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的笔记
2017-1-10 前言:这个命题其实是在锻炼孩子“我会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孩子一旦开始尝试自己去解决问题,社交和自主能力都将得到锻炼。 实施方法一:和孩子玩字词游戏 词组游戏同时能够提升孩子的表达力和逻辑力,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去进行陪伴锻炼,当然首先是自己能够记住这些词。 第一组词:是/不是;和/或者;一些/所有;之前/之后;现在/以后;相同/不同;——这组词教会孩子人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第二组词::合适/不合适;公平/不公平;如果/那么;可能/或许;为什么/因为; ——这组词帮助孩子找到更多的出路; 第三组词:之前/之后;然后/后来;如果/会;——这组词教会孩子考虑后果; 实例: 怎样告诉孩子应该少打游戏?首先让孩子自己思考后果(对眼睛不好,休息不好),其次告诉孩子爸爸担心的后果(失去自制力); 延伸: 切记在要求孩子时“如果XXX就可以XXX”这种交换的承诺不可取,会和孩子形成交换的关系,导致他缺乏面对问题的责任心;如果做得好,就告诉孩子好在哪里,做得不好,告诉孩子这种做法会导致的后果是什么。 结合: 1、我也会偶尔在不自觉中对孩子说出这种交换语言,需要尽量避免。 2、在尝试这些词的时候就可以灌输给小瓜,事情的解决方式不一定只有一种,我们可以发散出多种方法。 实施方法二:让孩子分辨表情——通过表情引导孩子感受情绪 通过其他小朋友/动画片/书里人物的面部表情,猜测/分辨出开心、伤心、生气、骄傲、沮丧等等这些情绪;结合孩子自己的心情,让他感知并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这些情绪。 实例: 怎样教会孩子分享? 1、争执时提问:发生什么事了? 2、问双方感受(不开心) 3、谁有办法能让大家高兴起来 4、拿张纸,写下双方的办法(分别一招一招试) 5、尝试的过程中问现在你们的感受(高兴) 6、总结:你们刚刚的行为叫分享 延伸: 怎样跟孩子讨论感受? 用提问的方式:你现在是什么感受?你为什么生气?孩子天生讨厌分享,因为分享是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而教会孩子分享不是单纯地告诉孩子分享这个行为很棒,需要孩子从心底里喜欢并认可分享带给他的愉悦。同理,学会原谅,学会鼓励,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 结合: 1、尝试这样的方法让小瓜学会礼貌:不礼貌的时候,别人不开心,爸爸妈妈也不开心,自己也不开心,有什么办法让大家都开心起来?尝试一下方法,通过不断的尝试和锻炼去学会礼貌。 2、在木沐不肯给分享玩具给来家里玩的小朋友时,我的做法是直接告诉他:如果你想要邀请小朋友来家里玩,就必须接受可能需要分享玩具给他们,否则就不要带小朋友来玩。如果换成:罗伊来玩你开心吗?罗伊要回家了他很不开心,你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他开心起来呢?是不是可以把玩具借给他玩一个晚上?如果以后小朋友再也不想来我们家里玩,这样你开心吗? 实施方法三:角色扮演找办法 因为孩子的认知和情绪控制不如大人成熟,导致很多问题不一定当时就可以解决,那么事后可以通过练习解决问题。 练习一:角色扮演 要点:重现白天出现的问题,不断提出“如果”,创造多种可能性,并引导孩子思考每种可能性带来的后果; 练习二:找办法游戏 要点:一件事情发生了,拿一张纸写下办法一一尝试,(拿纸这个动作会让孩子感觉到受尊重,这是一种仪式感,他会更加认真。) 原则一:对话时不评判 何为评判?(你不应该生气,你不应该这么做),和人交谈时一评判,对方的逆反心理就来了,一旦开始评判,孩子(对方)会立刻丧失讨论的兴趣。 结合:在和瓜爸的沟通中,我和他都过于习惯直接评判,(比如煮鱼这事)这其实不是一个好的沟通方式,我应该首先自己学会就事论事,不去评判,也希望找到时机和瓜爸沟通,有一天他能够被我感染,当然首先从我做起,不论对小瓜还是瓜爸。 原则二:让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替孩子解决问题 替孩子解决问题就会导致孩子不断的有问题需要你去解决。 结合:这点我需要重点注意,小瓜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缺失,而且做什么都需要陪伴,先尝试从小细节上锻炼起,培养他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吧。 原则三:发自内心的肯定和表扬 结合:这点不管是孩子还是家庭关系都是如此,道理我早就懂,做到还需努力,时时不忘提醒自己,加油! 原则四:思考的过程是重点 重视过程超过结果,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思考,就是成功。 【其他:亲子培养创造力的小游戏:我说一个东西,你说一个东西,然后把它组成一个新的东西,如:棉花、汽车——冰淇淋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