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的邀请》读书笔记
“每个人都因他(她)自己视野的局限而看到有限的世界”——叔本华
本书主要由两个大部分,七个小章节来呈现,不长的一本书。对于我们非专业的读者来说,我觉得是一本很值得的读物,因为它不是纯粹的枯燥的理论,也不是完全的叙事故事。它以故事(实例)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让我们对人类学这个学科有了一个初印象,并且通过窥见里面的一些理论观点也可以明白为什么民间文学的老师会给我们推荐这本书,里面有哪些东西是与民间文学有密切联系的。
首先这本书的第一部分讲述的是人类学、文化和民族志,第二部分讲述的是民族学:一些人类的问题,其中包括了历史变迁适应、性别问题、婚姻家庭和亲属关系、宗教等内容。而在这两部分中让我比较感兴趣的是第一部分中的文化人类学和民族志这两个点。下面我将一一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 文化人类学
在19世纪以前“人类学”的用法相当于今天所说的体质人类学,其中尤其注重人体解剖和生理学的研究;经过不断的发展至19世纪人类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个时候人们终止了仅仅只关注人类解剖学和生理学的传统,而进一步的从体质、文化、考古和语言诸方面对人类进行广泛的综合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演变到20世纪直至今天人类学研究领域已经发展出五大分支学科:生物人类学(生物)、考古学(物质文化)、语言人类学(语言)、文化人类学(文化)、应用人类学(人类学在人类问题上的应用)。
而文化人类学即是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人类的种种行为,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的变迁过程、世界上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差异、试图探索人类文化的性质及其演变规律。从这样的一个定义出发引发对于文化研究我们应该用什么的研究方法的思考,在研究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关于文化的复杂性,而关于这种复杂性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等(这也我在读书的过程中最为关注和有感触的两个问题):
1. 研究方法
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中采取的是整体观和比较法(民族学)这两种研究方法。
(1)整体观
整体观强调理解文化的各个部分怎样共同作用从而创造出一个更大的意义系统。以中国文化为例,如果人类学家要考察中国文化这个复杂的系统,他们不得不全面的考察这一中国的历史、发展、经济、政治,还有它的个别系统、价值观或习俗。以及这些要素如何相互作用成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当然也包括中国人民自己。亦或是我们想要了解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小部分,比如道家文化,我们就需要了解所有道家信仰的组成,他们的核心是什么,他们最早应该追溯到什么时代,道家和道教经常会被混淆,那怎样去区别这是属于道家文化还是属于道教文化,道家文化的传播范围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意义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要去探求的。说到这里,觉得整体观的研究方法是多么复杂,确实是这样,整体观的研究方法是重要的但又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不可能看到所有的地方或想到所有的一切,我们必须有所取舍,重点强调一部分东西,这样才能分析和理解。但是即使不能实现,整体观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这就是它的价值所在。
(2)比较法(民族学)
比较法则更多的是注重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比较,通过比较是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具有联系性。我们可能会在强调文化在群体间是如何的不同的时候,认识到文化的独特性是很重要的,另一方面认识到所有文化都具有相似点也是很重要的。为了既能独特又能一般的去理解文化,我们必须把文化放在更大的文化背景中观察部分,同时又要在不失文化本身在人类经验中特定表达的前提下,努力理解文化在生活中的复杂作用。从这种视角去看待文化之间的联系,因此比较法又被称为民族学。
