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25th hour》读后感
还是决定把写得水水的读后感放上来存个档。
如果明天就要开始铁窗生涯,在最后24小时的自由时间,你会做什么呢?这正是小说《第25小时》主人公蒙哥马利正在思考的问题。
人们在服刑前的心态无非以下两种,一是对未来的恐惧,二是对过往的追悔。监狱的可怕似乎是人尽皆知的,哪怕未曾实地体验的人,也能从想象中描绘出一幅暗无天日的图景。坊间流传着一种说法:犯轻罪者一旦进了监狱就彻底毁了。在那种乌烟瘴气的环境下,周围是虎视眈眈的惯犯,难免近墨者黑。更不用说数年后,被释放的人早已与外界脱节,加之社会对有前科者多少带有畏惧和偏见,游手好闲的他们很难不重操旧业,甚至陷入更深的泥沼之中。面对这样的未来,为失去的自由生活留恋痛惜者比比皆是。电视播出的刑侦节目中,罪犯临入狱前,无不痛哭流涕,对自己失去的一切追悔莫及。我们的主角显然也不能免俗。蒙哥马利追求过刺激与权势,但如今,一个普通工人的朴素生活都是他可望而不可及的。
不过如果小说只是描述一个毒贩入狱前的苦闷,未免落于俗套。顺着蒙哥马利的视角,作者写出了纽约这个都市中各色人等浑浑噩噩的生活状态。除了看似呼风唤雨,不想一朝万劫不复的毒贩,我们还能看到一位在股市浮沉中玩心跳游戏的经理人,一位木讷内向的中学老师。这些体面的职业背后未必尽为人知的苦闷与压力,连同蒙哥马利入狱的消息,勾勒出一幅晦暗的图景。三人是中学时代的好友,表面称兄道弟,背后也不免酸酸地相互嫉妒一番;回想往日,也总要感叹一下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他们带着黑色幽默的碎碎念读着有时让人会心一笑,同时又有些惊诧,只在电视里见过纽约的我,为什么对这些小心思感同身受呢?
和所有的大都市一样,纽约好似一个围城,追梦的人为之吸引,城里的人却倍感压抑。也许人的天性就是追求自己没有的东西,厌恶自己熟悉的环境。就好比雅各布羡慕弗兰克的多金,弗兰克又羡慕蒙哥马利的女人缘。蒙哥马利呢?多年来他什么都不缺,即使是在第二天就要进监狱的时候还有人以美女名酒为他送行,可是哪怕是在场所有人都拥有的自由,他却即将失去。这样的他是富有的,还是贫穷的呢?于是,绝望中,他诅咒身边的一切,却最终发现,痛苦的根源并非周遭的恶意,恰恰是自己的堕落。不由想起爱丽丝·门罗的小说《逃离》中指出的,如果不看清自身的问题,即使逃离也是徒劳。
也许这就是作者希望我们思考的,时刻保持清醒,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所以在这个故事里没有完人,没有楷模,没有美化滤镜。因为这就是纽约,这就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