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途夜话2017.51
一、宁向东的清华管理学课
(一)思维导图
1.

2.

3.

4.

5.

(二)笔记
1.认识自己是前提。我们要先问清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再去谈做什么事情。
战略也可以说是仰望星空(愿景),脚踏实地(目标)。
有愿景很重要,但是理解什么是愿景也是同样重要的。愿景不是我以后要得到什么东西,不是行为、物品,而是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背后就隐藏着价值观。
但也要警惕眼高手低,想法打磨好了,就要去动手。
我上一年12月份做了第一个一年计划。把全年的核心方向定为“拓宽认知渠道”,然后针对不同的方面做了粗略的预想、分计划。现在回头一看,这一年实际做的事情和计划的差别还是挺大的,很多计划的东西没做(幸好大都是非必要的),很多没计划的东西做了。
出现这个情况,是因为原先计划好的持续的行动,会遇到意料之外的情境。这就要求要定期回顾计划,及时调整。这一点没有做好。
不过因为有上一年的这个计划的参照,今年就能够制定出更加合身、合理的年度计划了。持续追求比上一年更好。
2.今天的重点是外部环境与战略的关系。环境变了,战略变不变?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说回“权变”,就三个字,变变变。但是仔细一想,很可怕——你一个朋友,今天答应你的事,明天“权变”了,你什么感觉?所以肯定要有不变的东西。那就是价值观,好的价值观。
人们觉得乔布斯很难相处,他轻易给人下判断,之后又可以轻易否定自己做过的判断。但是了解他的人不会为此而纠结,因为他们知道乔布斯有坚定的价值观。
说回来,变不变?价值观明确了,环境一变,跟上!
3.之前“识别机会窗口”一课,提到沃尔玛利用卫星技术的趋势,形成了“商店网”的打法。
自己在思考PESTEL的各个趋势,但还要提醒自己:
如果自己还比较弱小,就盯住大块头。大块头有能力、有精力分析好PESTEL,然后顺着潮流走;小块头如果偏执地想证明自己的能力,一点点分析,最后可能会被大潮淹没。
关键还是设法看清潮流,顺着潮流一边走一边壮大自己。
Hype曲线其实就是技术的生命周期曲线。真正了解一样东西的周期,我们就能知道自己现在的位置、处境,不会因巅峰而得意,不会为低谷而丧气。一天之中有精力周期,一生之中有生命周期——明白了这点,便更肯定自己平和的心态,也明白了下一刻要做什么。
4.媒体炒作不是没有道理,这提醒我们要明白五力分析的局限。但是这不意味着要“因噎废食”——永远不要为了否定而否定,而是要借否定更有效地发挥工具的价值。我想这也是战略分析中需要注意的点。
5.西蒙斯“战略第一问”:我的核心客户是谁?
不同部门,可以了解、学习和超越,就像班里的同学之间相互了解,共同进步。但是不要看成“竞争对手”,一旦有竞争心态,可能就会限制住自己的格局,老想着“灭了他”。要时刻记住自己的目标,认清战略集团,集结所有可能的资源为我所用。
有一个问题:竞争战略可以理解为“目标”吗?目标相同就在战略集团之中。
二、演讲俱乐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道,在我看来就是人心。能够得到人心的人,大家都会帮他,他就更有可能把事情做成;得不到人心的人,大家不想帮他,他就很难把事情做成。
人们评价乔布斯,说他是天才与混蛋的结合体。他的天才,体现在他可以打造出极致的产品。而他的混蛋,就体现在他的不得人心,这在他的事业早期让他吃尽了苦头。
之前我们讲到的麦金塔电脑的项目,一开始是由一位叫拉斯金的人负责。乔布斯对这个项目很感兴趣,但是他觉得拉斯金做得不够好,于是千方百计要占有这个项目,为此他甚至挖掉拉斯金团队的重要工程师,一而再地在公开场合反对拉斯金。在一次会议上,乔布斯慷慨陈词,希望拉斯金让出项目。拉斯金同意了。后来公司老板收到一张便条,上面写到:“乔布斯先生是一个可怕的经理人,他经常放人鸽子,不信守诺言……”这张便条是拉斯金留下的,在让出麦金塔项目后不久,他就辞职了。
乔布斯为了做出好的产品,不惜牺牲一切,即使被人认为是混蛋。麦金塔一开始取得了成功,没有人能够质疑乔布斯的所作所为。
但是后来,麦金塔销量惨淡,苹果公司也在财务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当时的CEO斯卡利决定裁掉乔布斯产品负责人的职务。乔布斯把所有的心血都投入到了公司,他的贡献有目共睹,他怎么能接受降职呢?相反的,他要逼宫董事会,解雇斯卡利。
在高管会上,乔布斯要求高管做出选择,要么选斯卡利,要么选他。他认为大家都会选他,但他的希望落空了。
因为失去大家的支持,乔布斯出局了。
在苹果之外的历练,乔布斯变得更加成熟,明白了怎样得到人心,把事情做成。十一年后,乔布斯重回苹果公司,给我们上演了一出王者归来的精彩故事。
每个人都是一样,即便他是个天才,但他很混蛋,那他最多只能昙花一现;只有当他能够体察人心,得到人心,他才能成为伟大的王者。
三、其他
(一)讲座(马伯庸主讲)
1.苏东坡“八面受敌读书法”先前就接触过,但是在两年多后的今天才算是基本领会其要旨:带着目标去读书,即所谓博观(多读)而约取(一次找一个主题)。马伯庸先生的群架方法的解释很是到位。
2.马伯庸先生提到他在地铁上的“沙漠中搬走十吨黄金”的想象,让我想起利用零碎时间思考的习惯。假设(想象一个情境,提个问题……),思考(不断想细节,不断追问),记录。
3.经研究发现,马伯庸先生是一个戏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