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行——沧浪亭
因记着沧浪亭的美人茶,在探寻过怡园梅花后坐4号线过来看看。
在入口处就开始张望,怎么一片绿呢?来晚了?走近才发现,原来美人茶初开,绿肥红瘦,花骨朵还有很多,不似去年时,整朵的花落了一地。



美人茶整朵而落,有一种悲壮凄婉的感觉,似美人红颜早逝,这大概是它得名的原因。

剧中随水飘流、随风落下的是梅花。梅花本性高洁,却“陷渠沟”,“质本洁来还洁去”,说得也像梅花。诗中说“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似挥之不去的愁绪。植物书上说梅花一次盛开后全部凋落,所以不管从寓意还是落花的状态来说,选梅花都是很合适的。
因为电视剧中黛玉捡的花是美人茶和梅花(花期1-2月),所以看到这两种花总会想起黛玉葬花,虽然书上葬花发生在6月。
茶梅且开且落,在园子里十分显眼。


补一张茶梅落花图,不同于美人茶和山茶,它是一瓣一瓣落的。


山茶初开,比茶梅大气优雅。

蜡梅花盛,冷香怡人。


沧浪亭以108扇不同的漏窗闻名,内有500名贤祠,种类繁多的竹子,初春有兰花展,赏梅处名“闻香妙室”,是唯一一个以水做围墙的园林。个人认为最佳游览时间是1-2月,可赏梅、兰、竹、美人茶、山茶、茶梅、蜡梅,游客也不多。


快出园时看到一个玻璃罩起来的碑,心想:恐怕又是乾隆的杜撰。看落款处有“商丘宋荦”四个字,一惊,竟是同乡!这时乾隆大概在想:历来游览胜记后写诗题字的人也太多,怎么偏只是我的杜撰不成?


宋荦,不就是给邓尉山下的梅林题字“香雪海”的文人吗?这三个字大概是对梅花最好的描述了,也有小说、电影、电视剧、饭店取名“香雪海”,在我的家乡,有一个生产冰箱的企业也是这个名字,我家的冰箱就是这个牌子。
碑上所题文字抄录部分于此:
余来抚吴且四年,与吏民相恬以无事,而吏民亦安余之简拙事……野水潆洄,巨石颓仆,小山聚翳於荒烟蔓草间,人迹罕至……文衡山书“沧浪亭”三字……浩浩焉落落焉若游于方之外者……常诵王阳明先生诗曰:中丞不解了公事,到处看山复寻寺。先生岂不了公事者?其看山寻寺所以逸其神明,使不疲于屡照,故能决大疑、定大事而从容。暇豫如无事,然以余之驽拙,何敢望先生百一,而愚窃有慕乎此……康熙三十五年岁次丙子中春总理粮储、提督军务、巡抚江宁等处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三级商丘宋荦记。命男至书
大概就是说作为江苏巡抚,政务还算可以,虽然沧浪亭离巡抚衙门只有一里地,但公务繁忙,做了四年地方官,最近才有空来看。园已荒芜,命人重修苏舜钦的旧园,“沧浪亭”三字是文征明的隶书。羡慕王阳明先生既到处游山玩水,又能处理好政务。苏舜钦的沧浪亭废了百年,现在我重修一番,不知后来人见到又是怎样的感叹?
读罢不禁觉得宋巡抚太谦虚了,康熙三次南巡,皆由宋荦负责接待,康熙誉之为“清廉为天下巡抚第一”,14岁为官,至80岁加为太子少师,一生恩宠,归葬故里,善始善终。且宋荦为曹雪芹祖父曹寅(江宁织造)、曹寅的妻兄李煦(苏州织造)之挚友,康熙年间十大才子之一,既仕途顺利,造福一方百姓,又是风雅文人,流芳百世。
沧浪亭北边是苏州图书馆总馆,西边是文庙、范仲淹创办的府学旧址(现在的苏州中学)、江苏巡抚衙门旧址(现在的苏州卫生职业学校,林则徐、李鸿章曾在此就职),东边是苏州织造署(康熙在苏州的行宫,现苏州十中)、网师园、双塔(清朝科举考场)、苏州大学本部。
沧浪亭本是北宋苏舜钦在五代十国一座花园的旧址所建,因为诗人支持范仲淹新政,被弹劾罢官,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进行修筑,傍水造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欧阳修同样因支持范仲淹而被贬并写了《醉翁亭记》,他应邀作《沧浪亭》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后来的一位江苏巡抚梁章钜命人在沧浪亭上刻上了“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后一句是苏舜钦的诗,正好结合了两位亭主的佳作,对仗工整,浑然天成。梁章钜,字闳中,又字茝林,号茝邻,积极配合林则徐严禁鸦片,是一位政绩突出、深受百姓拥戴的官员,也是楹联学开山之祖,怪不得对联写这么好。
南宋时抗金名将韩世忠和妻梁红玉曾住在沧浪亭对面的可园位置,当时是沧浪亭的住宅部分,韩世忠退而隐居,可惜同时期的岳飞被陷害致死。《浮生六记》作者沈复(乾隆时期)曾携芸娘多次游览沧浪亭,芸娘被林语堂称为“中国文学及中国历史上最可爱的女人”。沈复和芸娘的闲情雅致为很多人所羡慕,在苏州的大石头巷有一个“浮生四季”民宿,一定程度再现二人的生活环境,可以去体验一下。
沧浪亭是北宋园林的代表,归隐文化的源头,苏州最古老的园林,不管是它的底蕴还是风景,都让我迷恋、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