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型
在连着读中野京子的名画系列,本以为希腊神话是最难读的一本,却发现太有意思了…
这一幅《皮格马利翁与伽拉忒亚》描绘的故事是皮格马利翁国王在雕塑了完美无瑕的象牙美人后,渐渐对着理想型坠入爱河,祈求维纳斯将雕像变成真实的少女。祈祷应验,国王急忙跑回雕像身边,象牙少女正在苏醒着亲吻皮格马利翁的一瞬间被画家完美演绎。你可以清楚的看到柔软的腰身和毅然僵硬的下肢的对比。除开画作的高明,中野京子也提到了男人们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Pygmalion Effect . 那就是男性们似乎喜爱一手打造培养女人。作者提到多种文学艺术作品都写过类似的故事:萧伯纳的窈窕淑女,源氏物语里面的光源氏,还有希区柯克的迷魂记… 包括很多电视剧偶像剧经常有这样的桥段,霸气总裁教导无知少女之后与之相爱。恰巧之前我也跟朋友们聊到这种情节,抱着厌恶与批判的态度,反对男人这种对待女人如同玩具一般的操纵和养成。
但是作者做了我认为有点道理的剖析。女性们似乎不会找个青年然后把他培养成自己的理想型,因为女性们更愿意接受一个已经是完成体的男性。我同意这确实是低成本和理性的做法。原因似乎是因为作为生育者,女人们已经有了着手雕刻下一代的改造机会。而男性们似乎为了补偿无法生育而倾向于改造他人… 总结下来,女人们喜欢改造下一代而男人们则转而改造自己想要的伴侣。所以说起来并无差异吧,这大概是人性中控制欲,得到欲和自私自我满足的共通联合。但是一点不同便是,改造下一代似乎很方便借口说这是为子女好,但改造伴侣大部分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求。
如果找不到理想型,便打造。可惜文学作品们告诉我们,这一类故事的结局更多以悲剧收场,因为“自私”永远无法变成“爱”的基础。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