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萨之巅的速写——杰罗姆

19世纪的法国艺术呈现出多样性,印象派大行其道,产生了塞尚、莫奈等诸多伟大的艺术家,而以让·莱昂·杰罗姆(Jean-Leon Gerome)为首的学院派古典主义也是当时法国艺术界的中坚力量。
杰罗姆1824年5月11日出生于法国沃苏勒(Vesoul)。作为德拉罗什的学生,杰罗姆继承了老师成熟的学院派风格。他的作品既有历史画、希腊神话,也包含了东方主义和肖像等。杰罗姆使学院派古典主义达到了一个艺术顶峰,他也被认为是这一学术时期最重要的画家之一。他最出色的作品是描绘东方风情的作品,这些作品为他赢得了世界声誉。
杰罗姆很早便被神秘的东方主义深深吸引。为此,他曾几次游历埃及。32岁那年,他做好充分准备,带着一应俱全的写生用具,从巴黎出发,经过长途跋涉,终于第一次踏上埃及的土地,开始了一次不同寻常的旅行。
杰罗姆准备一探东方之神秘。他选择了一间从窗边就可以看到吉萨金字塔宏大身影的房间,因为他要爬上大金字塔,他要从吉萨之巅一览东方之神秘。
拂晓前夜,杰罗姆穿过无人的酒店长廊,几匹高大的骆驼磨着牙等在路边,向导阿里是一个小个子埃及人,瘦小且有些神经质。阿里的作用不仅仅是引路,他和当地各种帮派势力熟络,遇到各种盘剥基本上打点几个小费便可化险为夷。
在距离大金字塔500米左右的地方,一行人从骆驼上下来,徒步向大金字塔的北面沙丘奋力前行。几分钟后,他们来到大金字塔北面的墙壁下。巨大的金字塔矗立在黑暗的夜色之中,它的硕大的身影挡住了半个夜空的星斗。仔细观察底部建筑的线条,它就像一条没有任何弯曲的直线伸向远方的夜色中,给人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凉风吹起沙粒,嗖嗖作响。杰罗姆时而抬头仰望星斗,时而低头仔细打量眼前的巨大建筑。他被一种未知文明所震撼。他知道,大金字塔的底边,东南西北的四个方向,在坐标方面几乎没有误差。要付出多大的人力物力才能成就这一伟大的建筑?这种早期文明所能做到的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更重要的是为什么需要将一个如此巨大的建筑做到没有误差的级别?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文明?出自一种怎样的文明需求?杰罗姆边爬边想。大金字塔的顶部有9.42米左右因为岁月的蚕食已经崩塌,可即便是如此,它从地面算起也有137.82米之高。巨大石块堆积起了203段的石阶,平均每段石阶的高度为68厘米左右。杰罗姆一行开始向上攀爬。但很快,他们就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了。原来,眼前的石阶虽然平均起来只有68厘米高,但有些石阶的高度甚至超过了1米,这种忽高忽低的攀爬很快便会使人精疲力尽。再加上大金字塔经过几千年岁月的磨砺,表面的花岗岩已经极易破碎。只消爬了几十个台阶,杰罗姆一行人就已经气喘吁吁。
接近早晨5点,他们终于登上大金字塔的顶部。头顶满天星光闪烁。杰罗姆无暇顾及其它,他迅速打开速写本,眯着双眼眺望着东方。眼前,西北方向的尼罗湿地蜿蜒起伏,开罗穿插其中。地平线开始晕染出微微红色,一轮红日即将跃现在开罗的天空。杰罗姆飞速的挥洒着手中的画笔——他在描写着东方自然的色彩,更是在抒发着自己多年来对神秘东方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爱德华·萨义德在1978年出版的《东方主义》一书中指出,19世纪西方国家眼中的东方世界没有真实根据,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东方,西方世界对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人民和文化有一种强烈的偏见。萨义德认为,西方文化中对亚洲和中东长期错误和浪漫化的印象为欧美国家的殖民主义提供了借口。这本书已经成为后殖民论述的经典与理论依据。
也许我们可以说杰罗姆是东方主义的代言人,从他的画作中我们可以体味到他对神秘的东方文化的理解和热爱,但同时我们也能感到历史的局限。他也曾多次描绘有关拿破仑以及西方征服者的画面,他的《弄蛇人》正是一种西方对东方的明显的有害而盘剥的梦幻。而这正好被萨义德拿来做自身的例证——根据爱德华·萨义德的说法,西方的东方主义者声称他们比颓废的当地人更为了解与珍爱这样的文明。
艺术,是杰罗姆一生热爱的事业,而古典主义绘画就像西斯廷教堂天井的壁画,这是一种幻象,是天堂的幻象。于他,古典主义绘画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绘画技术,更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艺术享受。
1904年1月10日,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年迈的杰罗姆站在收藏多年的伦勃朗的自画像前。想到自己一生为恢复古典艺术耗尽心血,杰罗姆面前的伦勃朗自画像的粗放的笔触开始模糊,自画像中的光线慢慢向上移动。他缓慢地跟随着移动的光线,视线慢慢从伦勃朗的面部离开,一股强烈光速迅速将自己包裹起来,并快速向上升起。
他希望和他的儿子葬在一起,并一切从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