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读后感(2018年1月9日)
《大江东去》是一本记录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变化的小说,书中围绕中国改革经济变化为主线,通过细致刻画在不同经济体制下的代表人物成长历程,来说明自1978年至1998年三十年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浪潮下,个体经济,乡镇企业,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的发展状况和特点及这种特点下不同人物的遭遇和精神面貌的变化。
本书的架构主要分为两条线路,一是通过时间的推移来描述乡镇企业代表人物雷东宝,国有企业代表宋运辉,个体户代表杨巡,海归派及外资代表梁思申,及其他一些大众人物在各个不同经济体制下的经历和变化;二是通过各个人物的遭遇来刻画不同经济体制在改革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及瓶颈。
首先,对各个代表人物的经历做简单的叙述:
雷东宝:从一个小小的村支部书记,在没有参透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大胆的带领村里人员包产到户,开办砖厂,组建工程队,实实在在的带领着村里的百姓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又在这种强势的势头下,逐步的扩大村里的经济范畴,组建了小雷家电缆厂,养猪场,铜厂,因为性格的雷厉风行、宽容和责任,让他一直以村民的富裕为己任,也被村民们敬佩和拥戴,且也因为这种快速发展下利益分配的不均衡激发人性本质的暴露,也让他在不知觉的情况下逐步的走向了土皇帝的管理模式,最终被体制所淘汰。
宋运辉:从一个青涩但刻苦努力的少年,到大学毕业后在国企帮派之争和看不清方向的境遇下,依然努力工作突出重围的热血青年,无奈被帮派之争所牺牲,扭转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却在这时也运用了很多自己以前根本不懈的官场法则,为自己开拓了另一片广阔的事业,成为了大型国有企业的第一负责人,机会,知识和手段成就了他现在的信心和地位,同时也让他变成了以前自己最不屑的官场人士。
杨巡:家庭的窘迫让他从小就学会了各种谋取利益的手段和办法,一切开始的初衷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家人能有更好的生活,地地道道的个体户,在中国经济改革的发展中,给于了他很多赚钱机会的同时,也让他经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从此在这个没有规则的大环境下学会了各种投机取巧的手段,成为了唯利是图的商人。
梁思申:那个时刻抱有完美理想主义的海归青年,拥有更为前沿的知识体系和独立自主的生活理念,在中国经济改革的浪潮里,应用金融这种前沿的经济模式不断的探索着中国的经济发展,是集美貌,知识,金钱于一身的塔尖上的女人,同样也因为看不惯中国各种不讲规则的竞争模式及官场腹黑的手段而时刻让自己矛盾和适应着。
其他大众人物:期间也有一些普通的人物,就犹如本书的名字一样,被社会这条大江裹挟着时而浮出水面,时而被淹没。
其次这本书在叙述这些人物的起起落落时也反映了不同的经济形式在当时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
乡镇企业:因为所有权的不清楚,导致很多乡镇企业最后都会以权谋私来取得更多的收入,同时国有企业也有这样的问题存在。
国有企业:大多国有企业还是无法改变旧有的衣食无忧的优厚待遇,逐步的被现有的有竞争力的企业所代替。
个体企业:个体户在当时的经济体制里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小鱼,没有国家的保障和各种政策的支持,随时都会被不明所以而淹没,可谓是夹缝中求生存,练就18般武艺。
外资企业:外资企业因为有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在被国家的政策引导下,在当时享有很多优厚的待遇,如果有机会被冠名为外资企业,在当时是非常有优势的。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种特别重要的精神,即积极向上和永不言败的精神,不管是哪种经济体制下的个人,也不管每个人因为社会的变化而做出的人格牺牲有多少,至少他们一直在努力实现,实现自己内心最原始的梦想,而至于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梦想或多或少掺杂着很多不干净的影子或或多或少的被扭曲,我个人不做评价,因为在那种大环境下,很多事情也并非能自己做主。不过却因为这样也给自己一个启迪,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我们同样也会遇到利益,人性的多重考验,套用书中梁思申外公的话,做人,怎么做都行,但心中得有个信念,得明确的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样的人才可以,同样,老头也在劝宋运辉时刻反省,别找不到最初的起点是什么了。
同时作者在描述这本书时,不仅描述了社会大浪潮的前进,更是用心的描述了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细腻的心理变化,从大局看,很是迭迖起伏,从人物看,又很贴近生活,很是佩服!
历时2小时,写完的读书感,又是本年度看过的很长且很好看的一部小说,在写读后感的时候,突然想到了《月亮和六便士》里那个追逐梦想的银行家,他所追求的只是创作过程中的那种接近真理的状态,只是一种状态而已,而并不在意画的是否好坏,而在输出读后感的时候,我也是这种感觉,仅仅是想把他写出来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