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有我们的欲望、牺牲和善良
这是真实故事计划和大家见面的第540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我们,在这里看见人心,表达自己的在乎。2018年,我们将继续以故事深入日常生活,探索未知找寻意义。分享一个真故的故事,祝大家新年快乐。
2012年夏天,我还是南方周末的一名新记者,被报社派到北京郊区采访一起骇人听闻的凶杀案:一个女人和她两三岁的孩子被人砍杀。
凶手是个刚满18岁的小年轻,在受害人家属出席的法庭上,他一直在做鬼脸。他解释自己杀人的理由是因为困,想睡觉。一个非常小说的杀人理由。
从广州到北京,我先找到了死者的家属,他们仍然在悲伤和忿恨的情绪里,谈到案情时,会用“魔鬼”这个词指代凶手,甚至是凶手的家人、家庭,因为那是制造出凶手的原生环境。这种情绪很容易理解。采访结束后,我准备去凶手的老家吉林碰碰运气,看能否得到更多的信息,当时凶手被关押,采访不到本人。
我打算离开时,才发现这个城中村几乎没有出租车,只能在路口拦黑车回城区。五月天太阳很大,我等了好一阵都没有车。路口里面的大姐看我晒得不行,就让我到他家门口坐着,阴凉又可以等车。
大姐问我干嘛来这么远郊,我就照直说了,说这里有个案子,凶手杀人了好可怕。我自顾自讲了一阵,忽然,看到大姐脸色变得很不好,我问她是不是不舒服。她告诉我:我就是这个杀人犯的妈妈啊。
当时,我脑子里嗡声作响,许多认识都出现了缝隙:怀有深仇大恨的杀人者家属和受害人家人住得只隔了一条街;原来杀人恶魔的妈妈是个乐于助人的中年妇女,甚至,她也不知道自己的孩子为什么杀人。很多前所未有的知觉涌动,我开始意识到:其实,中国人非常丰富。
源于这件事情的启示,我和几位媒体伙伴们一起创建了真实故事计划,一个非虚构写作项目。此前,我们在这个国家搞一些大新闻,而真实故事计划将视角对准了人,更多的是没有机会表达的人,像是坐在门口的普通阿姨。身在中国的普通人极少有机会去描述自己,我们看到的极为有限的描述,大部分来自国外,像是传教士的日记,学者的随笔,比如我认为描述中国人生活最好的著作之一是何伟的《江城》。在被描述的语境里,中国人常常面目模糊,大体都是勤劳、沉默、单调的。
我们想换个玩法,在项目里进行了一些实验,比如在我们倡导第一人称叙事,让故事的主体成为讲述的主体。第一人称叙事简化了表达的程式,让事情变得容易起来。过了一段时间,我们每天都会收到数百封普通人写作的真实故事,有时一晚,微信后台会有超过5000人同我们讲述他们的困惑。
真实故事计划的第一个故事《临终者联盟里的布道人》,就在验证我们的想法,主人公李牧是作者在肿瘤医院照顾父亲时遇到的一个怪人:这个人身患重病,原先是个公务员,他每天穿梭各个病房,挨个站在病床前歌唱、传播福音,模仿新闻联播的腔调讲解当天的国家大事。遇到病友过世,他第一个冲过去,做完弥撒,握着家属们的手慰问:“对于伟大共产主义战士的离去,我们致以诚挚的哀悼。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因此,有时候李牧会被病人家属揍得鼻青脸肿,可他也不在意。他卖房子买了红旗轿车,想要像毛主席那样检阅病友,最后这个车子成了病友们的通勤车,病友没钱了,李牧会像领导慰问困难家属一样送上钱,让他安心养病。渐渐地,整个肿瘤医院都被他搞得热热闹闹。在肿瘤医院重症病区那种弥漫死亡和绝望气息的地方,这样一个怪人的存在多违和。故事的最后,李牧去世了,病友们却把他的行为传递了下去,一直一直。
这个故事中,李牧就是一个特别不一样的中国人,荒诞奇特,但内在却是符合人性的,一个人在死亡来临前像一颗星一样闪耀。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有着深沉主题的故事作者,居然是一个90后,通过他的讲述,我们看到了一个层次丰富的普通人。当时我想,这个实验室可以做的。
