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康语录
最近觅得一位颇为通透的大叔,他的微博语录也十分好玩。
摘录一些觉得有意思的句子/段落,供闲暇时读着玩儿。
---------------------------------------------------------------------------------------------------------
多半只有年轻人才会听别人的精彩生活,才会欣赏别人,才会有偶像。应为年轻人通过模仿建立自我,任何信息与材料他们都愿意收集。一旦他们成年后,终于认识到与别人巨大的无法追及的差距,他们便不再追星了—但多年积习令他们只会关注一类人,此时他们的生活方式已定型,非到绝境无机会改变。
年轻时最有趣的是:人们真的不了解自己,对生活也无准确要求。若在那时,人不去挤压自己,令自己多去尝试,那么以后也无机会了自己—接下来,中年到来,你发现你的人生底线也随其到来,你就是想平平安安地活下去,但这需要长达20年的自我教育和磨练,于是你开始懂得嫉妒那些能做到的人。
事到如今,我认为你不需再去认可所谓“成功的别人”,因为你只有极少的时间花在别人身上,用那一点点时间,即使是很丰富的人生经验也无法做出判断,所以即使从客观上看,你也只好把注意力聚焦在自己身上,你不能让自己把精彩的书看到数学公式出现就停止,不能连网球都没打三年就老去,那太浪费生命了。
如果非说有什么建议,我认为学英语的最后期限一定放在四十岁之前,或是你眼睛老花的三年前,我建议用这三年专拿词汇,拿下2至3万英语基本词汇再说,我说的是要学到少翻词典的水平,这样你学起来可能会好受点,事实上,你真学起英语,身边不带词典比不带钱包还难受,我特么还得另外加一付眼镜。
我觉得中年人的一大痛点在于老花,它比近视要恶劣得多,本来中年人集中注意力时间稍长就头晕,戴着老花镜看书记笔记就更容易头晕,特别是学英语,你一天查两百词汇很正常,这需要你的焦点在词典与阅读物之间来回变换,唉,晕死我算了。我开始学英语没几天就配了大量老花镜,那可悲的经验真是苦不堪言。
幸福信仰之类的东西就是认识能力的副产品。世上的每一件事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相信并牢记奉行某一条或某一组教条都是权宜之计,越了解这些,认知能力就越显重要,有关自我,我们一天就做很多决定,什么也无法弥补认知能力不足所带来的缺憾,且其它方式的成本也远较提升认知能力的成本为高,难执行。
我认为基础是无法绕过的,因为它就是人的认知能力本身,认知能力不够,自我意识就残缺,这令人生的结构不合理,哪件事先做,做多久,做到什么程度,哪件事后做,做到什么程度,结构得合理,就能把事情做得好一点,顺一点,成功率高一点,就像学英语,二十岁需五年,三十岁十年,四十岁就只好十五年。
有基础,就是简单生活之始,意思就是:第一,无火可发。它意味着把自卑感与无能感降到很低,你总是能想出比较合理的解决方案。第二,可以做成自己喜欢的绝大多数事情。它意味着你的基础比较好,做复杂的事情不用从学数学、学英语、练体能,调心理等等更低的地方出发,你已把它们变成了你的生命一部分。
问题在于有每个人之间有可比性,并不全都是纯粹的运气,同是五十岁的人之间巨大的差异令人吃惊,你让每个人负重十公斤慢跑十分钟就有答案了,有的人根本熬不到终点,有的人可以聊着天跑到终点,如果你往他们手中发一本书要他们读完说说,那么差异更大,最大的是给他们一个复杂一点问题要他们独立解决。
人类对于世界的每一种认识在客观上都是竞争性的,每个人的起点各异,有的人在读《黄帝内经》,有的人在读《内科学》,有人的在读《易经》,有的人在读《运筹学》,人们一天当中会做很多选择,就连同是背2万单词都有先后之分,有的人就是先背美剧单词,我就先背各种说明书单词,背了一万都少重合部分。
