就是是,往往在生活方式背后都会伴有作者对生活和人生的种种思考,汇成文字分享给读者,有时分享些人生的小哲理。这样读来既不会感觉沉重也不会有空洞感,并且慢慢愿意去思考作者富有哲理意味的话语分享了。
第三阶段: 传记,心理,生活纪实类,人文社科类书籍
这个阶段一般已经培养起了文字接收的耐心,会想要说到达阅读一些可以从中获取知识及经验的阶段了,这个阶段推荐的书籍是传记,人文社科类的一些书籍。这类书籍相对来说容易投入阅读且内容朴实易懂,并且容易从书中获取一些真实人物的人生经历从而思考其带来的影响以及人物整个价值观塑造的全部过程。选择时最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传记来读,选择自己感兴趣领域的人文类文章。
我在这个阶段读过林徽因,奥巴马,马尔克斯,白岩松等名人的传记,柴静和杨澜,芮成钢等名人纪实类的书籍。这类书籍内容大部分属于叙事风格,会通过记录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及关键事件来阐述背后的影响及对其价值观塑造的过程。阅读这类书籍有助于读者跟随作者慢慢回味人生中的经历以及思考生命中重要的节点对其整个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通过这一阶段的阅读会不知不觉延伸到了会主动思考的阶段,结合书籍中的描述,作者的体悟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评判和分析其背后的根本原因所在。
第四阶段:小说,散文,随笔类文学作品。
这个阶段我们要慢慢学会享受阅读的同时更多的结合自己的经历进行思考了。这个阶段不推荐阅读时代比较久远外文作品,原因是有些外国文学翻译成中文的版本有时文字使用会比较生僻,再加上如果对作者的人生经历跟时代背景不了解的话接收起来会有些陌生,容易失去兴趣。推荐国内的作家有王小波,萧红,龙应台,严歌苓,钱钟书,莫言等。国外现代作家村上春树,石黑一雄,茨威格,东野圭吾,这几位作者的写作风格都朴实易懂内容又不失深刻,选择适合自己阅读风格的作家持续阅读即可。
我在这个阶段阅读最多的就是王小波的书了,王小波要活在今天绝对算是当之无愧的段子手跟吐槽大王了,他的书写风格大多诙谐幽默,善于描述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生活形态下的社会问题及对人性深层的剖析。王小波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能从最平常不过的生活常态中描写出其背后的社会多方面深层问题,语言犀利有趣。萧红也是对我影响极深的作家之一,以前在一本书上看过“读书就是读自己”,在读萧红的《呼兰河传》时,再朴实不过的场景描述都能让我感同身受。经历这一阶段的阅读,我已经真正开始享受阅读的过程了,不会再说阅读时会没有耐心,注意力不集中了,而是形成了自己的阅读节奏跟步调。
第五阶段:长篇小说,哲学宗教类,国学古籍类等书籍。
这一阶段属于需要加重思考比例的阶段了,这时的你会不知不觉发现以前是督促自己读书,现在会主动找书来读甚至隔断时间不读书会觉得缺少些什么。阅读过程会更加的投入,不时对书中感同身受的地方同喜同忧,又会对书中精辟之处回味无穷。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在书籍中找到精神的共鸣。而随着人生阅历的不断丰富,慢慢挖掘更多与书籍的缘分,眼界和认知同步扩展。
经过之前的各种泛读之后,我在这一阶段会倾向于精读一个作家的许多作品,慢慢深入了解作者的成长历程,写作风格,思考方式,人格魅力。
我至今为止最爱的几位作家,村上春树,茨威格,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加西亚·马尔克斯。
阅读最熟悉的应该属茨威格了,茨威格的书是一位朋友无意中推荐给我的,看了一部之后就对他的作品无法自拔了。他的写作风格应该说是比较适合我的,他善于描写女性心理,再加上我的兴趣点在对人性变化,心理变化方面很是聚焦,因此阅读过程总是很享受,这样一来获益良多。
不过有时也会出现内容难以理解,生涩难懂的书籍,大部分原因可能是对文学作品的背景知识不够或是对作者的成长背景还比较陌生,这个时候不要灰心,我的建议时通过搜集相关资料,纪录片帮助辅助理解。正所谓,人生阅历的不同直接限制了一个人的认知水平跟看待事物的视角,尽管有时有些现象跟思想内容不是很理解或是理解不够深刻可以等过几年回过头来再次阅读,说不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第六阶段: 精心培育,野蛮生长
经过以上几个阶段的循序渐进,基本已经养成了自己的阅读节奏跟阅读习惯,接下来的时日里只需按照自己的习惯跟步调去享受阅读带给自己的乐趣即可。这时的你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把阅读当作生活中的一部分了。像吃饭,睡觉一样不可或缺。而随着书籍不断地扩充自己的见识面,不断地发现认识世界的无数种可能性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个更美好的自己。
相信阅读的习惯会伴随你今后的生命旅程。在新的一年里望读书能带给你生命更多的惊喜,共勉!