(3)文化研究的复杂性
无论是用整体观的研究的方法还是民族学的视角去看待文化,如何看待他者文化是核心。不论是从自身个体出发还是从社会群体出发我们是如何看待他者文化的,由此衍生出了民族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论,认识到民族中心主义的力量,是迈向了解我们在文化研究中带有偏见的第一步。没有人是能够完全不带偏见的。当我们看待他者文化的时候实现必然会带上自己后天已经习得的方式去看待,是一种从外部去理解文化的方式。还没有深入到文化的内部去研究探讨,这种外部理解文化的方式如果走向极端那就是民族中心主义。而对于人类学家来说,他们的研究他者文化是不应该带“有色眼镜”,要做到最大化的客观。这便是博厄斯的文化相对论。为了理解与我们自身不同的他者文化,我们必须从他们自身的看法出发,去理解他们的世界。为了做到这一点,科学家必须同那些人一起生活,直接体验那些社会。因为每个人的思维都是具有差异性的,不可能完完全全的客观,但是文化相对论的指导至少让我们对他者文化的研究能够变得更加客观。而我觉得民族志便是文化相对论的一个很好的体现。
二、 民族志
民族志是人类学独有的研究路径,它既调查和揭示文化的复杂性,同时也描述文化。在文化的比较研究中,人类学家对其进行广泛的概括,几乎完全依靠民族志的研究。而提到民族志不得不提马林诺夫斯基,他与民族志的关系就像博厄斯与文化相对论的关系一样。马林诺夫斯基提出了一种新的书写文化的方式,即为民族志。他持有一种“本地人”的观点,认为民族志的目的在于“把握土著人的观点,他与生活的关系、弄清他对世界的看法”。这和博厄斯的文化相对论是一样的,为了理解另一个社会的人,你必须同当地人生活在一起,把你对他们的判断放到一边,并且寻找从他们的观点来理解其文化的办法。
而在民族志的研究中马林诺夫斯基认为应该注意到这样的几个方面:首先,文化及其结构的声音记录;其次,通过田野笔记,记录那些在经验中表现出的带有文化意味的动作和行为;最后,通过运用正式和非正式的访谈,从他们的观点来记录当地人的文化知识。而民族志研究中需要注意的三个方面与民间文学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调查方法“田野调查法”几乎是一样的。这应该是两者之间最大的一个共性所在,而它们最终的目的都是想用最客观的态度去呈现最本真和最真实的东西。这里不得不让我想到一个词叫“学科交叉性”,不管是在社会学科还是在人文学科,学科与学科之间不是孤立存在,它们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本书主要由两个大部分,七个小章节来呈现,不长的一本书。对于我们非专业的读者来说,我觉得是一本很值得的读物,因为它不是纯粹的枯燥的理论,也不是完全的叙事故事。它以故事(实例)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让我们对人类学这个学科有了一个初印象,并且通过窥见里面的一些理论观点也可以明白为什么民间文学的老师会给我们推荐这本书,里面有哪些东西是与民间文学有密切联系的。
首先这本书的第一部分讲述的是人类学、文化和民族志,第二部分讲述的是民族学:一些人类的问题,其中包括了历史变迁适应、性别问题、婚姻家庭和亲属关系、宗教等内容。而在这两部分中让我比较感兴趣的是第一部分中的文化人类学和民族志这两个点。下面我将一一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 文化人类学
在19世纪以前“人类学”的用法相当于今天所说的体质人类学,其中尤其注重人体解剖和生理学的研究;经过不断的发展至19世纪人类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个时候人们终止了仅仅只关注人类解剖学和生理学的传统,而进一步的从体质、文化、考古和语言诸方面对人类进行广泛的综合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演变到20世纪直至今天人类学研究领域已经发展出五大分支学科:生物人类学(生物)、考古学(物质文化)、语言人类学(语言)、文化人类学(文化)、应用人类学(人类学在人类问题上的应用)。
而文化人类学即是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人类的种种行为,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的变迁过程、世界上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差异、试图探索人类文化的性质及其演变规律。从这样的一个定义出发引发对于文化研究我们应该用什么的研究方法的思考,在研究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关于文化的复杂性,而关于这种复杂性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等(这也我在读书的过程中最为关注和有感触的两个问题):
