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缺爱,长大缺钙

童年对于人的一生,重要性不言而喻。
有很多心理顽疾,隐藏得很深,比如缺爱。
缺爱是众多心理缺陷的根本原因。比如胆小、懦弱,敏感,自卑等等。
小时候缺爱,长大后往往自卑,不自信。有时候会渐渐习惯于不被关注,不被照顾,不被呵护,不被理解进而变的独来独往,不参与别人也害怕别人进来。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能意识到,我们童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对我们成年后的生活有着无法回避的影响。有些影响是正面的,比如父母和老师的奖励或者一次比赛的胜利。
有些影响是负面的,比如被父母打骂、当众羞辱等。
肉体上的痛苦是很容易被忘记的,但是心里上的虐待简直就是噩梦!
这些真实发生了的事情,我们很多时候都能回忆的起,事件的影响也可以被真切的感受到。可是还有那么一些“事情”,我们虽然记不得,但它们仍然对我们的一生都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
只不过这种影响的产生,并不是因为事情真的发生了,而是因为它们应该发生却没有发生。这就是童年时期爱的缺失。
在一个家庭中,当孩子的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父母足够的认可、接纳、和回应,孩子便学会了去隐藏或者压抑他们的真实感受,缺爱的负面影响就发生了。
年幼的孩子,对父母的行为没有反抗和抵御的能力,但是他们有本能的生存策略。
也就是说,孩子为了生存,会完全的接受父母对自己情绪的回应,从而作出相应的改变去迎合父母。
一个孩子,如果经常体验到父母的上述行为反馈,便会逐渐的把自己的感受放下了并搁置一边,或者彻底隐藏了。只有这样,这些感受便不会再被父母发现,自己就能变相的取悦他们了。
可是这样一来,时间长了,连他们自己最终都不能很好的意识到自己的情绪状态了。结果,外在的我和内在的我就割裂了。
在这样家庭环境长大的人,时常无法感知到自己真实的情绪,对自己的内心感受也时常表示怀疑。
他们的情绪自我一直被否定被压抑,没能通过父母的肯定和接纳而真实的被体验过。
他们的情绪没有根基,无法着陆,似乎总在一种飘渺的状态。
他们的外表可能看似一个健全的人,但是内心深处却是彷徨、寂寞、空虚。
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哪里有什么不对,但是又不知道具体少了什么哪里不对。
他们无法很好的知觉自己的感受,也不能很好的觉察和体会别人的情绪,因此他们很难和别人建立深刻的情感关系。
总觉得有那么一堵墙横在自己和别人中间,因此内心时常没有归属感。
他们总有种感觉,仿佛自己永远在别处,不知道这个世界哪里是属于自己的。
童年缺爱的人,他们不能相信自己的内心感受,也就无法完全相信自己的决定。
他们也因此经常对自己的决定十分纠结,常常发现自己做了不想做的事。
童年缺爱的人,他们似乎总是为别人着想,却很少为自己着想。他们或者因为意识不到自己的情感需求而无法表达,又或者体验到某种感受和需求却害怕表达出来。
潜意识的声音一直在提醒他们:我的感受不重要,我的需求不重要。他们或许习惯了对别人报以微笑,但是对自己似乎额外的苛刻。
当面对自己的时候,他们经常对自己感到失望,总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
当他们成年后,他们的情感体验有盲点。他们不但无法很好的体会自己的内心状态,也很难准确的体会别人的感受。
当他们自己做了父母之后,也自然比较难以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所以,他们的孩子也非常有可能与他们当年一样,在一个情感盲点里长大,同样缺爱。
这种创伤,很难康复、很难治愈。除了随着时间的流逝,或者借助可靠的人的帮助(比如非常爱你的爱人)让自己变得强大而皮实,别无他法。
童年缺爱的人,喜欢在过去的伤害中纠缠,因而自怜自伤。那些伤害就像溺水时的海草一样紧紧缠住你把你往无尽的黑暗深渊里拖,越纠缠,越窒息。
