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我能说”:洋葱好吃,一层层剥开迷离了双眼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MikeCat(来自豆瓣、微信公众号Trapnesto常驻主笔)
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009605/
—“How are you?”
—“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按在板上的钉子,拔掉之后仍有空洞;一张整洁的白纸,揉搓之后展开也难以变平整;瓷器摔碎了拼接起来,仍有裂纹……凡此种种的类比数不胜数,好比我们犯了错,一句“对不起”,相当于拔掉钉子的动作、试图展开扭作一团的白纸、拼接起瓷器的动作行为,但是行为前后已然造成了一时间不可轻易消弥的影响。
但是,语言上的“对不起”并非全无意义;在某些情况下,作为一种象征性的存在,能够稍稍抚慰人心。特别是在国家和历史层面上,尽管已经过去70余年,部分亲历二战的幸存者逐年减少,但是她们的诉求从未改变。作为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她们在战争期间被迫成为异国军人的发泄的工具,幸存下来的那一些则在战后长期不为世人所知,她们的要求道歉的诉求也一拖再拖,至今没有得到满足。她们的共同的名称是“慰安妇”。
我今年看过最感动的电影之一,是由罗文姬奶奶和李帝勋共同主演的韩国电影《我能说》。豆瓣电影的剧情介绍很有意思:“(本片)讲述的是性格耿直爱打抱不平的热血信访女士通过向极具原则性的9级公务员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讲英语的同时两个人的心扉也逐渐打开成为忘年之交的故事。”如果单纯看这个介绍可能会被迷惑,以为这是一部类似于《天堂电影院》和《这个杀手不太冷》那种忘年交的故事,或者《闻香识女人》那种忘年交和做人原则相结合的故事。实际上,这只是该电影所反映的主题之一。通过这个介绍,在观影前,并随着电影叙事的展开,我们的疑虑并未完全解开,甚至更加疑惑:老奶奶为什么独自一人生活?她为什么那么爱管闲事?老奶奶和朋友吃饭的时候出现的年轻女人为什么令她那么慌张?那个朋友遗落的手帕又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她为什么一定要学英语?“我能说”仅仅是指“我能说英语”吗?甚至到了电影的中段,男主和弟弟一起跟老奶奶过中秋,老奶奶拿出一张老照片,解释自己执意要学英语是因为自己的亲弟弟在LA——老奶奶从不说洛杉矶,只用简称代指,他只会英语,为了跟弟弟说说话,所以才学英语的,但是男主拨通了照片背后的电话,大洋彼岸的男人很生气地要求他转达不希望与老奶奶建立任何联系的决定,又令我们一头雾水。
随着电影后半段真相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展开,前面的轻松和欢乐气氛一下子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震惊、感动以及随之而来的不自觉的泪水。原来老奶奶曾是一位慰安妇,13岁那年被日本人捉住,被迫成为军队的性奴,饱受摧残,一度想以自杀结束屈辱而痛苦的一生,是她的朋友救下了她,在相互鼓励中活到了战争结束。之所以要学英语,是因为她的朋友一直力主推动日本政府公开道歉的运动,而最初因为翻译有意无意译错的缘故,而导致她们的行动遭受挫折,因此她们开始学习英语,希望直接通过自己之口向世人展现日本军人的暴行,并希望在她们还活着的时候,得到他们的一句“对不起”。而主角老奶奶则因为母亲临终前的告诫,而将自己的身份隐藏起来,希望默默无闻度过自己的余生。但是天不遂人愿,老奶奶的朋友罹患阿尔茨海默症,病情迅速发展,已经无法支撑她参加美国的公开听证会,而前面提到的那位年轻的女人,则是她们诉求运动的志愿者和律师,长期以来都劝老奶奶公开身份,直接参与到指控之中。老奶奶一再逃避,面对已经认不出自己的最亲近的朋友,最终决定违背母亲的遗言,毅然公开了自己的身份,走上了美国的土地,最终在全世界的目光下,展示日本军人对她身体造成的伤害和涂鸦,用一篇有力有节、不卑不亢的演讲,打动了所有的人——除了日本方面的代表,因为直至今日,日本政府仍未向这些二战的幸存者公开道歉——至此电影达到了高潮。在最后,是卸下心里包袱、重拾自信的老奶奶和公务员男青年登山的镜头,两人又恢复了轻松欢笑。高潮之后并未戛然而止,这是真正的乐观主义精神的结尾,恰是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之一。
