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里的2017
鉴于本人2017年的阅读和观影大都是借助电子设备, 所以这一块块闪亮的手机,影院银幕,PC,平板和电子阅读器散发着现代科技的光亮和温度,与传统的纸媒和床头灯一起点亮和温暖了2017年的365个夜晚。
这一年小编二号一共阅读了51本书, 观看了电视剧和电影共计93部,音乐大概听了不下2000首吧,但是因为没有在豆瓣上马克出来,所以只有一个估算 (因为篇幅有限,音乐推荐可以在以后的推送里单独列出)。
年底人们习惯性地把一年来的努力和辛苦量化为一串串数字,甚至包括个人的情感经历。对于我来说,这些个数字着实不算什么了不得的成就,因为这基本就是小编二号除了日常吃喝,学习和社交之外的所有计量。只是想着倒不妨在这个时候分享出来一些其中触动人心的,标记一下自己的这一年的时光白驹过隙一般地游走,也愿与大家相互学习共勉,希望新的一年还能从这些文字和光影中找到时代变迁的踪迹,同样也从前人智慧中找寻自己的过去和未来。
首先是书籍类: (排名不分先后)
1. 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 【加】卜正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借鉴了明人张涛的笔记,用个体的记忆梳理的明代的商业脉络。是非常典型的西方汉学家写中国历史的方式 (可参见《叫魂》和《梦醒子:以为华北乡居者的人生)大多都是从个体的‘经验’出发来反映时代的变迁。作者探讨了洪武万历的货币改革和市场的萌芽,过去那种封闭的社会形态被些许打破,人员,货币,和商贸和市场流动了起来。反而是无力控制的政府加速了晚明商业的繁盛。但是作者警惕的是,由于没有经历西方社会的制度变革,那么那种对于明代晚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说法还是欠缺说服力。那些维系着明代社会或者中国社会的等级秩序,统治阶级的正义和中庸价值体系依旧作为一股强大的力量维持着旧有的社会结构和秩序。视角独特,流畅的一本历史书。如果有时间,可以借着阅读《金瓶梅》来给这段历史添加细节和血肉。
2. 知识分子的鸦片 【法】雷蒙.阿隆
阿隆在这本书里批判了法国知识分子爱走极端的戾气,尤其是遇到历史的转折和社会动荡阶段,思想者往往呈现出极端批判的姿态,但是往往欠缺对于事实的时代背景的考察和时间发生背景的深刻认知。不管‘左派’和‘右派’都是如此。而且法国知识分子对于革命有一种狂热的热爱,比如像福柯和萨特,在法国的‘五月风暴’中扮演的推动者的角色,但是他们的确忽视了处于底层民众的诉求和现实状况,搞不清状况就凭着知识分子的‘惯习’做了社会革命的推手。但是事实却是和他们预估的相反。阿隆还批判了知识分子爱‘怀旧’的特点,总是认为上个时代是好的但是丧失了对于当下时代的把握。阿隆的精辟的观点也适合当下中国和西方的知识分子之间,‘二元’论的思维定式和刻板的对于其他文明的认知模式都应该是使得反思的。
3. 小说灯笼 【日】太宰治
这是太宰治‘人生三部曲’中的一部,是小编读过的太宰治的小说中文风比较明快的一部。这应该跟这本书的创作背景有关,这本书完成于作者人生唯一的一次成功的求婚,恰恰也是这次求婚成功把作者从殉情的悲伤情绪中解救出来。小说是由一个个小故事构成的,不是浮世绘那种简单化的描述,而是每一个小故事里都有着一个或者多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一些细节写得诙谐但是又很生动。读来非常可爱也令人感动。 当然作者那深入骨髓的温柔气质还是贯穿于整本小说。怎奈先读了他的《人间失格》,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会不自觉的寻找作者那阴郁的影子,生怕一部小心就碰碎了。
4. 宋元戏曲史 王国维
因为今年是王国维诞辰140周年,所以特意在12月3号那天找来了王国维的这本书来看。首先是读到了梁启超评价王国维的话,从而被王国维那种严谨的踏实的治学精神所感动,颇鼓舞自身。之后读了这本书更觉是对王国维治学精神的印证。小编是纯粹把此书当做知识普及读物来读的,因为个人的戏曲知识实在是匮乏。但是细细读过之后大致明白了宋元戏曲的发展脉络,宋代滑稽剧,院本,元代杂剧和不同风格的南北二戏,配上王国维亲自梳理 的古代曲目和唱词,非常生动地陈列了宋元戏剧发展和风格的变换。
5. 钟形罩 【美】 西尔维娅.普拉斯