有些问题,不去理会,比努力解决要好,好得多。尤其是那些注定无解的。
在物质不匮乏的时代,可能匮乏的就是爱了。
没有被尊重,没有被认可,没有被鼓励,没有被信任,没有被接纳,这些“没有”会在长长短短的年月里化为一团漩涡,陷入深海,沉寂多年。
某一天,这个漩涡会以数倍的力量冲出来,把海面颤颤巍巍的平静击得粉碎。
深藏越久,爆发越剧烈,甚至狂涛浪掀,永无宁日。
如果一开始,能让海水流动,不禁锢它,欣赏它浪涌奔腾的样子,那么它长大后会有真正的力量,不恐惧,不退缩,不疯狂。
缺爱的人长大后,往往有以下一些特点和问题。
1,社交障碍。不自信,自卑。不会表达自己的爱,在人多的地方感到无所适从的心慌。 2,即使是再自我的人潜意识中也会想委屈自己而取悦别人。 3,无力爱人,无法被爱。不认为自己值得被爱。 4,外表自傲清高,内心孤独敏感自卑。外表生人勿近,内心多想有个人来抱抱我。 5,迷恋被人追捧、仰慕的感觉,却又习惯对此表现出深深的不屑。在生活中即为极度的完美主义,要么优秀,要么去死。 6,时常徘徊在无人爱自己的失落与证明别人不爱自己的焦虑之中。 7,觉得自己消失了也不会有人觉察或者在意。 8,人情世故淡薄。日常看似情深义重的友谊都是为了迎合对方假装出来的。其实自己内心什么也感受不到。 9,喜欢独处高于一切。 10,很容易嫉妒别人。无论那个人优秀还是平庸。 11,极度缺乏安全感。小时候喜欢抱着玩偶一个人哭或者睡觉,长大后曾经因为害怕某位亲人的离世连续做噩梦长达两年。 12,怕成为别人的累赘。只要不是火烧眉毛的事宁愿自己憋着也不会去麻烦别人。 13,女生。永远学不会撒娇。 14,学不会如何安慰人。因为永远不能感同身受。 15,自尊心强,做不到放低姿态去求人。 16,总是看到人性的阴暗面。总习惯把他人想的很坏。 17,利益性很强,每当有人接近会揣测清楚各人的目的。接近他人亦是如此。 18,突发性情绪抑郁。有时有自杀欲望。 19,心中无时无刻存在着一个缺口,情绪黑洞难以填满。
20,比任何一个人都讨厌自己。 21,讨厌任何人和我秀恩爱。
22,想对所有靠近我的人说声滚,想祈求所有远离我的人靠近我。
看看这些童年缺爱的故事,也许会更加理解他们成年后为什么缺钙。
1.
从小缺爱长大,遇事喜欢逃避。尽管已经成年,心理实际还是孩子,潜意识里觉得自己是一个人,面对世界就是躲得远远的藏起来,身边又没人撑腰。
总怕惹别人不高兴。只要事情涉及第二个人就怕惹它不高兴,能委屈自己就委屈自己,还觉得理所应当,就该这样。
藏在孤独里走不出去。吃饭,去上课,玩都是一个人,已经习惯了,但还是感到孤独,可又不知道怎么和别人相处,和别人相处就会有压力,因为过去很少经历这种事,然后陷在孤独里走不出来。
2.
我从小缺爱,以至于现在很自卑。
我不相信感情, 无端的爱意必定有所图谋;即便有这种好事,发生在我身上的几率也很小。喜欢我的人,不会同时喜欢我的缺点和不足;就像我讨厌任何人的缺点一样;
大家在互相苛责中前行,永远快过别人很重要。不必害怕耽误了我的精力,事实上没人能耽误我,因为其他人我并不挂在心上,我只关心我自己。
没人会真正喜欢我,但我也不会真正喜欢别人就是了。毕竟,我连我自己都不喜欢。所以说,地球上是不存在真爱的。”
3.
小时候父母很忙,也没有长辈陪伴,常年一个人玩耍。
我觉得父亲在孩子的成长经历中真的很重要。因为缺少父爱,我缺少安全感,缺乏自信,拖延症,喜欢讨好别人,和朋友交往也有点问题,容易特别极端。
第一次恋爱的时候如获至宝,恨不得掏心掏肺给他所有,他要离开的时候,恨不得跪下去求他不要离开,自尊算什么,比起那渴望已久的温暖。
一个在江水中漂浮多年的人突然抓住了浮木如获至宝,然后浮木要离开的时候,那才是真的绝望。
我和人群都有疏离感,即使你在网上,我不和人抱团,有时候甚至讨厌社交,对朋友说不出一个不字,害怕被人抛弃。也不爱向人提出求助,因为害怕拒绝。
无法和人一起好好睡觉,如果身边有人我就会早醒,会做噩梦。
会对偶尔来自家人的关心很不习惯,甚至会觉得很排斥很恶心。
很早熟,看起来很成熟,走不进别人的世界里。害怕孤独,自尊心特别强,宁愿自己过的非常不好,也不愿去寻求别人的帮助。
非常非常的没有安全感!越长大越发现自己的性格有很大一部分的残缺。社交恐惧,没有办法表达自己的感情,自尊心强并且倔强,狠心无情且冷漠,不相信人。
4.