至此,我们可以回答前面的问题了。因为被抓去做了慰安妇,老奶奶的母亲以此为耻辱,为了保护幼子不受人指点,临死前要求年轻的老奶奶务必保守自己的身份;而曾经亲密的姐弟也因此发生嫌隙,年幼的弟弟并不知晓姐姐的遭遇,早早去了美国生活,认为姐姐抛弃了他,所以不再愿意跟她建立联系。遭受凌辱的老奶奶无法忍受任何其他人碰触,精神和肉体的摧残令她无法结交伴侣,加上弟弟远在异国他乡,终落得自己孤苦伶仃。这种孤独感让她变得极为热心于公共事务,在别人眼中成了“爱管闲事的老太太”。因为太爱管闲事,街坊邻居都以异样的眼光看她,公务员见到她则像躲避瘟神一样避之不及,尽管如此,老奶奶仍然我行我素,因为她太孤独了,她艰难地保守的秘密又不能与人分享,她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太过沉重。面对朋友日益严重的疾病,她内心的压力也与日俱增,面对当年互相扶持而艰难熬过的日子的见证的手帕,面对年轻女人的殷切目光,她更难受,也更力不从心。
“我能说”并不仅仅是老奶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学习英语以期能够流利地用英语表达,还在于,她能通过自己的口直接说出70多年来埋藏于心底的秘密和她直接的诉求。她感人肺腑的演讲中,最打动我的一句是她盯着日本政府代表的眼睛一字一句地问道:“你们为什么不能在我们还活着的时候跟我们说一句’对不起’?一句’对不起’有这么难吗?”的确,对于个体,一句“对不起”很容易说出,有时甚至不能得到对方的谅解,而从不懈的努力和行动中,推动日本政府公开向幸存的慰安妇群体道歉,则是一种极富象征性的谅解行动,从历史层面来说,这意味着放下历史的枷锁,更好的面对当下和未来。遗忘是不可修正的人性之本,而如何抗争遗忘,让一切未被解决的问题在埋入历史的尘埃之前不断被人们记起,靠的就是像本电影中老奶奶为代表的一批人的努力。她们通过不断发声,一再告诉世人自己的遭遇,并不是纠缠旧历史,更不是为了自己能够获得某些物质赔偿,而是提醒人们:人性可以阴暗到何种程度,如果不吸取教训,甚至不承认自己的所作所为,这些人性的阴暗面一定会再次重现。她们希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悲惨遭遇永远不要再发生,而没有经历过她们的遭遇的人,如果不能了解到这些基本的信息,那么说风凉话的、质疑这些是否是真历史的人,便不会消失,永远会前仆后继。
历史从来都不是由胜利者所书写的,失败者的言论也不一定淹没在历史的储物柜之中;历史是由幸存者的亲身经历和他们的想象撰就的。这种想象并非天马行空、没有边际,相反,这种历史的想象是为了教导后人避免他们先人的错误。在我看来,这种想象是一种“友善的夸张”,正如这部电影一样,有人质疑它刻意煽情,有人质疑它商业化、娱乐化、不严肃。但是,如果仅仅从一种沉重题材的角度限定了它的表现形式,而排斥任何其他的呈现方式的话,那么这恰恰是画蛇添足,把一种前人苦心孤诣试图展现的历史的教训缩小化了。私以为,通过一种商业化和轻松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到沉重的历史事件和长期埋没起来的历史群体,不失为一种可取、有益的尝试,当越来越多人参与到讨论和反思之中,推动历史的真相以多元化视角的呈现,鼓励更多幸存者站出来,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历史的作用。