1. 研究方法
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中采取的是整体观和比较法(民族学)这两种研究方法。
(1)整体观
整体观强调理解文化的各个部分怎样共同作用从而创造出一个更大的意义系统。以中国文化为例,如果人类学家要考察中国文化这个复杂的系统,他们不得不全面的考察这一中国的历史、发展、经济、政治,还有它的个别系统、价值观或习俗。以及这些要素如何相互作用成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当然也包括中国人民自己。亦或是我们想要了解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小部分,比如道家文化,我们就需要了解所有道家信仰的组成,他们的核心是什么,他们最早应该追溯到什么时代,道家和道教经常会被混淆,那怎样去区别这是属于道家文化还是属于道教文化,道家文化的传播范围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意义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要去探求的。说到这里,觉得整体观的研究方法是多么复杂,确实是这样,整体观的研究方法是重要的但又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不可能看到所有的地方或想到所有的一切,我们必须有所取舍,重点强调一部分东西,这样才能分析和理解。但是即使不能实现,整体观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这就是它的价值所在。
(2)比较法(民族学)
比较法则更多的是注重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比较,通过比较是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具有联系性。我们可能会在强调文化在群体间是如何的不同的时候,认识到文化的独特性是很重要的,另一方面认识到所有文化都具有相似点也是很重要的。为了既能独特又能一般的去理解文化,我们必须把文化放在更大的文化背景中观察部分,同时又要在不失文化本身在人类经验中特定表达的前提下,努力理解文化在生活中的复杂作用。从这种视角去看待文化之间的联系,因此比较法又被称为民族学。
(3)文化研究的复杂性
无论是用整体观的研究的方法还是民族学的视角去看待文化,如何看待他者文化是核心。不论是从自身个体出发还是从社会群体出发我们是如何看待他者文化的,由此衍生出了民族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论,认识到民族中心主义的力量,是迈向了解我们在文化研究中带有偏见的第一步。没有人是能够完全不带偏见的。当我们看待他者文化的时候实现必然会带上自己后天已经习得的方式去看待,是一种从外部去理解文化的方式。还没有深入到文化的内部去研究探讨,这种外部理解文化的方式如果走向极端那就是民族中心主义。而对于人类学家来说,他们的研究他者文化是不应该带“有色眼镜”,要做到最大化的客观。这便是博厄斯的文化相对论。为了理解与我们自身不同的他者文化,我们必须从他们自身的看法出发,去理解他们的世界。为了做到这一点,科学家必须同那些人一起生活,直接体验那些社会。因为每个人的思维都是具有差异性的,不可能完完全全的客观,但是文化相对论的指导至少让我们对他者文化的研究能够变得更加客观。而我觉得民族志便是文化相对论的一个很好的体现。
二、 民族志
民族志是人类学独有的研究路径,它既调查和揭示文化的复杂性,同时也描述文化。在文化的比较研究中,人类学家对其进行广泛的概括,几乎完全依靠民族志的研究。而提到民族志不得不提马林诺夫斯基,他与民族志的关系就像博厄斯与文化相对论的关系一样。马林诺夫斯基提出了一种新的书写文化的方式,即为民族志。他持有一种“本地人”的观点,认为民族志的目的在于“把握土著人的观点,他与生活的关系、弄清他对世界的看法”。这和博厄斯的文化相对论是一样的,为了理解另一个社会的人,你必须同当地人生活在一起,把你对他们的判断放到一边,并且寻找从他们的观点来理解其文化的办法。
而在民族志的研究中马林诺夫斯基认为应该注意到这样的几个方面:首先,文化及其结构的声音记录;其次,通过田野笔记,记录那些在经验中表现出的带有文化意味的动作和行为;最后,通过运用正式和非正式的访谈,从他们的观点来记录当地人的文化知识。而民族志研究中需要注意的三个方面与民间文学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调查方法“田野调查法”几乎是一样的。这应该是两者之间最大的一个共性所在,而它们最终的目的都是想用最客观的态度去呈现最本真和最真实的东西。这里不得不让我想到一个词叫“学科交叉性”,不管是在社会学科还是在人文学科,学科与学科之间不是孤立存在,它们既有区别也有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