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终总结
查看话题 >请回答!贰 0 一 柒
一 历史专业书 《唐代政治述论稿》 《东京梦华录》 《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吴晗说明史》 《天朝的崩溃》 《中国历史研究法》 《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音调未定的传统》 《旧制度与大革命》 《学术与政治》 二 文史不分家的专业不强的文史书籍 《中国好人》 《旧山河》 《巨流河》 《上学记》 《陈寅恪的最后三十年》 《大明王朝1566》 《大秦帝国之国命纵横》 《采蜜集》 三 傅文氓喜欢读的文学 《清华园日记》 《子不语》 《我是猫》 《京味儿》 《食味》 《谈美》 《浮生六记》 四 不洗脑不枯燥很有趣的政治书 《民主的细节》 《观念的水位》 《论美国的民主》 《近距离看美国之历史深处的忧虑》 五 小说是一辈子都喜欢读的书 《使女的故事》 《清明上河图密码一》 《北鸢》 《美丽新世界》 专业书方面的感受 大一下读得最认真的应该是《唐代政治述论稿》,陈先生的文字晦涩难懂,但是啃下来这本书确实受益匪浅,先生的治学精神,我辈高山仰止。读了《唐代政治述论稿》后,我对陈寅恪先生产生更多的好奇,因此又去读书馆借阅了《陈寅恪的最后三十年》,大概花了两三天读完,对先生更是敬仰,除了大众熟悉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之外,那句“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已经成为我的人生座右铭,历史本就是“无用之用”的学科,何必庸人自扰之。除此之外,对于中山大学更是向往。 大二上茅海建老师的《天朝的崩溃》对我影响最大,一改我过去对近代史的偏见,暗暗萌生了读近代史研究生的想法。茅海建老师文笔极佳,《天朝的崩溃》不难读,但是字里行间又都是严谨的考据、缜密的逻辑和睿智的思想。老师钻研到历史深处,但是更为难得的是,他又能从浩如烟海的历史中走出来,写成这样一本佳作。茅海建老师现在是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教授,如果能成为他的门生,死而无憾!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虽然是必读书目,但我实在是喜欢不起来,马列痕迹太重,我这种脱缰的野马,耐着性子读,确实是好书,但是敬而远之吧。 很惭愧,世界史实在是读的太少。书架上早就有《旧制度与大革命》,之前也读过一些,但是,这一回作为世界史重点阅读书目,确实是认真地读进去了,不像之前的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踏踏实实地走进托克维尔,走进那个追求自由的贵族知识分子。为了更加了解他,我又借了《论美国的民主》来看,恩,很难懂。但是其中的多数人暴政侵害少数人的民主这一观念,我有了一个简单的认识。 民主和自由 对于民主和自由的思考,刘瑜的《观念的水位》和《民主的细节》写得很有趣,深入浅出,我简直爱死刘瑜了好嘛!因为她的推荐知道了刀尔登,刀尔登的历史类文章写得实在是好,没有八股气,那种思想上的碰撞,实在美妙。什么书单都比不上你喜欢的作家在书里点名表扬的作家,这样循着他们的喜好去找书,多半不错,就像以前追寻王小波心中的白月光——卡尔维诺。 还有林达《近距离看美国——历史深处的忧虑》,对于美国的民主制度,有了区别于教科书死板的理解。其中,对林达老师书中关于言论自由的理解,颇有些感触,“言论自由与表达的是真理还是谬误无关,与表达的内容无关”,言论自由的目的只有一个,保证每个人能够说出他的声音,保证这个世界永远有不同的声音。而绝不是希望到了某一天,人民只发出一种声音,哪怕公众认为这是“真理的声音”。 但是,关于民主和自由这个话题,我可能要再多读点书才能讨论。2018年要用kindle把林达老师的一系列书都读一遍。 未来的极权世界 读《使女的故事》和《美丽新世界》实在是让我毛骨悚然,并且有一种骂娘的冲动,好吧,我承认我骂了,没忍住! 两本书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极尽讽刺地描写了一种极权社会,这个社会十分稳定,人民免受危险,不用担惊受怕,听上去很美好对不对? 