不知道母爱是怎么样的,仅止于表面的交流。总喜欢一个人呆着,别人对自己好一点会手足无措。
不知道恋爱怎么谈,对于两个人的相处很恐慌。羞于表达感情,无法与人真正的亲密靠近。
我一个人的时候,总喜欢待在黑暗里,房间常年不开灯。下意识避开光源强的地方,喜欢光线暗的地方,在黑暗里会觉得自在。
恐惧跟人一桌吃饭,所有饭局能推则推。
母亲非常强势严厉,动辄斥责,喜好泼我冷水,喜好当众教训我,跟邻居跟她的朋友诉苦我有多么可恶她有多讨厌养到我,经常为一点小事歇斯底里、讽刺挖苦我。
每次在家里吃饭都要被挑刺被骂,端碗姿势不对,拇指放的地方不对,拿筷的长度不对。 很长时间里,因为母亲的挖苦,我无法再吃得下一口我喜欢的煎蛋和蒸鱼。
每一次和父母赴宴都是噩梦,我母亲会从做完客出来那一刻开始一路上不停评判我讽刺我,和爸爸控诉我,做完客回家那一晚我不能早睡必须听她训话,之后的一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我在席上的表现会成为她的谈资,挖苦讽刺极尽能事,随时随地会拿出来讲,随时能成为新一轮斥责的导火索。
这些给我造成很大的心理阴影,我离家上大学之后很长时间不能从容的和人在一桌吃饭,实在不能推辞的场合坐在那里非常不自在,手没地方放,夹菜到碗里害怕看四周,紧张到脸发热淌汗。
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在外面闯了祸自己想尽办法瞒住或者善后,不会回家说,如果说了轻则一顿臭骂重则一顿更狠的打。到现在长大了也没有把事情告诉家里的习惯,很多交流仅止于表面。
不敢很直白的说出自己的想法,经常陷入自我否定的怪圈,很自卑,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周期性抑郁,学不会爱人,处理不来亲密关系,渴望被爱,没有安全感,不信任任何人,总觉得自己是会被轻易舍弃的,怀疑所有人,如果心理状态无法改变不会结婚,所有的一切在自己身上完结就好。
5.
我小时候经常挨打,并且住在单位的院子里,很多人看着我被鞋底抽,有一次是我我刚过完生日,我多恨他啊。
后来,我也谈过几次不成功的恋爱,我缺爱,没有安全感,可是我越希望别人爱我,就越发现他们在敷衍我远离我。那时候我看《被人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哭了一整上晚上,我仿佛看到我会像松子那样地孤独终老。
几年前,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因为童年时的阴影导致现在的人格有缺陷,所以我一直试图去拯救自己。
慢慢走进自己的内心,因为只有自己知道自己心里苦,没人懂自己,没人能帮到自己,也知道自己是很孤独的。
记得曾经试图从外界找到能拯救自己的力量,但是后来不断处于伤害与被伤害中,继而是失望。
6.
我们家有四个小孩,母亲的脾气暴躁,喜欢冷嘲热讽,于是从小我们几个在母亲打骂与各种讽刺中长大,有时候我跟她吵她就会说你怎么不去死。
这样的家庭环境对我影响极大,我会发现20出头的我受母亲的影响特别不会说话,情商极低,从高中开始就有抑郁症,只是没对别人说,每天也会各种抱怨。极为讨厌自己,人生简直绝望。
可怕的往事就像噩梦,时时刻刻都在。
作为一个小时候缺爱,导致性格缺陷,以至于人生差点被毁掉的人来说,我现在也没有和父母和解,仍然恨他们。
童年时的创伤经历,已经随着年龄的增长深深地被压入潜意识层,变成了自我的一部分。
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经历又不自觉地将这种感觉加深强化,融到躯体里。长时间的强化已经改变了大脑神经回路,形成了不自觉的思维定式。
如果造成性格缺陷甚至导致并发症(如抑郁症、焦虑症等),这是一生都无法消除的痕迹。
别人对你的安慰、关怀、怜悯、善意,都没有用。伤口愈合,却会留下伤疤——它已经成为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很多时候普通人习以为常的幸福,都是奢望。
大多数人采取的方式,是把伤疤藏起来,避免触碰到它,这样你看起来就和正常人无异。
但实际上,一旦触及,就会顷刻破碎。
每个人都是一面不同的镜子。
和不同的镜子接触,会看到不同的自己。同时,也会因为看到了那面镜子中的自己而受伤。 因为真实的“我”没有被爱,所以极度渴望其他的“我”被爱。
就好比因为初始的镜子(父母)没有映出我的样子,所以极度需要其他的镜子的折射来确定自己的样子。
因为一开始不清楚自己是什么样子,也许因为自己不够完美才得不到爱,所以总觉得镜子里的“我”不够好,不够完美,所以不会被爱。
虽然一直依靠着所有其他的镜子,但还是因为看不见原本的“我”而不安定。
因为再怎么样也看不到那面初始镜子里的自己了。所以我只有靠自己摸索出我原本的样子,并且去爱她。
世间悲惨无数,当中必有星火长存。
如果因为曾经的伤害而妨碍了认清这个世界,那么我觉得这才是最可悲的。
“当我走出囚室,经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伤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
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一个人被剥夺到只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他仍然有自由选择用怎样的态度面对环境,是积极地艰难地利用每一个条件活下去,还是放弃生的欲望,向命运低头。
态度的选择,就是唯一的全部的尊严和意义。
我坚信,生而为人,一定有上帝赋予的使命,也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