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解忧?唯有暴富!
还有4天今年就翻过去了,豆瓣上却啥也没留下,这未免有点令人惶恐。吓得我立马“提笔”杀进豆瓣,怎么也得弄一篇年终总结出来。可是难题来了,写点啥好呢?
(左思右想、瞻前顾后接近半小时……)
索性我打开手机,想着去微博上找点素材吧,总不能写成小学生作文吧。于是我滚动着屏幕,检索着我想要的素材,但素材太美,我不敢看……
比如这样的标题“北方大爷VS南方大妈,南北舞坛泰斗巅峰对决”……网络一线牵,珍惜这段缘,骚还是我大爷大妈骚啊!
比如这样“恶心!用马桶刷刷茶杯……五星级酒店竟然干出这样的事!”……唉我想问,中国的五星级酒店怎么就干不出这样的事了?
再比如“兰州拉面商标居然无效了?!”……开面馆的多半是青海化隆人!嘻嘻
以及“读研这件事,需要好好研究一下”……研究生不就是一个备孕APP的名字么,专治怀才不孕!
互联网上的热点话题总是风水轮流转。上个月还是北京红黄蓝、奚梦瑶摔倒、以及谁和谁结婚了……这个月就变成南京富二代杀妻、Jasper新发型、以及谁和谁分手了。上个月的爆款是手捧保温杯的油腻中年男,这个月“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于此,“佛系青年”一词迅速走红,当然这个佛系非彼佛系,而是说“青年们对生活、工作的态度,怎么都行,不走心,看淡一切,已经修炼到了佛祖的境界,做到了无欲无求,不喜不悲,心如止水。”很明显上面这句是我抄的,我可总结不出这么“一针见血”的定义。好了不用猜了,90后十有八九都会被套进去这个定义里,这样的生活态度在我们身边不是很正常吗?不信你看一看周围的人,可为何要限定在90后里呢?可能我们90后真的是太优秀了吧。
生活中无所谓:“中午吃什么?这个行不行?”
“行。” “要不那个吧?” “也可以。”
工作中无所谓:“你觉得这两个方案哪个更好些?”
“都可以吧。”
从以上的定义和相应的情境再现,我们不难看出,“佛系青年”不就是“不争不抢、无欲无求、缺少上进心、没主见”的代名词么,面对不断进步的现代社会,之所以会有人出来批判也有其理由,毕竟谁不上进谁当狗。可是在生活的压力面前,佛系的态度,难道不也在情理之中。有时真的不禁要问,到底是时代造就我们,还是我们造就这个时代?
刚打开虾米,巧合的是我看到一篇“佛系文艺女青年田馥甄”的文章。当佛系遇上文艺青年,完了,豆瓣上十有八九又“中招了”,可是读完这篇文章后,我发现佛系这个词在不同平台之间的意义开始流变了,“佛系”俨然成了一种生活态度。
“其实在身旁的,才是最真实的,其他的所有的一切,好像都是无用的,又好像都是有用的。因为这就是生活的真相。”
在时代的审视中我们批判“佛系青年”,因为你无法逃脱时代赋予每个人的责任。但是在生活中,真实的感受才能定义人本身,而不需要被冠以什么名词,毕竟活的真实太可贵了。“佛系”无非是时代青年的自我调侃,调侃完了,该干啥还是干啥。
继“佛系青年”后,我也喜欢开始喜欢调侃一些事物,比如“佛系电影”,台湾金马奖电影《大佛普拉斯》算吧,还有最近的《妖猫传》,这真的很佛系,一点都不“妖”。“佛系音乐”前面说了田馥甄,还有最近听打雷姐的“殡仪馆BGM系列”,新歌《love》听出星辰大海你敢信?!“佛系书籍”的话就调侃不起来了,毕竟这一年读的都是学术书籍,一点都不佛系。
接着调侃,说说这一年我最害怕的事,不是看恐怖片,也不是同学又结婚了,更不是父母催婚,而是社交性寒暄。请原谅我用了一个比较学术的词语,因为我实在找不出更好的词语了。马尔科姆.格拉德维尔在《异类》中有个著名论断:“只要在某一领域花上10000个小时进行练习,就会成为这个方面的专家。”我们每天都花去大量时间做社交性寒暄,用尽心思谈恋爱,在饭局上聊天企图拉近和他人间的关系,甚至在大多数放空的时间里,我们也在思考人际关系。比如每天3小时,那么10年就能达到10000个小时,可是我们经过10年后成为专家了吗?不见得,人这一生最难的就是成为一个社会的人。有句话就调侃的很到位,“对大部分人,摄影生涯的巅峰就是拍猫,政治生涯的巅峰就是做个群主。”所以社交的巅峰估计就是某个网红的回复吧……开玩笑,很多时候你玩命的去寒暄,结果只会更惨,这也许就是失败典型了。当然这也从反面说明,有时候你不喜欢某件事物,可能不是你不喜欢,只是因为你真的不擅长。所以我到底害怕吗?
