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Talk #17:东方快车谋杀案—看得出来的不是暗喻
(年末观后感补档1)
宏观画面的编排反映了导演的技术审美, 对伊斯坦布尔等东方地域风景的特效设计有明显的十八世纪油画感,雾气朦胧中隐约可见的火车机车车头,霞光流彩之中的建筑拱顶,还有皑皑雪山上蜿蜒盘旋的栈桥和铁轨都是工业时代艺术家非常喜欢描绘的事物。在色彩运用上也极尽精致秾丽之所能,视觉刺激是我喜欢的那一挂,算是满分。
火车上的情节拍摄可以明显看出导演在镜头调度方面有所创新的意图,但我并不喜欢。反复到刻意的俯视镜头虽然不至于让观众感到迷惑,仍有炫技的嫌疑。因为火车无可避免的直线的结构,电影前半部分有很多常规的随人物运动迁移的镜头。影片后期不知是否是为了避免重复,安排了很多车厢外的戏份,突破了限制拍摄的狭窄空间的同时也基本丧失了镜头调度方面的趣味。结尾安排了最后的晚餐式的平面群戏,虽然保有了油画似的质感和道德审判的氛围,但难免有主题冲突不知所云的故作高深感。毕竟原作讲的是犹大的背叛,而这里却是法外私刑的合谋,除了构图和人数可做对应,其他实在难以联系。
主演波洛的形象确实和我的认知有所出入,很难想象原著里一个喜爱甜食的小老头有如此矫健的身手和精壮的身体。尤其是后半段在栈桥上的追逐戏以及车厢里的枪械戏,增加戏剧效果的作用并不明显,却破坏了前半部分奠定的文戏对话为主的叙事风格。和波洛一向运用嫌疑人口供中的逻辑破绽施加压力的行事做派也并不一致,有迎合市场价值取向之嫌(原著读者很可能并不买账)。其他的配角演员虽然卡司华丽但是并没有火花迸溅之感,人物之间的互动没有合理的过渡,让这一场合谋仅仅停留于结尾的大群戏里的争相抵罪。除了一开头就解密的情侣组,主仆组,其他演员基本上就是自说自话,相对孤立。小说原文这种孤立并不明显,因为始终有波洛作为轴心和他们互动,但是一旦放到银幕上,波洛不可能时刻处于焦点位置,目前的剪辑和剧情设计已经不能维持这种轴心式的人物关系安排了。既然原著剧情已经耳熟能详,将这一悬念留到最后并不产生太多的艺术效果,倒不如在剧情中段就开始安排各组人物之间逐渐增加交流。相信一众演员的专业能力,可以驾轻就熟地处理这类表面心照不宣,内里暗流涌动的戏码,侧面丰富观众的观影体验,也是另一种解读原著的思路。
没有看过74年的老版,因此难以进行对比。2017年的新版有新的尝试,也融入了新的科技,应该是针对年轻一代的标准化流水线市场作品。毕竟推陈出新是极大的挑战,和阿婆所处的维多利亚时代也相隔甚远,时代氛围消散已久,复刻难免带有导演个性化的、现代性的解读,差强人意也属意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