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结束语
与文无关——李约瑟问为何在前现代社会中国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的成就领先于世界,在现代社会却如此落后。那么,作为一个个体又体验者哪些喜怒哀乐呢?理想主义的崛起,理想主义的幻灭;消费主义的热闹,大城市里的哀伤;一起秩序的逐步建立,更多无序的被发掘;被整合、被统治、被规训,被启蒙。
想着再过几天的论文答辩以及之后的回家休息,估计就没空回想自己一年的时光了吧,遂现在动笔记录一年岁月。如果一年就是要写完的论文,那么我该在结束语的部分写些什么呢?
2017年的一月一号我已经回到家里了,在家呆了两三天就去北京玩。我买了火车的卧铺,是中铺,我的下面是一对老夫妻。八点多时我躺在床上睡觉,他们在吃早餐,打热水,好像不管在什么地方,他们总是在早上的时光就要热闹起来,,可能是害怕早上还在睡觉的话一天都会冷清与寂寞吧,毕竟很少见老年人的夜生活。两人说这话,老太太说老爷爷笨,这也忘那也不知道,老爷爷说那是我觉得没必要;老奶奶又啰嗦了几句,老爷爷摆摆手说,我不跟你争。不知道这种对话要出现在他们每天每日多少次,也不觉得烦,好像把冷冷清清的日子吵得热热闹闹,另有一番味道。
我想我小时候应该很适合做摇篮吧,在晃晃荡荡中总要睡着,每次坐火车只要我一个人总能睡一路,这次也不例外。再次醒来好像到了河北,外面已经什么都看不清楚了,雾蒙蒙的一片,我下了一跳,觉得雾霾还是很严重的。后来又昏昏睡去。终于到了北京了,朋友(是很好的朋友,但不知道如何称呼)说来接我,她穿意见黑色棉袄背一个红色的包,出站后没找到,又转了一圈才找到。她见到我,总是要叫一声“小白~”,顿一会,才继续说别的,总觉得叫别人名字之后,看着别人,顿一顿的方式很特别。她涂了口红,背了大红色的软皮包,包的面不那么光滑。为什么总要说这个包呢?可能是觉得当女孩子开始背大红色的时候,她另一面,更成熟的一面也开始显现出来了吧,或者我觉得是慢慢褪去羞涩感的那一面。后来的夏天,小潘也背了红色的很光滑皮面的包,觉得冬天夏天背这种包都好看,好像并没有因为季节的变化让它更冷或更热一点。
在北京玩了七天,觉得是最开心的日子。具体细节觉得好像写过,但很多心情并没有记录完整。在朋友宿舍里,和她一起去大澡堂洗澡,真的是好多年都没有的经历了,大家赤裸着挤在一起,尴尬感慢慢的褪去,觉得人真的是能适应很多东西,而且改变起来并没有那么慢,如果你能跳出原来的环境的话。三个朋友逛了南锣鼓巷,那时候觉得大家可都真美,就是那种坐在咖啡馆里被时光印刻下来带着点情调的美感。看了电影出来,大家还争论了一下夜行动物并和另两个加入的朋友一起吃饭。记得那年冬天,最不愿意的就是吃饭吧,现在也经常会多吃,但并不觉得那是一件能让自己快乐的事情,时不时的也会憎恨自己。很讨厌自己有时候总会钻进自己的小情绪没有彻彻底底的快乐起来,以至于自己又很讨厌天天说情怀的行为。而后,还记得一个人去了故宫,很好玩,还借了钱给台湾的两个妹子,觉得社会似乎信任度并没有那么低,至少同龄人之间还是会觉得大家会给予帮助的。如果跨越了代际,似乎这种不理解不仅仅局限于家庭内部,而已经扩大到整个社会层面,而且这种代际不再是父辈与子辈,真的是3-5年一个代际。还和思源他们逛了北大,觉得做人能像思源这般体贴周到也是很难。
那天的白天是和小潘去逛了圆明园,两人走走谈谈,她买了很多稻香村的糕点作为午餐。那是她的状态就是每天都要去学习,偶尔聚居会,也有男孩追,可是并没有谈什么感情。她招待我的时候总是把一切都自己安排好,可能我不曾招待过她们,觉得要被朋友宠坏了,自己似乎一直都有点被宠坏。小潘还说自己有可能去德国交流一年,我觉得好棒,两个人就一直边走边说还边吃果子。只觉得圆明园很萧瑟,河水都结了冰,冰面上又裹了很多叶子,大的感觉走不完,满眼萧条。还记得小潘一直问我要不要吃牛肉火烧,说很好吃的样子,我也没吃。当别人想和你分享食物的时候就觉得有很多情感在里面。(也许真的那个东西他不想吃,哈哈)