历史的影响并非只展现在国家层面的,它与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这是主角之一的老奶奶身上的一条主线。印象很深的关于老奶奶的特写,除了电影高潮部分在听证会的演讲之外,还有在母亲坟头前的哭诉,罗文姬饰演的老奶奶声泪俱下,最终打破了母亲临终遗言的约定,而我们又怎能苛责一位亲生女儿受到欺辱的妇女的抉择呢?任何一位抚养两个孩子的柔弱的母亲,无法冒风险面对其他人的流言蜚语,这种特殊历史和社会背景下的谨慎,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最终被老奶奶抛弃了。老奶奶一直是矛盾和犹豫的,这体现在她学习英语的决心之中。如果说要跟弟弟交流,学习英语自然构成一个理由,但是她私心是否有直接向世人公开自己的秘密和身份,表达自己的诉求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作为一个富有原则性的倔强的人,老奶奶受到内心和道德的双重考验,她骨子里的正直一定会让她做出最正确、最合理的决定,加之朋友病情的恶化,更坚定了她的人生轨迹,看似决定是最后做出的,实际上在最一开始她要学英语的时候,就已然定下了。
而电影中的年轻公务员的故事乃至其他的街坊邻居等,则构成了另一条与老奶奶相关的主线。年轻的公务员原本在国外读书,立志成为一名建筑师,突遭不幸,母亲和父亲相继在一年内离世,只得放弃学业,回国成为一名公务员,照顾尚未成年上中学的弟弟。他不会做饭,弟弟宁愿在外面吃未煮过的方便面,也不想吃他做的粘成一团的“饺子”,而这也是和老年奶奶发生联系的另一个因素,老奶奶可怜这个学生,于是给他煮面吃,而跟踪弟弟的公务员,发现了这个秘密,进而成为老奶奶的英语教师,通过唱歌等各种方法帮助老奶奶尽快接受和学习英语。善良的杂货店的珍珠嫂是少有的和老奶奶维持朋友关系的街坊,得知老奶奶的悲惨经历之后,跟老奶奶相拥,难以抑制地替她心痛,觉得作为一个朋友,本应该帮助老奶奶减轻内心的痛苦。其他街坊邻居也逐渐理解了老奶奶,并且重新看待她的“爱管闲事”的行动,自觉不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
人性是美好的,我们从老奶奶、年轻公务员和街坊邻居等人身上看到了善良、正直、正义、乐观,等等;人性又充满了阴暗面,在特定时期甚至能被放大,但是却取代不了人性的真善美。历史从来都不是轻松的,也充满了变数,如何利用我们已知的信息,让历史发挥它真正的作用,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反思和思考的。通过艺术和夸张的文学化表达,展现沉重的历史话题,实际上是可取的,也是必要的,因为只有打动人心,让人们真的在乎这些濒临扔进历史储物柜的命运的东西,才能真的吸取教训,进而避免重蹈覆辙。我想,这是《我能说》这部电影所传达出的另外一种深意吧。
作者:MikeCat(来自豆瓣、微信公众号Trapnesto常驻主笔)
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009605/
—“How are you?”
—“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按在板上的钉子,拔掉之后仍有空洞;一张整洁的白纸,揉搓之后展开也难以变平整;瓷器摔碎了拼接起来,仍有裂纹……凡此种种的类比数不胜数,好比我们犯了错,一句“对不起”,相当于拔掉钉子的动作、试图展开扭作一团的白纸、拼接起瓷器的动作行为,但是行为前后已然造成了一时间不可轻易消弥的影响。
但是,语言上的“对不起”并非全无意义;在某些情况下,作为一种象征性的存在,能够稍稍抚慰人心。特别是在国家和历史层面上,尽管已经过去70余年,部分亲历二战的幸存者逐年减少,但是她们的诉求从未改变。作为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她们在战争期间被迫成为异国军人的发泄的工具,幸存下来的那一些则在战后长期不为世人所知,她们的要求道歉的诉求也一拖再拖,至今没有得到满足。她们的共同的名称是“慰安妇”。
我今年看过最感动的电影之一,是由罗文姬奶奶和李帝勋共同主演的韩国电影《我能说》。豆瓣电影的剧情介绍很有意思:“(本片)讲述的是性格耿直爱打抱不平的热血信访女士通过向极具原则性的9级公务员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讲英语的同时两个人的心扉也逐渐打开成为忘年之交的故事。”如果单纯看这个介绍可能会被迷惑,以为这是一部类似于《天堂电影院》和《这个杀手不太冷》那种忘年交的故事,或者《闻香识女人》那种忘年交和做人原则相结合的故事。实际上,这只是该电影所反映的主题之一。通过这个介绍,在观影前,并随着电影叙事的展开,我们的疑虑并未完全解开,甚至更加疑惑:老奶奶为什么独自一人生活?她为什么那么爱管闲事?老奶奶和朋友吃饭的时候出现的年轻女人为什么令她那么慌张?那个朋友遗落的手帕又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她为什么一定要学英语?“我能说”仅仅是指“我能说英语”吗?甚至到了电影的中段,男主和弟弟一起跟老奶奶过中秋,老奶奶拿出一张老照片,解释自己执意要学英语是因为自己的亲弟弟在LA——老奶奶从不说洛杉矶,只用简称代指,他只会英语,为了跟弟弟说说话,所以才学英语的,但是男主拨通了照片背后的电话,大洋彼岸的男人很生气地要求他转达不希望与老奶奶建立任何联系的决定,又令我们一头雾水。
