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和他的儿孙们——西汉中期的宫廷政治与历史形象
2016年6月17日-18日在三联书店参加。
书店里的大学公开课 第七季
汉武帝和他的儿孙们
——西汉中期的宫廷政治与历史形象 主讲人 辛德勇
汉武帝去世之前,对帝位的传承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朝廷政治路线,看似都做出了周密的安排。但在这之前,却由于帝位传承可能发生的变化,引发出一场惊心动魄的血案,这就是所谓“巫蛊之变”;在他去世之后,汉家江山实际上却转入了霍家之手。后世历史学家对汉武帝晚年政治取向的阐释,对卫太子政治行为的理解,对霍光其人其事的评价,都值得重新做出深入的探讨;汉武帝之孙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更吸引人们聚焦于这一段波谲云诡的历史。
北京大学历史系辛德勇教授,将和大家一道,回到西汉,近距离观察汉武帝刘彻,观察他的儿子刘据(卫太子)、刘弗陵(汉昭帝)、刘髆(老昌邑王),孙子刘贺(昌邑王、汉废帝、海昏侯),重孙刘询(汉宣帝),深入探究汉武帝晚年复杂的心境与作用及其留下的政治遗产。
第一讲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皇太子刘据——汉武帝晚年查治巫蛊与卫太子施行巫蛊之术
汉武帝刘彻在他的第一个儿子刘据出生之后,很快就将其立为太子。但后来随着宠幸新的嫔妃,就又产生了改立太子的想法,即想重新安排新宠生下的儿子来做太子。在这一背景之下,晚年汉武帝虽祈求长生久视,却又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年老体衰的状态,因而怀疑是有人暗地里行用巫蛊之术所致,派人穷追严查。结果在太子据的宫中,发现了用于施行蛊术的桐木偶人。太子刘据穷途末路,发兵反叛,最终兵败自杀。关于这一事件,古代史籍的记载,颇有含糊其辞之处,后人多以为太子据无辜被罪,大肆为其鸣冤叫屈。本讲将通过分析《汉书》等原始文献的记载,揭示这一事件的真相。
第二讲 透视海昏侯墓——从孙儿刘贺之“被登基”与遭废黜看汉武帝身后的天下是姓刘还是姓霍
江西南昌附近西汉海昏侯墓的考古发现,引发社会公众对墓葬主人刘贺的强烈兴趣。这位刘贺,是汉武帝的孙子。他在受封为海昏侯之前,起初继承父位,成为昌邑国的国王。在汉昭帝病逝之后,霍光率朝臣拥立刘贺继承帝位。但刘贺登基仅仅二十七天之后,又被霍光废黜,成为庶民。至汉宣帝即位之后,才重被册封为海昏侯。本讲将再现在刘贺升降浮沉奇异身世背后,权臣霍光专擅朝政与汉宣帝令江山重归于刘氏的一系列戏剧性场景。
第三讲 制造汉武帝——司马光《资治通鉴》构建的汉武帝晚年政治形象
汉武帝刘彻,一生在内政与外交上均有建树。但不可否认,他执政过程中存在制度严苛、崇尚武力、好大喜功等问题,中国古代的学者,对此多有批评。但北宋时人司马光在编著《资治通鉴》时,为伸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刻意记述汉武帝在其晚年临终之前不久,下诏痛悔自己一生的行事,并且将治国的基本政治路线,由“尚功”改为“守文”,由此构建出一个与历史事实绝然悖戾的汉武帝晚年政治形象。这一做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直至今日,仍有一些著名的历史论著,据此阐释汉代政治史的演进历程。本讲将尝试剥离司马光强自涂抹在汉武帝身上的奇异色彩,复原历史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