小编记得是在一个阴郁的雨天的下午读完这本书的。小说主人公埃斯特是一个不被宠爱的人,努力想让自己被爱,被赞扬被喜欢,但是都事与愿违。我很震惊于叙事者对于发生在十年前的人和事的惊人的记忆力。男人和爱情的纠结让她被当做精神病人饱受折磨从而不得不为自己罩上一个‘’保护罩。这个‘’罩子是埃斯特自己给的,也是社会强加给女性的。 作者虽然没有明确指出这一点,但是从她的写作中大段的对于失贞和流血的精心动魄的描写,可以窥见男性和世俗的偏见对于女性的伤害 (对于埃斯特这样的人或者对于作者本身)都是双重的。 主人公找不到答案,但在小说里却间接地呈现出一种暧昧不明的同性恋倾向,在小编看来都直指世俗的男性为主导的社会。比如小说主人公说的,‘什么东西在男人身上找不到,却只能在另一个女人身上找到?温柔!’ 普拉斯的挣扎最后以自杀告结,就像她通过埃斯特之口说的,‘ 我一直都是个废物,却从来没有自知之明。’
6. Another Day in a Death of America 【英】Gary Younge
作为英国《卫报》的记者,这本书保持了作者新闻叙事的特点,讲述了十个令人心碎的青少年枪击案的故事。作者走访了受害者的家人,老师,朋友还有警察。最可贵的是采访了美国枪支协会的高管,从上到下印证了枪支滥用这个困扰美国社会的老生常谈的话题如何伤害社会的正常运行机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还从枪支滥用问题触及的美国当今社会的其他阴暗面,比如种族隔离,青少年犯罪和贫困社区文化等,在为这些年轻的受害者感到可惜的同时,也呼吁美国公共政策的变革。
其次是电影电视类:(排名不分先后,没怎么有剧透吧)
1. 灾难艺术家
在电影院笑出腹肌。影片的节奏把握得很好,不故意讨巧,笑点控制得很节制。还原了载入影史的烂作《房间》的制作过程。最后的和原片对比的神还原也是匠心独运。唯一不足在于Franco过度重视拍摄过程和他与‘基友’之间的兄弟情义,但是忽略了对于原片导演的创作的心路历程的探寻 (估计真的探寻不到吧)。PS:小编二号在码字的时候脑海里浮现着James Franco 的表演还是对着屏幕笑出了声。
2. 相爱相亲
喜欢电影里人物对于情感的铺垫和演绎。父母和子女,男人和女人,乡村和城市,传统和现代,社会和个人都展现地真实而又深刻。真实在于导演没有刻意批判但是当下社会的现状而是把矛盾都埋在了演员处理生活事件的过程中并且自然流出,不做作;深刻在于试着去解释这些矛盾产生的背景,导演了提出了问题,观众自己去寻找答案。
3. 猜火车 2
十年之后的伊万麦克格雷迪 隔着屏幕对于10年间时代变迁发的一通惊天地泣鬼神的感慨,略显中二的深情‘控诉’里饱含了对于技术发展,战争,以及社会人文环境变迁的迷惑和与其格格不入的愤怒。个人在时代的变化中或许不值得一提,但是对于你身边的朋友或者爱人,you do matter. You choose you life and waste them into those nothings, 好一个在自嘲自贱下放浪形骸的人生。以至于伊万在爱丁堡卡尔顿山跑步时吓得我虎躯一震,这不是真的! (看了电影小编还专门去了趟爱丁堡,清新干净的爱丁堡展现了不同于那种颓废的猜火车调调)。
4. 之后
这部电影依旧体现了韩国电影的超高的工业水准。故事简单到甚至讲起来都有些无聊。而且导演先用了黑白色彩展现画面,时间线跳跃但是最后给观众的是一种‘原来如此’的小惊喜。故事结构严谨而且双面夹击的感情和男主教处理感情的方式不经意地矮化和讽刺了片中已婚男性的自私和懦弱。金敏喜一身素色,头发随意地挽在脑后,一出来就被她这知性的亚洲女性气质所折服了呢。
以上四部电影推荐都是2017年的佳作,但还有其他三部非本年度的电影需要向大家推荐,如下:
1. 冬日之光 (1963)
2. 修复生命 (2016)
4. 一念无名 (2016)
电视类:
1. 心灵猎人 第一季 (美剧)
情节推进地很慢,可以作为《犯罪心理》的前传来看,但是大卫芬奇就是大卫芬奇,拒绝戏剧化,残酷又真实。
2. 蓝色星球 第二部
看那一片蔚蓝海洋就够了啊!动容的时刻太多,为珊瑚的消逝,南极冰盖的融化和海洋垃圾的污染,深海极寒之地的惊奇的生物,还有人类的认识和探索,工作人员的 奉献和科学精神!
以上,愿大家2018年找到自己的精神居所和光影文字的温柔。
2018年1月1日 夜 于英国
© 本文版权归 FunnyorNot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