随着电影后半段真相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展开,前面的轻松和欢乐气氛一下子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震惊、感动以及随之而来的不自觉的泪水。原来老奶奶曾是一位慰安妇,13岁那年被日本人捉住,被迫成为军队的性奴,饱受摧残,一度想以自杀结束屈辱而痛苦的一生,是她的朋友救下了她,在相互鼓励中活到了战争结束。之所以要学英语,是因为她的朋友一直力主推动日本政府公开道歉的运动,而最初因为翻译有意无意译错的缘故,而导致她们的行动遭受挫折,因此她们开始学习英语,希望直接通过自己之口向世人展现日本军人的暴行,并希望在她们还活着的时候,得到他们的一句“对不起”。而主角老奶奶则因为母亲临终前的告诫,而将自己的身份隐藏起来,希望默默无闻度过自己的余生。但是天不遂人愿,老奶奶的朋友罹患阿尔茨海默症,病情迅速发展,已经无法支撑她参加美国的公开听证会,而前面提到的那位年轻的女人,则是她们诉求运动的志愿者和律师,长期以来都劝老奶奶公开身份,直接参与到指控之中。老奶奶一再逃避,面对已经认不出自己的最亲近的朋友,最终决定违背母亲的遗言,毅然公开了自己的身份,走上了美国的土地,最终在全世界的目光下,展示日本军人对她身体造成的伤害和涂鸦,用一篇有力有节、不卑不亢的演讲,打动了所有的人——除了日本方面的代表,因为直至今日,日本政府仍未向这些二战的幸存者公开道歉——至此电影达到了高潮。在最后,是卸下心里包袱、重拾自信的老奶奶和公务员男青年登山的镜头,两人又恢复了轻松欢笑。高潮之后并未戛然而止,这是真正的乐观主义精神的结尾,恰是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之一。
至此,我们可以回答前面的问题了。因为被抓去做了慰安妇,老奶奶的母亲以此为耻辱,为了保护幼子不受人指点,临死前要求年轻的老奶奶务必保守自己的身份;而曾经亲密的姐弟也因此发生嫌隙,年幼的弟弟并不知晓姐姐的遭遇,早早去了美国生活,认为姐姐抛弃了他,所以不再愿意跟她建立联系。遭受凌辱的老奶奶无法忍受任何其他人碰触,精神和肉体的摧残令她无法结交伴侣,加上弟弟远在异国他乡,终落得自己孤苦伶仃。这种孤独感让她变得极为热心于公共事务,在别人眼中成了“爱管闲事的老太太”。因为太爱管闲事,街坊邻居都以异样的眼光看她,公务员见到她则像躲避瘟神一样避之不及,尽管如此,老奶奶仍然我行我素,因为她太孤独了,她艰难地保守的秘密又不能与人分享,她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太过沉重。面对朋友日益严重的疾病,她内心的压力也与日俱增,面对当年互相扶持而艰难熬过的日子的见证的手帕,面对年轻女人的殷切目光,她更难受,也更力不从心。
“我能说”并不仅仅是老奶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学习英语以期能够流利地用英语表达,还在于,她能通过自己的口直接说出70多年来埋藏于心底的秘密和她直接的诉求。她感人肺腑的演讲中,最打动我的一句是她盯着日本政府代表的眼睛一字一句地问道:“你们为什么不能在我们还活着的时候跟我们说一句’对不起’?一句’对不起’有这么难吗?”的确,对于个体,一句“对不起”很容易说出,有时甚至不能得到对方的谅解,而从不懈的努力和行动中,推动日本政府公开向幸存的慰安妇群体道歉,则是一种极富象征性的谅解行动,从历史层面来说,这意味着放下历史的枷锁,更好的面对当下和未来。遗忘是不可修正的人性之本,而如何抗争遗忘,让一切未被解决的问题在埋入历史的尘埃之前不断被人们记起,靠的就是像本电影中老奶奶为代表的一批人的努力。她们通过不断发声,一再告诉世人自己的遭遇,并不是纠缠旧历史,更不是为了自己能够获得某些物质赔偿,而是提醒人们:人性可以阴暗到何种程度,如果不吸取教训,甚至不承认自己的所作所为,这些人性的阴暗面一定会再次重现。她们希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悲惨遭遇永远不要再发生,而没有经历过她们的遭遇的人,如果不能了解到这些基本的信息,那么说风凉话的、质疑这些是否是真历史的人,便不会消失,永远会前仆后继。
