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分钟用来怀念
在淘宝上看到豆荚的推送,决定来豆瓣上看一看。密码应该是后来改过的,这次登录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却格外的顺利,可能不久前登陆过,可能是打算看某部电影吧。
豆邮里的未读邮件最早是去年七月份的,大部分都是民谣歌手的演唱会通知,想起去年四月份和室友一起打算去看一个民谣乐队的演出,由于临时起意,我们去的时候票已经卖完了,演出在小剧场里,所以我们隔着墙也没有听到,扫兴而归。大一的时候很想看曹方的演出,后来有过机会,却好像不是那么喜欢了,但还是躺在豆瓣关注的音乐人列表里。好像已经没有非得看到某人的演唱会的冲动了,可能是件好事,至少对钱包来说是这样。
这么些年浏览方式一直都没变,点开照片的时候觉得自己在初中,那个时候微博还在内测,注册不到账号,也没有手机,所有的活动都集中在豆瓣和大巴,一天闲下来的时候很多,有很多的时间躺在床上透过蓝色的玻璃看云在天上飞,假装自己长大了过上了博客里喜欢的博主们游山玩水的生活。然后有一天,发现自己真的长大了,并没有变成当初喜欢的他们。
豆瓣的头像是先锋书店里的十字架,之前去的时候觉得去过就可以代表接受了熏陶,所以在一段时间里,我很喜欢拍景点打卡,后来陆陆续续去过些别的书店,看过些别的风景,才开始明白所谓的熏陶和融入不过是蜻蜓点水的浏览,而我长期如此还沾沾自喜,现在看来大概是装逼所需。那么旅行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现在有些困惑。
关注的小站除了音乐人的偶尔发发演出公告外,真情事务所已经是兰蔻的链接了,MiMZii在13年也荒废了。好像近在眼前又相隔遥远。大家都有正事要忙,忙着生活,忙着长大,来不及告别,剩下惊鸿一瞥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