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宁德] 传统村落 | 穿越时光,漫步宋朝的小村庄—叶厝村

智己策略丨文字编纂
《埋在叶厝村里的沧桑与归宿》丨参考文章
部分自网络丨图片来源


传统村落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传统村落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而且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价值。《遇见,传统村落》第十五期,带你走进城南镇叶厝村。

叶厝村位于蕉城区城南镇莲峰山区,
是离城南镇最偏远的一个行政村,
是莲峰诸村中最大的古村落,
是隐匿于景色秀美的莲峰山下、白鹤岭古道边,
西与罗源相接,北于金涵乡相连,
因村民为叶姓,故名叶厝村。

踏进古村,一不小心,一个踉跄,
就埋在了历史的岁月里。
叶厝村始建于宋朝初年,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

不知何时起,
明清时期商贸繁荣、车水马龙的茶盐古道,
已变成了青草离离的荒道,
踏着布满苔藓的青石板路,古老岁月留下的沧桑,
让这座古村远离尘嚣、亦耕亦读的古老村落,
显得更耐人寻味。

村里的住宅大多为木质结构,白墙青瓦,
院子内大都绿树成荫,和谐而温暖。
这里的建筑既有闽东北山地传统建筑典型的特点,
又不乏徽派建筑的精致典雅。
翘角马头墙、风帽形虾蛄墙、金字形墙、阶梯式墙,
这些似鹤似云的风火墙,实在是妙不可言。

走进古民居,
房子屋脊、壁面、门窗、斗拱的石雕、
砖雕、木雕、灰塑和压条、彩绘等错落有致,
外观纯朴,平淡中独具匠心,有繁有简。
不同的建筑还各有各的住宅风格,
或大红喜庆,或平实简约。
叶厝古村独特的历史积淀、建筑特点,
以及沿袭至今的传统文化,
都赋予这古村建筑以生命力,
虽经风雨侵蚀,历沧桑变幻,
却不褪色,反而愈加鲜活。

叶厝村自古以来,
就有重视儒学文化教育的民俗风气。
从叶厝村走出大山,
读书、出仕、从业、经商的人,为数不少。
村中叶氏祖厅门亭上的一块清代的“文魁”匾,
就可说明这个古村的历史文化背景。

叶氏宗祠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2015年元月重修。
叶厝村自古以来就重视儒学文化,奉行孔教之学。
叶氏先祖辈出人才,
前有六品官儒林郎的叶长森,五品官武德骑尉的叶志辉;
后有五品官太学生叶长鸿,福宁镇连罗右营五品营官的叶开镒。

“龙盘玉石一滴甘泉涌长流,
虎啸金墩万木林阴茂紫香“
黑底白字出落的大气正是叶氏宗祠的首楹联。
祠堂中每隔一个天栏就有一块牌匾,
中间左右加起来约有十块。
残缺的边角,是数百年沧桑岁月的遗痕。

值得一提的是村周边弥足珍贵的摩崖石刻群。
“ 一自鸣皋彻紫霄 ,仙人乘此任逍遥。
而今遗迹留登览,谩说扬州跨鹤骄。
振衣崇岭接云霄,一望风涛万顷遥。
今日庙廊争献策,几人海外灭天骄。”
是明万历年间福建按察使吴之鹏
在叶厝村周边题刻的《过白鹤岭二绝》。

明万历年间知县高愈谦题刻“海鹤雄观”,
明代分巡道徐用检题刻“海阔天空”,
清康熙年间县令汪大润题刻“俯视一切”,
清乾隆年间福宁府郡守李拨题刻“沧海一粟”“鹤翥鸾飞”,
民国4年福建巡按使许世英题刻“白鹤”等。
这些珍贵的摩崖石刻群刻迹清晰犹在,
它不仅记录了数百年来文人墨客的风骚豪情,
对研究闽东近古代经贸繁荣和没落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初冬之时,
漫步于这个宋朝的小村庄,
站在民居高层处,吹着丝丝清风,
看山雾环绕的古村落,
看人来人往,孩童嬉笑,
......
眼前看到的每一帧风景,
都是绝美的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