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终总结
查看话题 >总结 | 2017年去了1个国家3个省共6个地方,提炼了“族群”、“福建”、“界线”、“地缘政治”四个词
1个国家:马来西亚; 2个地方:吉隆坡、马六甲;时间:1月6-16日
3个省:福建省、广东省、云南省;4个地方:龙岩(hometown)、广州、昆明(campus)、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4个具体地点);时间:3月28-4月12日、8月3-8月27日;8月28-9月10日;其余时间均在昆明;4月18-21日(过傣族泼水节)、10月4日--11月26日(野外调查)

族群(英语:Ethnic group或ethnicity)是指人类历史以来区分我族及"他者"的分类方式之一。然而区分“我族”与“他者”是有界线的。
①如果说族群,客家人应该是汉族的分支,它并非一个民族。龙岩是一个纯客家居住县最多的地级市(除了漳平和新罗区,其余都是纯客家县),而我是来自纯客家县,带有明显客家人特质。在福建,我想把客家人(闽西)与闽南人区分开,其实说两个族群是勉为其难的。然而很多人难以把“福建人讲闽南语”这样错误的想法理清楚。而我每次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会说,我是福建人,但是我讲客家话。于是我在客家人和闽南人处画上了心里界线。准确说来,我的身份是福建客家人。

②到了吉隆坡,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我族”与“他者”的明显区分。华人群体、印度人群体、马来人群体是生活在马来西亚最主要的三大群体,各自有各自的生活空间,有自己的活动范围,并且因为这样严格的区分,经常发生冲突。因此,用“族群”来提炼马来西亚是最恰当不过的。这样说来,因为文化差异,就产生明显的文化边界和族群之间的心理防线,很难融合。
我思考过这样一个现象:泰国人很多会说,他的祖辈是中国人,可是他们不会说中文,或者说没有半点中国人的特质。而在马来西亚,看见中国人面孔的必定讲中文,还会讲粤语或者是闽南语,会告诉你,他们的祖籍在福建的哪里哪里,在广东的哪里哪里。中国人迁移到两个国家,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区别呢?三个词概括”族群“、”融合“、”界线“,泰国是一个文化包容的国家,大概是因为信仰佛教,或是没有经历过什么大的战争。那么在区分”我族“和”他者“上,没有明显的界线,最后便融合了。而马来西亚,三大族群界线明显,各个族群在各自的文化上有向心力,也就是说马来西亚华人对中国是有归属感,心理上是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这样就促成了马来西亚的华人对根源文化的传承。

③曾经有个调查,对中国各个省份提炼一个词。云南提炼出来频率最高的词是”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众多,已经成为了大家的共识。到了一个少数民族多的省份,汉族变成了少数民族。这时候,汉族的识别度太低,那么我闪亮亮的”福建客家人“便成了我的名片。当我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伴镇曼燕村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田野调查的时候,当地傣族人对我的身份充满了好奇。一是好奇福建,二是好奇客家人。那么就要解释我充满谜团的身份了,解释福建人是不是住海边,福建人是不是都是吃海鲜,福建人是不是都讲闽南语,客家人是不是一个民族。最后,他们会说,认识个福建人在这里做生意。福建人的扩散程度绝对超乎你的想象,再偏远的地方都会有福建人。福建的人地矛盾突出,耕地面积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剩余的农耕人口就不得不出去做生意了。
既然少数民族多,通过各个民族的名字,你脑海里就会有对这个民族的初步印象。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印象,说明每个民族在你的心里是有区分的。我想讲讲西双版纳傣族,傣族是西双版纳的人口最多的民族,你也可以理解成为傣族是当地的强势民族。这里的强势并非指傣族势力的大小,而是文化上的强弱。西双版纳全州,所有的招牌、文件等必须双语:汉字与傣文。我所调研的曼燕行政村,除了傣族,还有瑶族、哈尼族、壮族,每个自然村都是一个民族。可是原本生活在山里住简易房屋的瑶族,现在都住傣楼;壮族的姓氏、服饰、房屋全傣化了;哈尼族也居住着傣楼。如果说,因为自然原因,山地树多,气候湿热,傣楼是最经济最优选择,那么西双版纳傣族对西双版纳其他民族就很自然的产生了文化上的影响。
我所在的曼燕村位于中国和老挝的边境。同时,傣族、瑶族、哈尼族都是跨境少数民族,也就是说,在国境线的那一边的老挝,也有傣族、瑶族、哈尼族。他们拥有相同的文化、相同的语言,唯一不同的是国籍。曼燕村与老挝的国界,是山脉。山脊线的一侧是中国,另一侧是老挝。学过地理的同学们,能想起来,山脊线还是什么线么?是分水岭。因此,曼燕村当地人是这样和我描述国界线的:山这边的水往我们这里流,山那侧的水往老挝流。这一说法,说明了两点。一是,当地人有明显的界线意识;二是,知识来源于实践啊,虽然他们大多只有小学文凭,对生活环境的认识是他们知识的来源。这个界线是实实在在的界线,有些人的亲戚朋友在老挝,甚至是娶了老挝新娘。如此频繁的往来,对他们来说现实的界线是否在心里也有界线?他们可以通过小路来回于中国和老挝。这样就有这么一个问题,在他们的心理是民族认同度高还是国家认同度高?这一问题i说来话长了,主要多亏于中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中国的“扶贫攻坚”政策。国家认同度高于民族认同度。