晚上和丰旭去了豆瓣书店,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书店很小,摆的满满的,我好像买了两本书抑或没买,只觉得在这个城市里行走,对朋友来说似乎都是回忆,对我来说真的是陌生又熟悉。记得那天穿的鞋很不舒服,也觉得自己都没穿过很舒服的鞋,无论任何时候看脚底板都有两个被磨得发黑的茧子,走路时就会隐隐作痛。回来坐车朋友哭了,她也说了一些话,我不记得了,甚至在当时也无从安慰。记得车上只有我们两个,觉得北京的夜原来也可以这么孤寂。现在的书桌上还扔着北京的公交卡,防毒口罩,不定哪天就被我弄丢了,可记忆好像并不会。后来,她去做了心理咨询,看到她的一些状态,想到她说自己经常独自哭泣,我就觉得自己对她悲伤的体悟不到千分之一。生活的悲伤无处不在,以各种形式。为表我对生活的敬重,只能将它记住,深深的记住,以为它会长存吗?他也会随你而去。突然想到上课时,阿旺老师说,中国没有真正的史学家,都为帝王做史。中国的文化传统也大多遗失,作为文科类的大方向的研究者,一定要有文气,因为我们是活的历史的承载者。这句话似乎跟小我没多大关系,但我也总想经历这个时代更多的忧伤与快乐,记住它,将它深入骨子里,就算忧伤散不去,可以想到自己就是一部活历史,就觉得对自己的种种言行哪怕是不符合时代标准的言行都有一种认同感。
在家呆了一个多月就去了韩国,一个人提着好大的箱子,坐地铁还听到两个非亚洲长相的人说韩国垃圾处理不好,有时候觉得这些人就是爱抱怨,似乎他们的话痨比例要比我们多很多。也许在我眼里苏格拉底、柏拉图都是话痨吧。晚上推着大箱子爬了一个长长的大坡,累的上气不接下气,刚刚爬上坡就看到一个长毛卷发在吸烟,还笑话我,心里顿时就很生气,不过他还很礼貌的帮我开了门。我并没有说谢谢,也没有回头,估计回头要狠狠的瞪他一眼吧。后来很后悔,觉得自己不够幽默也不理解陌生人的意思,觉得自己的确很好笑,像一只笨熊穿着一条长裙,外面裹着一件厚羽绒服,推着跟自己半个身子一样高的箱子,气喘吁吁的样子的确很好笑。无论如何,新的一学期开始了。
从冬天走到夏天,上学期交流的小伙伴都走了。上课时又遇到了Matt和Farren,和他们一起做小组作业觉得自己应该很拖他们后腿,Matt总喜欢私下约老师聊他的各种想法,Farren又是个很强势的女生,瞬间觉得自己像个弱爆了的瓷娃娃,由于英语太蹩脚又不想开口,不过他们对我还算很迁就。也遇到了很多非洲来的同学,人很好,每次见面打招呼都很热情。去听讲座时,一个非洲男生把他的耳机拿出来一个放在我耳朵里,我觉得很不好意思。不得不承认他属于非洲男生中比较帅气的,或者是那种比较爱耍帅的。每次和这些朋友交往时都要提醒自己热情点并克制点,但还是很喜欢他们。又一次上课讲PPT后,一个中国女孩直接就说你太紧张了,这不好什么的。两个非洲男生就说,你很适合做演讲,你具有别人没有的逻辑,另一个说的确,你的思路最清晰,有一种自己的点被别人get到的感觉,很是感动。每周给我们该论文的加拿大老师人很好,自己的导师也很给我面子给了我A+的成绩,有几个中国学生一起,但也不想恨他们一起行动,习惯性落单就成了这一学期的常态。偶尔会和露、一个美国姑娘还有王霄约饭,生活简单而踏实。这一学期,似乎情绪很少的就过完了,从多天到夏天,很短。