还有些很火的故事是我们完全没想到的,比如一个讲水浒卡的故事。除了80后、90初,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水浒卡,这是小浣熊干脆面的赠品,在那个玩物匮乏的年代,水浒卡很快就风靡大江南北的中小学生群体。作者历经千辛万苦集齐108将,最后却发现小浣熊推出了整版,让他感到欺骗。这篇故事发出后,两天时间里获得了上千万的阅读,很多人都给我们写下了他们收集这一款卡片经历。有个读者说,他曾用黑旋风李逵换了邻居家小孩一张,换完邻居小孩就后悔了。这个小孩找作者要,作者说不可能,换完就是完了,不能反悔。结果邻居小孩打电话报警了。警察真来了,问了问情况,把邻居家没户口的狗给带走了。
就像是豁开了一个口子,鲜活的记忆一下就涌现出来,而在此前,这些事情一直潜伏在一代人的记忆里,我们放出了一只钩子,把这些东西打捞了起来。
能够感觉到,经济状况的整体改善,受教育程度的提升,普通中国人对表达的渴望在显现。越来越多警察、家庭主妇、刑满释放人员,甚至是DNA鉴定师这样小众职业的人,都开始了在真实故事计划的写作,写下他们在乎的部分。我们所做的这场实验,其实是一场自我表达的实验。在数以千万计表达内容里,我们窥察到一些中国人的内心质地,比如说大部分的中国人都不开心——他们很少表达令人印象深刻的欢乐,更愿意书写一些偏伤感的记忆。可能中国人本身就偏向悲剧审美,并通过这个角度去建构自我。
很多人会问,花这么大力气去让大家自我表达,自我表达有什么用处呢?实际用处我一时也很难讲清楚。讲述自己是一个内向探索的过程,它会对人有一种提醒,提醒他思考发生了什么,自己在什么位置,在故事里承担什么样的角色。随着这一场试验的深入,我们也能看到自我表达给人们带来的一些微妙变化:通过这些对日常的深入,我们开始去打量生活复杂的面相,细腻就成为了可能。
前一阵,我们刊登了一个父母热衷于抓娃娃的故事,作者是独生子女,毕业后在北京打拼,而父母则待在小地方,这是现在很典型的家庭状况,一次偶然机会,作者带父母在北京玩了一次抓娃娃,他们抓到一个后,回家便每天研习,非常痴迷,投入了上万块,最后等作者回家,整个房间都摆满了那种抓来的娃娃,非常恐怖。父母解释说,总觉得女儿小时候缺了玩具,所以就老想着抓来给她存着。这样一件小事,像是一个特定视角的镜面,让我们看到空巢老人群体的孤独。我们编辑部开玩笑说,留守的父母们,正在毁灭抓娃娃机这个行业。自我表达的终极目的是被理解。可能这个问题太大,生活里没有答案,但通过自我讲述,我们看到,作者在尝试理解自己父母的处境,而这种理解会让人对我们重新审视很多东西。
我想说,这或许是自我表达的一些用处,在这场实验里,故事和真实生活的有了一些奇妙的互动,像抓娃娃的父母被子女心疼,像写监狱题材的小混混在真实故事计划成为了青年作家。故事在这里充当了一种媒介,帮助人们探索未知的自己,并相互理解。回到故事开头那个大姐,她后来见到了即将执行死刑的儿子,19岁的少年对母亲说:活着好累。大姐跟我说,她后来仔细回想了一遍,觉得儿子是挺累的。说完,她就哭了。
在我们的设想里,这场自我表达的实验不仅可以表现于内向的探索,还具备外延的可能。现在,我们正在结合出版、影视等方式来展现这些从生命里拿出来的内容。一个人心心念念的事,能与更多的人在不同的场景产生共鸣。未来一两年,我们就能做到,让讲述者带着自己的亲友去影院里观看自己的故事。
那个时候,大家或许会看到这场自我表达实验的真正面貌:这会是一个个人和他们在乎的故事,拼凑出的一幅中国人的心灵地图。
谢谢大家。
本文为真实故事计划创始人雷磊在TEDxchengdu大会上的演讲,原题为《一场关乎心灵的自我表达试验》。
-END-
微信公众号:真实故事计划(ID:zhenshigushi1),每天一个打动人心的故事。
真实故事计划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高中文科老师,开始无人可教 (41人喜欢)
- 摆摊自救的重疾00后 (33人喜欢)
- 虐童疑云:儿童网红身后,变现的父母们 (33人喜欢)
- 北大毕业后,我在演艺圈挨打 (59人喜欢)
- 学giao的年轻人 (20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