(咪蒙,一个让我朋友圈一天之内超过10人发出“我的好友竟有XX人关注咪蒙”说说的人。人民日报有三种类型文章:社论,针对热点事件评论,读者评论;咪蒙有三种文章:价值观灌输文章,针对热点事件吐槽,读者互动……所以这一段是我突发开设的热点事件吐槽,当然以上槽点自寻)
说说综艺吧,不过这一年也没看多少。《恶毒梁欢秀》有一期痛批马东的犬儒主义(活明白了),那么梁欢究竟痛批什么?简言之就是“一群聪明人,不去做匹配聪明的事情,而去赚傻子的钱,还不承认。”可这有什么好承认的呢?我们几乎所有人,在刚开始,态度都是认真的,愿景都是美好的,当时间一长,问题出现了。大部分人就会进入“犬儒”,甚至长时间处于“犬儒”,只有极少数人最后会放弃当狗而选择做人。而更少数的人会一直停留在认真这一状态。认真不是终极的,扪心自问很多人从高考之后还有几次认真?反对犬儒主义的人其实反对的是他们未来的样子,因为他们怕自己这么认真的活着,还没活明白呢,怎么有人敢自己说他“活明白了”。“犬儒”其实和“佛系”很像,但是有很大不同,我前面说佛系算是一种处世态度吧,犬儒是处世态度吗?其实不尽然,自认称其为一种生活状态更为贴切,即更为广义的处世原则。
接下来说说《吐槽大会》,记得《吐槽大会》里的池子很喜欢普及知识点,比如意识流、永动机、蹴鞠啥的张口就来,每次冠以美名“知识点”,一边还伴随着观众字幕“666”飞驰而过。其实仔细一想,这里面问题很大。我们知道知识点的功能就是它的知识性,它能通过对知识的凝练让人快速了解一个抽象的知识。而池子所谓的知识点通过吐槽让观众都了解了吗?其实没有。试想一个槽点需要现场进行解答,那这个节目效果十分堪忧了,而这一点恰恰和知识点的定义刚好矛盾。所以刘谦在吐槽池子时说“要装的像,是要下功夫的”。在我看来,知识点不是知识的一点点,而是知识的最小单位,最具体的内容,要让人看完能理解,所以池子的知识点你真的了解了吗?其实池子的大概意思是:“观众们我刚才说的你们记住了么?其实是啥我自己也不知道。”
臧鸿飞从《奇葩说》跑来《吐槽大会》,很不幸的是他又和黄国伦搭一起了。很喜欢他吐槽黄国伦长相的那句“好看的心灵万里挑一,难看的皮囊千篇一律”,简直抓住了唯物论与认识论的重点。这句话很有意思,让我想到《legal high 2》里最后一集中古美门的那句“爱上丑陋”,毕竟千篇一律的的确是丑陋啊,没有大多数的丑如何衬托极少数的美,没有极大多数的人心丑恶,何来少数的心地善良。蔡康永说:“我对人性从来不抱有希望”,毛姆说:“你甚至不会对爱你的人心存感激,如果你不爱他们,他们只会让你感到厌烦”,所以当你看清别人丑陋,自己反而也展现丑陋一面,well,人性本贱。
好了,这个年终总结很不正规,乱入了很多,感觉快写成吐槽文了,当然比起《吐槽大会》里段子自认为高很多。一年很快,感想太多,不能一一记录,甚是遗憾。但是来年希望自己能够有个好的开始,不要毕业就失业,爱情事业双丰收。
In a word, 何以解忧?唯有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