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谍影》:三国蜀汉中,谁才是比程昱、贾诩还要阴狠的毒士?

曹操经常用“文臣如云,猛将如雨”来形容自己的阵营,他这番描述虽然有些夸大,但是他手下的文臣谋士们,还真是风格各异,既有荀彧这样善举人才的文士,也有程昱、贾诩这样的毒士。
程昱慧眼识人,谋策奇多,会审时度势,善于处事,脾气虽然差了点,胆子却很大。在兖州动乱之时,全赖程昱奔走筹谋,甄城等三个县城才得以保存。《三国演义》中,程昱跟从曹操以来,参与了攻打吕布、袁绍、刘备、孙权的大部分战事,一直出谋献策,表现极为出众,且当机立断,决策如刀锋般凛冽。比如,程昱促使曹操放弃和袁绍连和,帮助曹操迎汉献帝于武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可见其谋略城府之深。又比如,程昱讨伐袁谭袁尚并追踪取得成功,靠的是率领山民及亡命之徒数千人。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取胜,也全靠程昱献上十面埋伏的歹毒计策,伏兵十队,使得袁绍大败。
贾诩胆识过人,阅历繁复,志节深沉,是三国实力派谋士,谋略之奇之准,几乎可以称得上算无遗策。谋略影响之巨,也让他无愧于第一谋士之称。他在幕后献计,施展谋略,总是能得到运筹帷幄的效果。他的智慧和才华,在军阀混战、喋血杀伐中,也熠熠生彩。贾诩把他一生的智谋,专注于一件事上,那就是自保。是他一手策划了宛城之战,导致了典韦和曹昂的死。也是他劝西凉军阀调头进攻长安,导致了王允的死和献帝的被俘出城。他辗转于群雄逐鹿的乱世中,帮助曹丕夺得帝位,精准阴险的毒计使得他享年70余岁。

这俩人用计之毒令人胆寒,因此在《三国演义》中的出场并不多,在蜀汉也有个堪比此二人的毒士,在书中也没有存在感,他就是法正。
法正的家世非常厉害,是战国时齐国贵族后裔。法正有主见,自信,果决,刚烈,豁得出去,是个心狠手辣,锋芒毕露的人。他有恐怖的判断力,头脑清醒,处处显露智商的优越感。法正的谋策,判断十分精准,且令人意想不到。虽然在投靠刘备之前,法正还没有军事经验,但比起避居荆州益州的士人对战乱明显有更多体会,也更具备战略目光。法正最为人所知的战绩,就是定军山夏侯授首。法正参与了刘备自建安十六年之后的所有军事行动,包括刘备夺取益州的全过程。
刘备顺利拿下益州,基本就是靠庞统和法正。益州之战,刘备初期的条件并不好,绝不是一场轻松的战斗,更不是一场占优势的战斗。当时郑度劝刘璋坚壁清野对付刘备,刘备听到消息后十分忧虑,法正说没有问题,刘璋不会那么办,果然让法正猜中。法正给刘璋写的劝降书,文辞颇佳之余,威胁之意也流露无疑。正是这两个关键的决策,足以显示法正的军谋风采。在他的参谋下,刘备仅凭一万人,从南到北占领了整个四川。
法正和刘备的感情很好,两人更像是朋友。汉中之战时,刘备的战况不利,理应撤退。但刘备的游侠脾气发作,硬扛着不肯撤退。直到法正冲到刘备身前去挡箭,这可把刘备吓坏了,要他赶紧退下。可是法正固执地表明,只要刘备还在前线,他也不撤。刘备心软,拉着法正一起撤退。由此不难判断,法正骨子里其实和刘备一样,都是游侠的秉性,爱憎分明,意气任性,充满豪情,所以他们也十分投缘,感情甚好,好到法正可以为了刘备不顾个人安危的程度。

法正计谋颇多,诸葛亮做事严明,因此蜀汉的间谍机构——军议司就他们负责。此时天下三分,由来已久的荆州问题,使得蜀汉与东吴的结盟关系摇摇欲坠。
只是关羽位高权盛,军议司只能派遣了赵累作为长史,法正也没来得及劝阻关羽,没想到却让关羽在这场情报暗战中一败涂地。谁谋杀了关羽?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浮出水面。
在何慕所著的文化悬疑小说《三国谍影:雾锁荆州》中,关羽镇守战略要地荆州,在他的治理下,荆州平安无事。魏、吴使者的到来,却打破了荆州的平静。曹操、孙权分别派出间谍,以求亲的名义,刺探军情。关羽唯有见招拆招,表面波澜不惊,其实已经在暗中筹划直取魏国樊城,实现汉室复兴。
关羽以为一切已经布置妥帖,一路势如破竹,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天下。眼看就要拿下樊城,逼近宛城,离汉室复兴只有几步之遥,怎么也没有料想到,一场局中局、计中计的情报暗战在荆州上演,作为屏障的江陵和公安重镇也接连失陷。关羽由此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却没有任何支援,他为匡扶汉室的理想赴死,义无反顾冲向敌阵,“虽千万人,吾往矣”,悲歌可泣。可是谁才是真正幕后指挥者呢?这场情报谍战将在《三国谍影:雾锁荆州》中继续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