历史从来都不是由胜利者所书写的,失败者的言论也不一定淹没在历史的储物柜之中;历史是由幸存者的亲身经历和他们的想象撰就的。这种想象并非天马行空、没有边际,相反,这种历史的想象是为了教导后人避免他们先人的错误。在我看来,这种想象是一种“友善的夸张”,正如这部电影一样,有人质疑它刻意煽情,有人质疑它商业化、娱乐化、不严肃。但是,如果仅仅从一种沉重题材的角度限定了它的表现形式,而排斥任何其他的呈现方式的话,那么这恰恰是画蛇添足,把一种前人苦心孤诣试图展现的历史的教训缩小化了。私以为,通过一种商业化和轻松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到沉重的历史事件和长期埋没起来的历史群体,不失为一种可取、有益的尝试,当越来越多人参与到讨论和反思之中,推动历史的真相以多元化视角的呈现,鼓励更多幸存者站出来,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历史的作用。
历史的影响并非只展现在国家层面的,它与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这是主角之一的老奶奶身上的一条主线。印象很深的关于老奶奶的特写,除了电影高潮部分在听证会的演讲之外,还有在母亲坟头前的哭诉,罗文姬饰演的老奶奶声泪俱下,最终打破了母亲临终遗言的约定,而我们又怎能苛责一位亲生女儿受到欺辱的妇女的抉择呢?任何一位抚养两个孩子的柔弱的母亲,无法冒风险面对其他人的流言蜚语,这种特殊历史和社会背景下的谨慎,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最终被老奶奶抛弃了。老奶奶一直是矛盾和犹豫的,这体现在她学习英语的决心之中。如果说要跟弟弟交流,学习英语自然构成一个理由,但是她私心是否有直接向世人公开自己的秘密和身份,表达自己的诉求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作为一个富有原则性的倔强的人,老奶奶受到内心和道德的双重考验,她骨子里的正直一定会让她做出最正确、最合理的决定,加之朋友病情的恶化,更坚定了她的人生轨迹,看似决定是最后做出的,实际上在最一开始她要学英语的时候,就已然定下了。
而电影中的年轻公务员的故事乃至其他的街坊邻居等,则构成了另一条与老奶奶相关的主线。年轻的公务员原本在国外读书,立志成为一名建筑师,突遭不幸,母亲和父亲相继在一年内离世,只得放弃学业,回国成为一名公务员,照顾尚未成年上中学的弟弟。他不会做饭,弟弟宁愿在外面吃未煮过的方便面,也不想吃他做的粘成一团的“饺子”,而这也是和老年奶奶发生联系的另一个因素,老奶奶可怜这个学生,于是给他煮面吃,而跟踪弟弟的公务员,发现了这个秘密,进而成为老奶奶的英语教师,通过唱歌等各种方法帮助老奶奶尽快接受和学习英语。善良的杂货店的珍珠嫂是少有的和老奶奶维持朋友关系的街坊,得知老奶奶的悲惨经历之后,跟老奶奶相拥,难以抑制地替她心痛,觉得作为一个朋友,本应该帮助老奶奶减轻内心的痛苦。其他街坊邻居也逐渐理解了老奶奶,并且重新看待她的“爱管闲事”的行动,自觉不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
人性是美好的,我们从老奶奶、年轻公务员和街坊邻居等人身上看到了善良、正直、正义、乐观,等等;人性又充满了阴暗面,在特定时期甚至能被放大,但是却取代不了人性的真善美。历史从来都不是轻松的,也充满了变数,如何利用我们已知的信息,让历史发挥它真正的作用,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反思和思考的。通过艺术和夸张的文学化表达,展现沉重的历史话题,实际上是可取的,也是必要的,因为只有打动人心,让人们真的在乎这些濒临扔进历史储物柜的命运的东西,才能真的吸取教训,进而避免重蹈覆辙。我想,这是《我能说》这部电影所传达出的另外一种深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