![]() |
按照我的个人经验我从开始阅读到后来形成自己的日常习惯大概经历了几个阶段的进化过程,以下我按照几个阶段的演变来谈一下我是如何培养阅读习惯的。
第一阶段:看图册或生活分享类的图书(带图片加简单文字说明的书籍)
推荐:趣味杂志,旅游指南,家居布置设计类杂志,生活方式类杂志。
![]() |
一般对于没有耐心的初级读者来说,他们会更愿意利用影像,图片代替文字的方式去获取信息或感受。那么这个阶段就可以选择图片多一些且符合自己兴趣需求的杂志类书籍。一般这类书籍都是图片醒目,少量文字说明,有利于培养初级阅读者的专注力。
我个人在这个阶段看家居布置类的书籍比较多,当初因为看了几部日本电影就迷恋上了日本家居风格,尤其看到家居类的摆件跟装饰就忍不住多看几眼。后来我在网上找到了几家专门卖杂志类原版书籍的店铺就买了几本当作打发休闲时间随便看看。这类书籍一般图片跟纸张都比较有质感,虽然配的文字说明不多但都是作者小小的真实情感分享,而且日本的这类书籍有时还能传达一些禅意很适合闲暇时翻来阅读逐渐培养自己的阅读耐心。多段时间之后就会慢慢喜欢上翻书时的感觉以及开始耐心阅读文字且并不会感觉枯燥无聊。
Tip:关于这类书籍的摆放最好是在离休闲区域触手可及的地方,例如:床头或沙发旁,这样方便一坐下就顺手拿来慢慢培养形成习惯。
第二阶段:人生经历,生活体验分享类书籍
这个阶段可以尝试文字稍微多一些的书籍了,看图片是可能更容易带给我们视觉感受而文字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思考跟心灵的美感,我们的最终目的去发现跟培养这种美感,相信随着文字阅读的不断输入,体悟会越发的明显跟深刻,所以继续努力咯。
![]() |
我第二个阶段看的书籍还是跟自己兴趣有关,毕竟是在培养阶段,最主要的目的还是鼓励自己能够坚持阅读。这个阶段的我喜欢生活方式类的书籍,无意中在书店买来《塔莎的花园》,是一本描述简朴乡间生活分享类的书籍。拿来阅读感觉蛮有趣,图片朴实且富有生活趣味儿,很符合我的兴趣点。饶有兴趣地看完整本后就迫不及待地从网上买来了塔莎奶奶全系列的书籍,在平时闲暇时间里很快没几天就全部看完了。越发感觉有趣之后,又陆续买了许多此类书籍供平时翻阅。现在回头想想大概这一阶段建立起了我阅读文字的耐心吧。阅读这类书籍有一个好处就是是,往往在生活方式背后都会伴有作者对生活和人生的种种思考,汇成文字分享给读者,有时分享些人生的小哲理。这样读来既不会感觉沉重也不会有空洞感,并且慢慢愿意去思考作者富有哲理意味的话语分享了。
第三阶段: 传记,心理,生活纪实类,人文社科类书籍
这个阶段一般已经培养起了文字接收的耐心,会想要说到达阅读一些可以从中获取知识及经验的阶段了,这个阶段推荐的书籍是传记,人文社科类的一些书籍。这类书籍相对来说容易投入阅读且内容朴实易懂,并且容易从书中获取一些真实人物的人生经历从而思考其带来的影响以及人物整个价值观塑造的全部过程。选择时最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传记来读,选择自己感兴趣领域的人文类文章。
![]() |
我在这个阶段读过林徽因,奥巴马,马尔克斯,白岩松等名人的传记,柴静和杨澜,芮成钢等名人纪实类的书籍。这类书籍内容大部分属于叙事风格,会通过记录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及关键事件来阐述背后的影响及对其价值观塑造的过程。阅读这类书籍有助于读者跟随作者慢慢回味人生中的经历以及思考生命中重要的节点对其整个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通过这一阶段的阅读会不知不觉延伸到了会主动思考的阶段,结合书籍中的描述,作者的体悟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评判和分析其背后的根本原因所在。
