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艺术馆的你到底看了什么?
天气冷但又想出去浪的小编,总是致力于寻找室内活动。今天就给大家安利一下去逛艺术展这么一项文艺,充实,但却又可能给人带来无限空虚的活动。
清洁工,一个多么传奇,神秘,而且与艺术密切相连的职业。清洁工与艺术品的纠缠在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盛行的当下更是越演越烈。

那么,酿成艺术作品被当成垃圾丢掉这种惨案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一般人对艺术的要求无非就是要好看,符合“美”这么一个单一且又主观的标准,但美并不是唯一的标准。粗略地算,艺术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不同的历史性阶段:

美术到艺术的转变定义了今天的艺术,因为所追求的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美。
如果不是追求美,那艺术家们追求的是什么?
要深究这个复杂的问题之前,还要先搞清楚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大部人在艺术馆里都会不约而同,发自肺腑的终极提问:
“这到底是什么鬼?”

“这又是什么鬼?”

“这个鬼是什么?”
有些时候为了给自己找下台阶,都会接上一句“啊我终究不是学艺术的”或 “啊艺术家的世界我不懂”。
小编在这里想要传递一个的观念:
看不懂不是因为你不懂艺术,而是因为你不了解艺术史。
在如今资源开放的时代,所有史料知识都随手可得,都是些翻翻书,上网搜搜就能吸收并让妳秒get名作的好东西,所以别让这些成为看不懂的借口。当然不排除有些艺术作品真的是纯粹瞎扯淡,有些艺术家真的是靠牛逼吹出名的。这里不把那些列入讨论。
艺术虽然看上去很陌生很遥远,但却深深融入人们的生活,平时稍稍留意就会发现艺术无处不在。既然这样何不给自己一个机会去了解这些每天都接触到的事物? 下次看展的时候不妨先找出几件让自己感兴趣的作品,试着了解作者的由来,经历,和创作的动机,了解这些以后就能从更高的维度去欣赏一件作品。“看懂”和“喜欢”是相辅相成,越懂的人越喜欢,越喜欢的人越懂。这是跨领域的真理,艺术也不例外。
依小编这位艺术盲的拙见,可以提供一种特別庸俗但易懂的方法让普通人更快捷容易地浏览艺术展。如是者先姑且分成四大类:
1)画

这算是艺术其中一个最原始的形式了吧,从石壁到纸/帆布,这种对艺术平面的展现也是大家对艺术最先联想到的媒体。
2)雕塑

雕塑的类型分很多种,从古罗马的人像到现在的四不像(咳咳),从材料,形状,到表现的形态都大有不同。早期大多是对神话,宗教,领袖的纯崇拜型雕塑(当然现在也还是有某个国家存在持续建造巨型伟人像的倾向),现在可能更多是看到用于抨击社会和意识形态等等。
3)装置艺术

这个范围就很广了,也是文章开头被清洁工误认为垃圾次数最频繁的一种艺术媒体(你去搜一下杜尚就知道了)。从装置艺术在70年代兴起以来,这也变成了最容易走出艺术馆的一种艺术媒体,街头的装置艺术很多时候都变成了旅游拍照热点。
4)新媒体艺术(可以与前三者结合)

这个更广,因为新媒体囊括了所有通过数码形式来展现的艺术作品(没错包括摄影,影像, 和电脑动画等等)。跟装置艺术一样,新媒体也大量地走出艺术馆。
注意这里讲的非常广的艺术媒体,如果再细分小编也没有那么渊博的知识可以继续吹牛逼。以一个普通人的见解,绝大部份的艺术品都可以囊括在这四大类。了解自己比较喜欢哪一类,以后就可以更有方向地逛艺术馆。
芝加哥不论大小还是有很多看展的地方,但这里就讲一下最具代表性的Art Institute。

以下是近三年Art Institute在冬天的展:
2015/16: Van Gogh's Bedroom
2016/17: Japanese Wood Block
2017/18: Rodin: Sculptor and Storyteller (11月18号已经开展,只到1月7哦)

如果对比同年中其他的展你就会发现: 最大的展都在冬天!!Art Institute多贴心啊!!特地把大展都设在大家没法去外面浪的冬天。让大家可以在温暖的艺术馆里安静地,写意地拥抱艺术。然而我在2016年情人节《梵高的房间》开展的当天在寒风中等了两个小时才进得了门......排队进去个展又是一个小时(给我“为你我受冷风吹”的BGM)。
温馨提示1:绝不要开展的第一天去,光是走近看都得挤半天。
当然Art Institute绝对不是贴心,他们是经过很多市调,确定知道芝加哥的童鞋冬天没地方去,故意选在这个时间点来吸引人潮。
过去的展不复返,但Rodin展还在那里等着你。即使你压根对雕塑没兴趣,去的价值还是相当大。因为作为Rodin的挚友,Monet的作品也一并展出了!去Rodin展的路上就会穿过放着许多Monet名作的展厅,全是Monet晚年画的Water Lilies,Haystacks, Waterloo Bridge sunset,那个展厅的作品身价加起来就好几亿了......




即使你没听过Rodin,你也肯定听过 “The Thinker”(没错就是那个著名的“蹲在马桶上的沉思者”)。

或许可以看看他如何从贫困中刻苦自学,看看他如何开始领悟对艺术的追求并不是单纯的美丑后创造的 “Man with the Broken Nose”,再看看他最后如何成为跨足古典与现代主义双领域的第一人。



Rodin和Monet作为挚友,一生交换了许多信件以及自己的作品,想象着当年两位年轻的艺术家为了自己坚信的艺术努力着,互相鼓励扶持。这次展出还包括了他们互赠的自己的作品,真是激情四射啊!

温馨提示2:“Man with the Broken Nose”不在这个展。不要为了它而去,你会失望。
温馨提示3:每个星期四下午5点到晚上8点,ArtInstitute对所有伊利诺州居民免入场费哦,Rodin不是个展不需要另外付钱。
来到了最后,小编想针对“艺术家们追求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提出心中的想法。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不由得想起了围棋漫画《棋魂》里的一句经典对白,当主角进藤光被韩国棋手高永夏击败后说了以下的话:
"为什么开始下棋?......我是为了将遥远的过去......与遥远的未来连接在一起!"
高永夏回了一句:"这一点,我们大家都一样吧?" 便扬长而去。当时少不更事,不懂这句话的含金量,就单纯觉得挺中二的。长大之后开始回想,这的确是各行各业所有人的终极目标。我们所做的一切,不正正是在帮忙搬砖一起建这一条大家都在走的康庄大道?
但要说这是答案吗?小编也不知道,或许艺术家本人也不知道。

小编的臆想是,如果艺术家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他们估计就不会继续创作了。或许他们追求的就是知道自己到底想要追求什么。
以梵高为例,当初混不下去靠着弟弟一边助养一边为了钱画画(最后也没卖钱),也在不知道自己有何追求的情况下用生命作为代价抬高了这些绝笔作品的价格,便宜了那些画商。

小编这样的艺术盲愿同各位一起探究这个终极命题。
文章首发在本人的微信订阅号《浪榴莲》转载于豆瓣,住在美国的伙伴你们请多多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