很多人带着不同的情感来这里,有人是拿了政府资助,回去仍旧为自己国家的发展努力,有人是来体验东方文化。我每次在这里,都觉得离中国太近,中国人又太多,没有离开家的感觉。再加上自己本身就比较疏离,也并又没有异乡的落寞感。逛韩国的街道觉得没有上海那种高楼林立的感觉,小小的,满满的,给人一种安全感。可能我还没有适应在高楼林立的环境里生活吧,也不喜欢抬头看,觉得压抑。
下半年的生活就是一出戏剧。回来后心里很慌张,投了一些简历,去携程人力资源部实习三天就走了,去饿了吗做市场调研三天又走了,去四川调研了一星期,又去北京凤凰网实习了将近一个月。
朋友陪着租房子,见了高中的老朋友,遇到了一些人。来北京实习的大四小哥估计对我说租又不租感到伤心,他说别人都能住你为什么住不了,去了青年旅社还是觉得住不了。后来我觉得,自己对社会抱有太多幻想与不能融入。或者说,和一群人挤在一起让我觉得生活很没有尊严,没有隐私,觉得自己会被一层层剥掉一样痛苦;虽然又很想骂自己,爆粗口,谈什么尊严。觉得住在鱼龙混杂的城中村不安全,一种难以抑制的恐惧感。很多人,那么努力只是为了在一个比较好的环境里有一间自己的房子,可能真的是为了安放自己的不安感吧。其实,我也没想到自己对这个社会的很多群体怀着那么大的不信任感。又一次半夜十二点回家,下着雨,司机把我送进刚搬过去的小区,我愣是没找到自己是哪一栋楼,司机也没走,直到看到有人帮我问好了才离开,似乎也并不恐怖。
领导是一个喜欢抱怨社会一切的愤青,说现在的90后是垮掉的一代,说大家都不关心社会,说一群傻逼在忙着宣传传统文化,说部门同事在企图同化他,说民主是最好的,说大家都是愚民,说……我觉得整个时代都不好了,脑子整天都很疼,说我这也没弄好那也没弄好,可是他也什么都不交代。看他哭了好几次,满满都是时代的悲伤,我也被他说的哭了一次,觉得他们总会用一种话语来哭诉这个时代。记得那个清华的老师说,不明白大家为什么都想考公务员,让一个制度消失的最好办法就是远离它,我被他们说的很头疼。一些学生还分享了自己参加一些公益组织的活动,我什么都没说,很头疼,一直疼。那天晚上,出门的时候,那个很讨厌的门卫老头不给我们开门,说等有人进来你们再出去吧。他们又开始说,果真这个时代的人都是势力的,手中有一点权力都要发挥到极致。现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脑袋都涨得不行,觉得他们是一波痛恨权力的人。好头痛,现在都蒙的打不下去字,我觉得我一定是恨透了这种肢解社会又逃离的方式。我也一定恨透了这种聊天,觉得自己并没有获得真理,而是在各种情绪里纠缠。不能再写下去了,以后在写,觉得好疼头好头疼。
依赖朋友的一个月,每天很晚回去的一个月,奇奇怪怪的一个月……不想再回忆。我对这个社会总归是没有办法。
后来就回来了,试了试秋招,考了几个试,面了几家公司,我决定回去当老师了。自己心里都难以启齿选择了这个行业,觉得……
我就想在空中乱撒网一样,闭着眼睛的往前走。发现自己的无能与懦弱、懒散,以及一种甩不掉又描述不出的憎恨一般的情感在壮大,然后又妥协,又退让……
后来就是写论文,写了一断时日,到今天,还要继续写……
导师问我做什么,我说高中老师吧。他说,挺好,很累。我说,之前还打算读博呢。他说,工作觉得没那么喜欢就回来吧。
家里的生意一直不好,前几天稍微有些周转,妈妈说让爸爸去买件棉袄,爸说他不买,等我回去了一起买,给我买件几千块钱的。虽然物质、衣服不能给我带来任何喜悦,但我总觉得他们爱我也爱的小心翼翼,在揣测我喜欢什么。
点开微信,好多关于人工智能的消息,不知道未来会不会有一波失业大军,不知道有什么新鲜的行业能被创造出来。在这瞬息万变的世界,适应外界不断变迁,并找到愿意守着的东西,和很有趣。
PS看了很多剧和电影,影像与文字的魅力的确不能放在一起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