第四阶段:小说,散文,随笔类文学作品。
这个阶段我们要慢慢学会享受阅读的同时更多的结合自己的经历进行思考了。这个阶段不推荐阅读时代比较久远外文作品,原因是有些外国文学翻译成中文的版本有时文字使用会比较生僻,再加上如果对作者的人生经历跟时代背景不了解的话接收起来会有些陌生,容易失去兴趣。推荐国内的作家有王小波,萧红,龙应台,严歌苓,钱钟书,莫言等。国外现代作家村上春树,石黑一雄,茨威格,东野圭吾,这几位作者的写作风格都朴实易懂内容又不失深刻,选择适合自己阅读风格的作家持续阅读即可。
![]() |
我在这个阶段阅读最多的就是王小波的书了,王小波要活在今天绝对算是当之无愧的段子手跟吐槽大王了,他的书写风格大多诙谐幽默,善于描述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生活形态下的社会问题及对人性深层的剖析。王小波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能从最平常不过的生活常态中描写出其背后的社会多方面深层问题,语言犀利有趣。萧红也是对我影响极深的作家之一,以前在一本书上看过“读书就是读自己”,在读萧红的《呼兰河传》时,再朴实不过的场景描述都能让我感同身受。经历这一阶段的阅读,我已经真正开始享受阅读的过程了,不会再说阅读时会没有耐心,注意力不集中了,而是形成了自己的阅读节奏跟步调。
第五阶段:长篇小说,哲学宗教类,国学古籍类等书籍。
这一阶段属于需要加重思考比例的阶段了,这时的你会不知不觉发现以前是督促自己读书,现在会主动找书来读甚至隔断时间不读书会觉得缺少些什么。阅读过程会更加的投入,不时对书中感同身受的地方同喜同忧,又会对书中精辟之处回味无穷。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在书籍中找到精神的共鸣。而随着人生阅历的不断丰富,慢慢挖掘更多与书籍的缘分,眼界和认知同步扩展。
![]() |
经过之前的各种泛读之后,我在这一阶段会倾向于精读一个作家的许多作品,慢慢深入了解作者的成长历程,写作风格,思考方式,人格魅力。
我至今为止最爱的几位作家,村上春树,茨威格,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加西亚·马尔克斯。
阅读最熟悉的应该属茨威格了,茨威格的书是一位朋友无意中推荐给我的,看了一部之后就对他的作品无法自拔了。他的写作风格应该说是比较适合我的,他善于描写女性心理,再加上我的兴趣点在对人性变化,心理变化方面很是聚焦,因此阅读过程总是很享受,这样一来获益良多。
不过有时也会出现内容难以理解,生涩难懂的书籍,大部分原因可能是对文学作品的背景知识不够或是对作者的成长背景还比较陌生,这个时候不要灰心,我的建议时通过搜集相关资料,纪录片帮助辅助理解。正所谓,人生阅历的不同直接限制了一个人的认知水平跟看待事物的视角,尽管有时有些现象跟思想内容不是很理解或是理解不够深刻可以等过几年回过头来再次阅读,说不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第六阶段: 精心培育,野蛮生长
经过以上几个阶段的循序渐进,基本已经养成了自己的阅读节奏跟阅读习惯,接下来的时日里只需按照自己的习惯跟步调去享受阅读带给自己的乐趣即可。这时的你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把阅读当作生活中的一部分了。像吃饭,睡觉一样不可或缺。而随着书籍不断地扩充自己的见识面,不断地发现认识世界的无数种可能性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个更美好的自己。
相信阅读的习惯会伴随你今后的生命旅程。在新的一年里望读书能带给你生命更多的惊喜,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