在《美丽新世界》中,人人都过得很“幸福”,一出厂就被格式化了,出生之后还会有日复一日的“道德教育”和思想洗脑,以至于根本不需要思想警察。每个人都在“生育和培育中心”的规划下,有条不紊地在“规定”的航道上进行,生活稳定幸福,想要的都能够得到,想和谁做爱就和谁做爱,怎么开心怎么来。没有需要反抗的地方。 如果说《一九八四》中乔治·奥威尔害怕的是有极权政府强制禁书,剥夺我们说话和思考的自由;那么,赫胥黎害怕的是人们在庸俗的安逸之中堕落自己,再也没有说话思考的动力。为了实现社会的整体稳定,人的内涵被大大缩小了,牺牲自由换来被圈养的幸福。 事实上,正如书中主宰者所说的“你要求的是不幸福的权利”。 细思极恐,现在盛行的消费主义不正就是不就是竭力满足我们的欲望,人的价值只剩下消费价值?或许,我们正在一步步走向“美丽的新世界”,还懵懵懂懂不自知。 又是一本核心是“自由”的书,不自由毋宁死,选择安逸地当一只幸福的猪,还是跳出圈子,勇敢地吃下那颗自由的苦药。 西南联大引发的思考
11月份在看了三联出的西南联大特刊之后,我感触很大,那么一个群星璀璨的地方,让人向往。 一是对于西南联大的自由的学风的歆羡。 西南联大那种独立治学的精神,实在让人羡慕,现代大学教育的精华在于大学独立和教授治校,当年的国民党千方百计想在大学插足,国民党陈立夫的教育部也曾经发布过所谓的课程目录,但是收效甚微,因为大学的教授从来不买账,北大校长梅贻琦第一个带头不上报学生的成绩。 大学的独立与政治的稳定似乎总是很难两全,也只有动荡的时代才能造就了西南联大的传奇。还是那句,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二是对那些可爱的大师们的好奇。 看了《三联》后,又去找了何兆武的《上学记》,重点地读了关于老先生在西南联大求学的故事。比如跑警报时,傅斯年先生总会跑上楼帮着行动不便的陈寅恪先生一起跑,很有画面感。才子在生物卷上只留下一首诗,阅卷老师附赠打油诗回应,如此种种,欣羡不已。或许,毕业旅行,可以试着走走学校南迁的那一条路线。 还有大师们之间的互怼,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吐槽。 在读《巨流河》时,也有意外之喜。在书中,大概有两个章节回忆了她就读南开中学、武汉大学的的经历,“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也,有大师也”。 细细咂摸关于西南联大的这些趣事,感受到了在战火纷飞中,那代人的乐观坚强,他们抱着抗日一定会胜利的信念,朴素地求学问是,那份读书的精神,令人动容。 三是我对于中国近代知识分子面对学术与政治的抉择有很多的思考。 西南联大的知识分子是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看到他们在学术和政治上的抉择,心存疑惑。于是,我去找了一些书来读。我在图书馆找了马克思·韦伯的《学术与政治》,其中关于如何做学术,如何做政治的问题,让我耳目一新。对于学术与政治这个悖论,我去和鱿鱼老师探讨了一下,鱿鱼笑眯眯地给我推荐了《音调未定的传统》。鱿鱼诚不欺我!朱维铮先生在这本书中谈论的关于学术与政治的思考一解我萦绕心头多日的疑惑,豁然开朗。其中朱维铮老师对于“大师”看法,虽然有些激进,但是还是满合我这个偶尔热血的文氓的胃口,值得一读。 小结——书海沧生,浮光掠影 2017年确实踏踏实实看书了,尤其是下半学期,阅读量还不错,快回到以前的初高中读书巅峰水平,而且书的深度有所提高,可惜的是专业书看的还有所缺少。 跳出阅读的舒适圈,看了一些书,自由民主这两个关键词,越来越经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关于他们的思考,我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希望明年的我,能够更有深度,不仅仅只用一句简单的“不自由,毋宁死”来表达我对自由追求。 2018年,我会好好用我的kindle,好好读书,好好做人。而且,有一个小计划,我想试着用一两周的时间看一本书,然后写点书评,至少留下点什么,最好是放在我失踪很久的公众号上,试着把它做成一个读书的号,自娱自乐。 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