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
冯小刚说:‘芳华如果是一杯葡萄酒,那他不是兑的,是一挂一挂挂着霜的葡萄给榨出来了; 芳华是一束带着泥,很美的花,有虫眼,但它不是塑料花'

我不知道,部队的人,有过军旅生活的人的样子,我对这些唯一的体验和接触也就是初中高中那几次军训罢了。而最近又有了更深刻的体会,那种刚直,坚硬深深流淌在这些人身体里,改造着他们,你的确会感到害怕,即便他们是可爱的人,就像某个有着军人父亲的朋友和我说的,他到现在都不敢和他爸爸单独坐着。
平安夜和劳拉一起去看了这个片,也许因为之前的撤档风波,尤为期待。劳拉说:‘特别想和你一起看这个片,因为名字就很适合’。 芳华的英文名字叫做youth,总感觉表达不出芳华这两个字,略带忧伤又有点沉重的气质。在芳华的后面,我们总喜欢接些惋惜的词汇,例如芳华不再,芳华易逝,而这就是这部片子想表达的吧。
刘峰这个人物,企划和宣传已经给出他的定义和标签,就是‘活雷锋’式的人,那时候,标兵一样的人,无私,乐于助人这样的典型。是否好人就该活在精神里,他的一丝丝人气儿,包括表白了喜欢的姑娘,都被视为无法忍受。那时候的人们,内心世界过于简单,是革命时期,带领人们唯一的精神领袖给予的,口号也好,语录也罢,所以说崩塌也就崩塌了。好人被落井下石,好人想要被歌颂想要不凡,好人最终失去了自己最能干最重要的右手,好人最终在和平年代被联防部队敲诈,好人最终被老婆带了绿帽子,好人最终生了大病一场。电影的有趣就在此,你总觉得,人怎么会这么背,这都行,但你信,然后深深的替这个人物感到悲凉和怜悯,即使在现实中,你对一切都冷峻,对自己都不怜悯。
小萍呢,我一开始,并没有设定她的一生,所以一路都给我惊喜。当我怀着和她一样雀跃兴奋的心情,摆脱原本不接纳他的家,来到光荣的文工团的时候,在我和她一样走进寝室的时候,我原以为,这会是,至少一开始,会是战友姐妹情深,毕竟,真善美的东西,一直是我喜欢的电影的主旋律。但他只是进入了另一个不受待见的群体。在这里她依然无力改变和抵抗,直到她在乎的人被落井下石和排挤时,她才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从此也便不在对这个组织怀有不切实际的热忱。那是军绿色和鲜红色里一道淡淡的冷色调,被小萍纤瘦的身躯,惨白的脸颊,诠释的尤为动容。
后来刘峰上了前线,小萍也到了医疗队,或多或少的,我觉得他们得到了一些救赎。好人还是安分守己,交代着战斗任务只是护送物资。没料到受了埋伏,他不顾一切的杀敌时,也许是他想要被记住,想要被称为英雄,想要被歌颂,但跑过芦苇丛拿回药品想救助重伤的战友,奋力拉住陷入沼泽的战友,想收着已故战友的尸体想把他们送回去好好安葬的时候,这才是真正的他,一个好人,坚持的做一个好人。而照顾着被烧的面目全非十六岁小战士的小萍,为他流泪,挡住轰炸落下的瓦砾,那一刻,他还是那个坚持着善良的姑娘。
让我不再仅仅是红了眼眶还是泪流满面的一幕,是小萍患上精神疾病后听到沂蒙颂,一个人在夜空下舞蹈的样子。我其实体会不到所谓‘一直冻着的大白菜放到室内就变坏了的’精神创伤形成,也许就是看透了一些,而对人性的绝望吧,她最后在那翩翩起舞,突然觉得这么美好的姑娘,承受了那么多,而替她心疼,带入自己时,也是觉得,命运的可笑,和最终她也无力选择,我也是。
影片的最后,两个好人,得到了好的结局,算是他们累计一生的不幸,换来的吧。冯小刚说:“这是我内心的,他们就该这样,观众需要解脱,我也需要。” 虽然,说故事时,令人扼腕,惊叹的结局,显得更精彩,一切前面的铺排,都显得那么独具匠心,但这一刻导演的柔软和怜悯,却也让我们从前面的铺排一路走来,所有的恻隐之心有所安放。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个片子,那段红色革命,我未曾体会,也没有从任何家人口中提及过关于那个年代的事实,但那时候的被命运捉弄着的两个人,在一切都在改变的时代,穿越而来的善的荧荧之光,是会让和平年代,“恬不知耻”的我动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