你深深地了解了,没有这些基本的基本,基础的基础,你就没有拿到人类遗产的手段,没有人类遗产可拿,你只能是孤零零的,不管你和多么巨大的人群在一起,因为你们在某种事上全都不合理,就像我与很多人在小时候被摘除了扁桃腺一样,我们都错了,面对感染时,我们每人的免疫系统中都少了一件武器。
你需要了解什么是简单,你需要老师领你入门,你没有。你需要自己摸索,你总错,你被自己的无能搞得心理上问题重重,很久以后才知抗抑郁药抗不了无知与无能,而面对无知与无能需要一种最基本的了解,好了,你绕了四十多年还是绕不开那些基础,是的,就是你被击败却不肯承认的健康、英语、数学和表达。
你现在可以炸着胆子,恬不知耻地质问:难道在现代社会里会开汽车,还要知道发动机的工作原理?难道我只用电脑打几个汉字,还要学习布尔代数?难道学会网球正反手还不够,还要底线一折返跑十次搞什么防守?会开汽车已经不错了,为什么还要拥有帆船?你当然会得到最想听的回应:人生其实很简单。
中年后的人惟 一人生技巧就是迷失在社交之中,你可以创业,上班,上网,握紧你与社会的纽带,总之要与人在一起,要与人说话,要去听那些你同意的信息,如果你腰疼,最好别人告诉你他背疼得直不起腰,如果你学不会英语,最好英语其实没用,如果你三分球刷篮只能十进三,那么最好别人连背后运球也不会。
的东西当成人生之锚,中年发现即使用尽全力得到的能力也完全不够使,换句话说,你焦虑是因为你从前不够焦虑,中年才知基础的重要,因为你第一次可以正确估算个人能力的成本与效用,生理与心理卫生、力量,协调性,脑力,每一样做得差一点,就得忍受很多种人生之苦。
个人生活就是运气外加自作自受,社会和别人就是愿者上钩,随着年龄增长,人的自卑程度变得无以复加,“你不能,你无法做到,这不可能改变”这样的思维方式渐渐变成人生第一强音,夜深人静,睁开双眼,意识到自己正走在人生后半程,对晚年与死亡的恐惧袭上心头,无法擦除。“顺利地死去”成为人生理想。
摘录一些觉得有意思的句子/段落,供闲暇时读着玩儿。
---------------------------------------------------------------------------------------------------------
多半只有年轻人才会听别人的精彩生活,才会欣赏别人,才会有偶像。应为年轻人通过模仿建立自我,任何信息与材料他们都愿意收集。一旦他们成年后,终于认识到与别人巨大的无法追及的差距,他们便不再追星了—但多年积习令他们只会关注一类人,此时他们的生活方式已定型,非到绝境无机会改变。
年轻时最有趣的是:人们真的不了解自己,对生活也无准确要求。若在那时,人不去挤压自己,令自己多去尝试,那么以后也无机会了自己—接下来,中年到来,你发现你的人生底线也随其到来,你就是想平平安安地活下去,但这需要长达20年的自我教育和磨练,于是你开始懂得嫉妒那些能做到的人。
事到如今,我认为你不需再去认可所谓“成功的别人”,因为你只有极少的时间花在别人身上,用那一点点时间,即使是很丰富的人生经验也无法做出判断,所以即使从客观上看,你也只好把注意力聚焦在自己身上,你不能让自己把精彩的书看到数学公式出现就停止,不能连网球都没打三年就老去,那太浪费生命了。
如果非说有什么建议,我认为学英语的最后期限一定放在四十岁之前,或是你眼睛老花的三年前,我建议用这三年专拿词汇,拿下2至3万英语基本词汇再说,我说的是要学到少翻词典的水平,这样你学起来可能会好受点,事实上,你真学起英语,身边不带词典比不带钱包还难受,我特么还得另外加一付眼镜。
我觉得中年人的一大痛点在于老花,它比近视要恶劣得多,本来中年人集中注意力时间稍长就头晕,戴着老花镜看书记笔记就更容易头晕,特别是学英语,你一天查两百词汇很正常,这需要你的焦点在词典与阅读物之间来回变换,唉,晕死我算了。我开始学英语没几天就配了大量老花镜,那可悲的经验真是苦不堪言。
