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力管理 》—摘录
《精力管理 》(吉姆·洛尔Jim Loehr;托尼·施瓦茨Tony Schwartz)—摘录
人们通常认为,才华横溢的人面对挑战时只要配备足够技能,就能够发挥出最好的水平。从我们的经验来看却并非如此。
原则一: 全情投入需要调动四种独立且相关联的精力源: 体能,情感,思维和意志
人类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精力系统,全情投入也并非只有一种维度。流过我们身体的精力同时需要体能上、情感上、思维上以及意志上的动力,每一种动力都很重要,而每一种都无法构成完整的精力,同时又对其他三种有着深刻影响。为了发挥出最佳表现,我们必须有技巧地管理这些互联互通的精力维度。
原则二: 因为使用过度和使用不足都会削弱精力, 必须不时更新精力以平衡消耗
要想保持生命的跃动, 我们必须学习如何有节奏地 消耗和更新精力 最丰富、最快乐和最高产的生命的共通之处,是全情应对眼前的挑战,同时能够间断地放松,留给精力再生的空间。
我们也必须学会将自己的生活看作一系列短跑冲刺,在某些时间段全情投入,在另外一些时间段闲云野鹤,更新精力储备,以应对下一个挑战。
原则三: 为了提高能力,我们必须突破自己的惯常极限, 模仿运动员进行系统训练。
肌肉锻炼的最大障碍是,大多数人在刚刚体验到超出极限的不适时就退缩了。
任何会导致不适的压力都可能帮助我们提升能力——在体能、思维、情感和意志上都是如此——只要事后得到有效的恢复。就像尼采说过的:“打不倒我们的会让我们变得更强。”
原则四: 积极的精力仪式习惯,即细致具体的精力管理方法, 是全情投入、保持高效表现的诀窍。
“仪式习惯”指的是定义明确、具有高度计划性的行为。毅力和自律将人们推向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而仪式习惯自动会把人们拉向某条轨道。
仪式习惯的优势在于,确保我们在非必要情况下尽量减少意识精力的消耗,让它可以节省下来用在其他需要的方面。
建立良好的仪式习惯是精力管理的最有效方式。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
情感的深度和适应力取决于外界交往的积极程度和内省习惯。思维的敏锐度会因为缺乏思维挑战而减退。意志精力依赖于不断温习深层价值取向,为自我行为负责。全情投入需要在各个层面培养精力消耗(压力)和精力再生(恢复)的动态平衡。
时间是一种有限的资源,我们也应该有限度地索取。
能力拓展的关键在于,既要超出日常的极限,又要定期休整恢复,二者兼备才能成长。
从实际生活来看,精力储备取决于我们的呼吸模式、进食的内容和时间、睡眠的长短和质量、白天间歇恢复的程度以及身体的健康程度。
呼吸是自律的有力工具,既能集聚精力,又能带来深度放松。延长呼气时间有利于精力恢复。三次一组吸气、六次一组呼气可以使体能、思维和情感平复下来。深度、平静、有节奏地呼吸会激发精力、敏锐和专注,也能带来放松、宁静和安宁。这就是健康的终极脉动。
越来越多的生理学家认为,肌肉损失是导致老龄化虚弱的最主要原因。
体能精力是生活最基本的精力源。 体能精力通过氧气和葡萄糖的化学作用获得。 体能精力最关键的两项调节器是呼吸和进食。 每天吃5~6顿低热量高营养的食物,能够为机体持续供应葡萄糖和必须的营养。 每天喝64盎司的水是有效管理体力的关键要素。 大多数人需要每晚7~8小时的睡眠,方可正常运作。 早睡早起可以优化效能表现。 间歇训练比稳态训练在锻炼体力方面更有效,在体力恢复方面更高效。 为了保持全情投入的状态,我们必须工作90~120分钟就休息片刻。
情感的“肌肉”。通俗来说,就是耐心、开放、信任和喜悦。
创造的过程本身具有波动性。从19世纪末的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赫尔曼·赫姆霍兹开始,许多学者都在尝试定义创造活动的步骤。现在最为广泛接受的是五步论:洞察、汲取、孵育、启示和验证。在《调动正确的大脑》和《唤醒内心的艺术家》中,作家、艺术教授贝蒂·爱德华兹敏锐地指出,创造需要调动左右半脑交替思考。
简而言之,创造的最高形式依靠的是投入与抽离、思考与放松、活跃与休息之间有节奏的交替。等式的两边都很重要,缺少任何一项等式都不能成立。
神经学家理查德·雷斯塔克所说:“不管你处于哪个年龄阶段,都可以持续地优化大脑,与其他身体器官不同,肝脏、肺和肾使用过度会发生损耗,而大脑只会因为使用而日益敏锐,越磨越利。”
记忆衰退是40岁以上的人经常向神经科医生提出的问题,而这个问题通常并非疾病引起,而是思维不够活跃导致记忆“肌肉”萎缩。
成功建立有效的精力管理仪式习惯需要依靠多种因素,但最核心的,仍然是30天或60天的养成周期中对于时间和行为的准确规划。
最基础的精力源来自身体。最重要的精力源来自意志。 7. 四种精力来源: 体能能力取决于精力的储量。 情感能力取决于精力的质量。 思维能力取决于精力的专注度。 意志能力取决于精力的强度。
最重要的体能精力管理方法 1. 早睡早起 2. 坚持在同样的时间睡觉和起床 3. 每天5~6次少量进食 4. 每天吃早餐 5. 饮食健康,营养均衡 6. 尽量减少单糖化合物摄入 7. 每天饮用1360~1800克的水 8. 工作时每90分钟休息片刻 9. 每天进行适量身体活动 10. 每周至少两次心血管功能间断训练、两次力量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