④暑假到广州,源于我参加了中山大学的“一带一路”与政治地理学研究生暑期班。中大破财,请了中外名教授给我们上了半个月的课程。课程安排的很满,学到了很多新知识。其实,我觉得“一带一路”这个热门词也可贯穿于我去的这些地方,老挝的基础建设便是“一带一路”倡议下实施的。在中老边境的加强通道的建设和管理,也源于“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修建高铁从中国出发,经过老挝、泰国、马来西亚,最终到达新加坡的高铁线路。也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加紧实施的。
在课程里,教授们解释了“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的区别。在我看来,就是两者的侧重不同,政治地理学,是政治要素、政治活动的空间分布,空间关系。举个例子,西方国家的选举地理,选举是政治活动,地理也就是在各个省(空间)的选举情况,该如何谋篇布局,是各个候选人要考虑的。地缘政治,就是地理位置上的政治关系了,主要是从空间关系上预测政治走向(我自己总结的,不对的地方别喷我,欢迎指正)。地缘政治有几大理论,一个是马汉的”海权“理论,麦金德的“陆心说”,斯皮克曼的“陆缘说”。这几个理论是造成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学说。感兴趣的就自己去查了,我感觉我扯远了。


前面的都算基础介绍好了。当今世界,两大国家:中国和美国。美国是害怕中国崛起的。天天听新闻,感觉中国和美国好的要死,但其实都是相互防着的。比如地缘政治上的第一岛链,第二岛链,都是美国防着中国,想把中国团团包围了。比如,韩国、日本、菲律宾的军事基地,形成了一个C型包围圈来防中国,又打算在印度搞一手,来个U型包围圈堵中国。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出的互利共赢的和谐的新国际秩序。其实质也就是要突破美国的岛链封锁和以美国为首的旧国际秩序。有兴趣的把岛链图和“一带一路”路线图叠加在一起,你会有惊喜的发现,然后感叹道:“一带一路”倡议真是一个伟大的倡议。《大国外交》记录片,也是一个超级棒的宣传片,告诉你国人,我们中国在崛起,你要感到自豪。告诉你外国人,我“一带一路”倡议是要发展和谐和互惠的国际新秩序的。
还是扯远了,中国和美国,主权上是两个国家,空间上两个地区,文化上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人种上都是两种不同的人种。如此明显的族群差异,如此明显的界线。你强大,我心里不平衡,就想打压你。你弱小,你就要附庸我。一个人都有的心理,一个国家也有。何况是一个那么高傲的国家。在地理位置上,我离你远了,就在你门前卡住你,不让你出。所以啊,在中国的门口有那么多的美国海军基地,这次海军基地建设的理论来源于马汉的“海权”理论。我只有夺得了制海权,我还怕哪里都去不成?所以说,美国是一个海上国家,而中国是一个出不去的陆上国家。现在有了“一带一路”了,看我强大的中国怎么打破你封锁的。这些年中国也大力发展海军,甚至是发展海外的补给站,以后会发展成什么就不知道了,哈哈,这个不能乱下定论。所以《战狼》也是拍摄到节骨眼上,激起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和福建有啥关系啊?我一个福建人在广州学习啊,美国还有福清帮呢。哈哈,扯的有点牵强。你们就随便看看吧,我就是随便说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