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7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2017年认识的几位中文作家
我于文学是外行,但文学是认识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窗口。2017年,我暗自立下一个目标,希望增进对当代著名的中文作家的了解,并能通过他们增进对华人当代社会与思想的了解。
以下稍微整理一下我原先不大熟悉,而在去年有所认识(读过两本以上的较重要作品,除了林奕含)的几位中文作家,并简述我的粗浅感想。
一、王文兴(1939-)
读了 《十五篇小说》《家变》《星雨楼随想》《书和影》。
我的短评:五四“全盘性反传统主义”的完成——从巴金式的半绝望地逃离父亲,转变为胜利地赶走父亲,建立新的文化霸权。
我的短评:本以为是格言创作,其实是散乱的笔记,有景物描写、人生、宗教、艺术、游记等。用这些材料至少可写七、八篇散文,但王文兴偏执的语言实验消耗了他写作生涯大部分时间精力,使这些原石最终没能得到琢磨。
总的来说,王文兴早年的短篇不如同代人白先勇、陈映真,中年以后则在语言实验上过于执着,成绩歉收,思想上也停留在粗糙的“反传统”。
二、张万康(1967-)
读了《道济群生录》《ZONE》《抠我》《笑的童话》。
我的短评:能把批判医疗体制的报告文学和网络玄幻小说融合,确实是奇书。不过对于少看网文的人来说,比较不容易接受这种语言。
我的短评:内容庞杂的作品集,从实验性极强的短篇到几乎生活实录的散文;语言夹杂大量猥亵语和台湾当代口语,却不引人反感。或许可说作者是楚狂接舆一流人物:表面放荡,内心实有某些坚持。
总的来说,张万康是难以被一般概念定义和归类的奇人。他老人家也上豆瓣,大家可以去找他玩耍。
三、高阳(1922-1992)
读了《慈禧全传》《大故事》《小凤仙》《再生香》《金色昙花》《八大胡同》《玉垒浮云》《缇萦》《红尘》《清官册》《假官真做》。高阳虽然以历史小说知名,但他本质上不是小说家,只是把他熟稔的大量掌故以故事的形式写出来。因此他全盛期的作品丝毫不管起承转合,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历史之流”的投影。读者翻开书就像忽然穿越到清代一样,读完书就像忽然被送回现在。特别是十大册的《慈禧全传》,对于理解清代官场文化和派系有很大帮助。
四、司马中原(1933-)
读了《荒乡异闻》《最后的反攻》《狂风沙》《荒原》《老爬虫的告白》。故事会水平,比较失望。
五、林奕含(1991-2017)
林奕含自杀后,我跟风买了一本《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不料读后大受感动。原本可能成为“我们时代的太宰治”的女人死了,这是台湾文学史无法弥补的损失。如果林奕含能像太宰治一样活到39岁,当今充斥台湾文坛的垃圾青年作家都要滚蛋。拙评见此。
六、李永平(1947-2017)
读了《吉陵春秋》《大河尽头》《朱鸰书》。
我的短评:槟城人辜鸿铭学贯中西、成为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代言人;而砂朥越人李永平则写出一本语言特意追求“去欧化”“恢复汉语纯洁性”、描述一座虚构的旧中国镇子的小说。两人都反映了老一辈南洋华人文化精英的焦虑和自我证明的努力:我们是中国人、“中原正统”后裔!我们的“中国性”毫不输给你们!
我的短评:失望。作者太爱故乡婆罗洲了,反而丧失了冷静、精密处理素材的能力,语言不再精炼而变得啰嗦累赘,情节粗糙堆砌流于卖弄奇观,同时充斥着满满的说教味,实际是失败作。然而评论界似乎没人敢说真话。本来可给两星,但李永平毕竟是《吉陵春秋》的作者,出于“春秋责备贤者”之义,给一星。
我的短评:作为文学,太过肤浅;作为给青少年读的奇幻小说,又缺乏悬念和代入感,还有许多不知所云的情节。朱鸰的言行明显是“老男人幻想中的少女”而非有生命的人,婆罗洲众女更是一群名字可以任意互换的杂鱼,毫无人物深度。晚年李永平已陷入视小说为自我疗愈工具的窠臼,而无力追求艺术高度了。
总的来说,李永平一生始终在困境中挣扎,结束了“纯粹中国性”的华丽表演后,一直未能找到理想的新出路。他晚年回归婆罗洲的尝试,是一场可敬的失败。而这也曲折反映了海外华人的困境。
七、黄锦树(1967-)
读了《焚烧》《刻背》《乌暗暝》。
我的短评:华丽迷离的后设和魔幻实验,对南洋华人的社会、政治、文化困境揭露、嘲讽得很深刻,是非常杰出的短篇小说集。但可悲的是,这些杰出但还不到“伟大”的作品可能就是马华文学的“天花板”了。而这本身就是南洋华人最大的困境。
如果说黄锦树是“南洋的鲁迅”,那么这么说必须以《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那句著名的开头为前提:
“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他忘记补充一点: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
也就是这样了。
八、张系国(1944-)
读了《地》《昨日之怒》《黄河之水》《金缕衣》《玻璃世界》《大器小说系列》《星云组曲》《游子魂组曲》《孔子之死》。
我的短评:张系国现代主义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组作品,进行了各种不同的叙事实验如第二人称、书信体、倒叙、问答体等等,题材上,除了华人在美离散和台湾社会,更有直接批判国民党箝制思想的内容(在香港发表),原型人物呼之欲出。凭此一卷,张可在台湾文学史中坐稳“二流”席位。
总的来说是1960-70年代海外华人知识分子中,右派和中间派思想的代表。
九、刘大任(1939-)
读了《当下四重奏》《杜鹃啼血》《晚风细雨》《残照》《浮游群落》《浮沉》《羊齿》《我的中国》《赤道归来》《无梦时代》《走出神话国》《纽约眼》《空望》《冬之物语》《月印万川》《晚晴》《忧乐》《远方有风雷》《阅世如看花》。乍看之下读了很多,其实19本中有11本是杂文。
《当下四重奏》拙评见此。
和张系国相比,刘大任则是1960-70年代海外华人知识分子中左派的代表,文学成就也胜过张。作为保钓运动领袖之一,他的生平有许多丰富的故事,可惜他没写回忆录,反而把这些故事浪掷在过于泛滥的专栏杂文写作中,零零散散,读起来很不过瘾。
回顾完这些阅读纪录后发现,虽然标题订的是“中文作家”,但九人都是定居或主要活动在台湾的作家,我的视野毕竟还有所限制。希望2018年有机会新了解几位大陆、香港、南洋作家。
© 本文版权归 9 de Julio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