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理解两性博弈
======重新理解两性博弈
两性斗争,
显而易见。
无论是拈花惹草的男性,还是水性杨花的女性。他们的目的只在于尽可能多的,高质量的传播自己的基因,为了自己的基因利益最大化。
冒着会被打死的风险。爱情不就是生殖冲动嘛。
对对方失去了性趣的老夫老妻们,他们的感情更像是家人。那不叫爱情,那是亲情。
重新理解,是要从适用于整个生物界的大视角及性别起源的维度去理解。
大视角是不只看到人类男女的那点区别,视野太过狭隘会很容易导致偏见和谬误。
比如,人类男性普遍比女性个体大,但是并不是说其它物种都符合这个规律。这就是一种狭隘的眼光。个体的大小差异并不是定义雌雄的准确方法。
那就是xy和xx吗,也不是,其他生物的性染色体可不都是xy和xx。
适用于整个生物界的准确定义是:不论动物还是植物,产生配子数量多,但是携带营养物质少的叫做雄性。产生配子数量少,但是携带的营养物质多的叫做雌性。
有关性别起源。
无性繁殖看上去更加方便且节约资源,但是它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它生存的权利几乎全部被环境这种因素握在了手里。环境一旦发生改变,就会很容易的被灭种。
为了抵抗这种风险,基因的策略是随机突变,但是这种突变概率太小,几千代也不见得有一次。无法跟得上环境的变迁。
于是,迫于环境选择的压力,性别出现了,有性繁殖就意味着,后代的基因只需通过一代的时间就能改变50%。
所以,性别的诞生不是因为性感,或者因为有性吸引力,那些都是文化方面粗浅的理解。性别的诞生是因为生存压力足够大之后,演化出来的一种更具竞争力的生存模式。
细胞维度的两性博弈。
雌雄配子即卵子和精子,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这么大的差异的。
最开始是没有雌雄配子之分的,大小差异几乎很小,因为某些个体稍大的配子可以给后代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因而这些配子大些的后代就有了更高一点的生存几率,这种优势经过时间的积累之后,大配子的基因就会被保存下来,然后越变越大,最终到达一个最具生存竞争力的大小程度。这就演化出了今天的卵子。
而反观另一种小些的配子,并没有因此消失,而是进化出了另一种生存策略,这种小配子利用了大配子的这种优势,朝着更有利于自己基因利益的方向演化,不仅没有变大,反而更小了,节约资源,取而代之的是数量,而且还有不错的运动能力好争夺大配子,这种配子后来就演变成了今天的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