幸福信仰之类的东西就是认识能力的副产品。世上的每一件事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相信并牢记奉行某一条或某一组教条都是权宜之计,越了解这些,认知能力就越显重要,有关自我,我们一天就做很多决定,什么也无法弥补认知能力不足所带来的缺憾,且其它方式的成本也远较提升认知能力的成本为高,难执行。
我认为基础是无法绕过的,因为它就是人的认知能力本身,认知能力不够,自我意识就残缺,这令人生的结构不合理,哪件事先做,做多久,做到什么程度,哪件事后做,做到什么程度,结构得合理,就能把事情做得好一点,顺一点,成功率高一点,就像学英语,二十岁需五年,三十岁十年,四十岁就只好十五年。
有基础,就是简单生活之始,意思就是:第一,无火可发。它意味着把自卑感与无能感降到很低,你总是能想出比较合理的解决方案。第二,可以做成自己喜欢的绝大多数事情。它意味着你的基础比较好,做复杂的事情不用从学数学、学英语、练体能,调心理等等更低的地方出发,你已把它们变成了你的生命一部分。
问题在于有每个人之间有可比性,并不全都是纯粹的运气,同是五十岁的人之间巨大的差异令人吃惊,你让每个人负重十公斤慢跑十分钟就有答案了,有的人根本熬不到终点,有的人可以聊着天跑到终点,如果你往他们手中发一本书要他们读完说说,那么差异更大,最大的是给他们一个复杂一点问题要他们独立解决。
人类对于世界的每一种认识在客观上都是竞争性的,每个人的起点各异,有的人在读《黄帝内经》,有的人在读《内科学》,有人的在读《易经》,有的人在读《运筹学》,人们一天当中会做很多选择,就连同是背2万单词都有先后之分,有的人就是先背美剧单词,我就先背各种说明书单词,背了一万都少重合部分。
你深深地了解了,没有这些基本的基本,基础的基础,你就没有拿到人类遗产的手段,没有人类遗产可拿,你只能是孤零零的,不管你和多么巨大的人群在一起,因为你们在某种事上全都不合理,就像我与很多人在小时候被摘除了扁桃腺一样,我们都错了,面对感染时,我们每人的免疫系统中都少了一件武器。
你需要了解什么是简单,你需要老师领你入门,你没有。你需要自己摸索,你总错,你被自己的无能搞得心理上问题重重,很久以后才知抗抑郁药抗不了无知与无能,而面对无知与无能需要一种最基本的了解,好了,你绕了四十多年还是绕不开那些基础,是的,就是你被击败却不肯承认的健康、英语、数学和表达。
你现在可以炸着胆子,恬不知耻地质问:难道在现代社会里会开汽车,还要知道发动机的工作原理?难道我只用电脑打几个汉字,还要学习布尔代数?难道学会网球正反手还不够,还要底线一折返跑十次搞什么防守?会开汽车已经不错了,为什么还要拥有帆船?你当然会得到最想听的回应:人生其实很简单。
中年后的人惟 一人生技巧就是迷失在社交之中,你可以创业,上班,上网,握紧你与社会的纽带,总之要与人在一起,要与人说话,要去听那些你同意的信息,如果你腰疼,最好别人告诉你他背疼得直不起腰,如果你学不会英语,最好英语其实没用,如果你三分球刷篮只能十进三,那么最好别人连背后运球也不会。
的东西当成人生之锚,中年发现即使用尽全力得到的能力也完全不够使,换句话说,你焦虑是因为你从前不够焦虑,中年才知基础的重要,因为你第一次可以正确估算个人能力的成本与效用,生理与心理卫生、力量,协调性,脑力,每一样做得差一点,就得忍受很多种人生之苦。
个人生活就是运气外加自作自受,社会和别人就是愿者上钩,随着年龄增长,人的自卑程度变得无以复加,“你不能,你无法做到,这不可能改变”这样的思维方式渐渐变成人生第一强音,夜深人静,睁开双眼,意识到自己正走在人生后半程,对晚年与死亡的恐惧袭上心头,无法擦除。“顺利地死去”成为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