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宗下宙上师于2012年宗大师圣诞日的开示
在宗喀巴大师圣诞这一天,大家会作很多的供灯、念诵,以及作各种各样的供养承事。为了纪念我们的祖师宗大师,我们要做的事情,作为我个人来讲,是赞叹像佛一样的这位大德的功德;对大家来讲,主要是通过耳朵听了以后,心里能够产生一些了解,使我们产生对宗大师的信心和念恩的心,这样就等于用“意”来礼赞宗大师。作为我这个讲说的人而言主要是有“意”也有“语”来礼赞。
大家都知道,如果自己以前做了很多恶业,比如语业,说了很多不好的话,将来要感很重的苦果。那我们就要通过修一些善的语业来对治,比如赞叹如来、菩萨的功德,是非常殊胜的,可以对治以前恶的语业。以前我们的心想了很多不该想的事情,比如贪、瞋、痴,很多的非理作意,这样以后就会得到一个恶的结果。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情,就会得到一个不想要的苦果。那我们要反过来,如果不想得到苦果,那就要做一些对治恶业的业,修一些善业。这又要通过我们的心里生起一些如理的思惟,破除那些不如理的思惟。如果听到了宗大师的功德,这是很有力量的一个对治的方法,所以希望我们要这样发愿,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可能我们会通过这一个小时,积累很大很大的善业。第一点,就是要专心地倾听。下面我们开始讲一下宗喀巴大师的功德和恩德。
我们可以先看一下殿上供的主尊,这尊就是宗大师的像。宗喀巴大师,宗喀是青海的一个地名。我们也有很多这样的,比如禅宗的大德,在什么地方出了位大德,为了尊称,不称他的名字,直接就称那个地名——某地的一位大德。那么这位大德就是在宗喀这个地方出生的,就叫作宗喀巴大师。大师也是尊称,其实他的本名是洛桑札巴,就是贤慧名称。当我们听到宗大师的名字,会有各种各样的一些想法。即使仅仅听到一个名字,对我们来说也非常有好处。比如我们一些在家居士,各行各业的,有各种各样的经历和习性,比如爱看武侠小说的或者爱练武术的,你要是听到有一个人的名字叫作“天下第一高手”、“武功第一”、“天下第一剑”的时候,心里就会产生一种反应。爱练武术的,如果你的武术也很高的话,你可能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我要见见这个人,他的武术有没有我的高。就会生起这样的一种向往。如果你的武术也是从来没有遇到过敌手,那么你就想:我要跟他较量一番。如果你是一个想学武术但还没有入门的人,你会对这个高手充满了向往:我应该跟他学一学。一个名字,对于各种各样的人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力。一般而言,听到这样的名字,容易产生和瞋相应的一些心。而有些人,他听到“天下第一美女”之类的名字,就会生起一种和贪比较相应的心,比如要去见一见,这也是由这个名字而产生的力量。如果是同性的,她可能自己也长得很漂亮,她会想去跟她比较一下到底谁漂亮,就容易生起嫉妒的心。同样,我们在听到某一位大德、某一位佛的名号的时候,我们就觉得好像比较麻木,原因是什么?有可能是我们跟他的缘分不够深。这样的话,看到经里说听到这个名号有什么样、什么样的功德,就觉得难以相信,因为你心里没感觉。既然是缘分不够深厚,那我们就要努力地积累。现在去积累了,以后你一听到名字就会很有感触。比如密勒日巴传记里说密勒日巴一听到他的上师的名字,身上就感觉汗毛都竖起来了,非常的感动。这就是缘分的问题,也是自己信心串习的力量的问题。我们在开始讲宗大师,首先对他的名字有这样的了解。
我们知道,宗大师首先是一个出家人,然后是一个有伟大成就的出家人。他在释迦牟尼佛的教下出家、修行,然后成就,并且做出了很深很广的事业,被后代的人们誉为第二法王。他做的这些事业犹如佛陀所做的。我们对于“事业”,也是有各种各样的理解。一般的居士也好,出家众也好,我们最关心的,举个例子,比如自己的身体健康问题、家庭财产问题,这些是比较容易困扰我们的。这个时候一般人如果知道某个人有这样的能力,能够帮他解决这些困扰的话,那他就会很高兴地去求,比如请这个人回向、加持、念经等等。如果你知道这位大德有这个能力,而且他也给你做了,那你就会对他生起很大的信心,觉得他真厉害,给我解决了这样那样的困难。如果你有这样的经历,你就回忆一下,确实如此。那我们在听的时候,有些人可能会关心:今天你讲了宗大师这么厉害,那我听了以后赞叹他、礼拜他,他到底能不能让我明天就发财,或者让我的家庭就一切都吉祥平安?比如我的身体不好,马上就能好;或者我眼睛不好,马上就能好;耳朵不好,马上就能好。如果我听完了,明天、后天或者明年都没有好的话,就觉得好像听了也没什么意思,就是他再厉害好像也帮不了我。甚至会想:他其实不厉害,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如果这样看的话,当然我们就会失去一个积累善根和福报的机缘。
我们应该知道,我经常这样介绍,听闻一位大德的功德,或者思考一位大德的功德,当然要从我们想得到的地方开始看。比如他有这样那样的能力,能解决我们这一分那一分的困扰,如身体方面、财产方面的,但是对于出家众,还有在座已经学了多年佛法的人来讲,在今天宗大师圣诞日,我们最主要的、应该更加关注的是:我们的修行有没有进步,我们的下一辈子是不是更有把握生到善趣。如果你关心这个,就会知道听宗大师的传记对我们是很有好处的。所以今天不会介绍宗大师如何把别人的病治好的这些例子,主要介绍的是他对总体的佛教的贡献,以及对我们后代这些想学佛法的人的恩德。
宗大师的闻思功德
下面是“闻思功德”。宗大师是一致公认由文殊菩萨化现的,他的出生本身就是一个示现,与我们凡夫俗子的出生是不一样的。凡夫俗子是由业和惑控制而出生的,我们回忆一下好了——当然在座的可能也有很多圣者菩萨,这我不清楚,但是像我这样的人,回忆自己出生的时候,是莫名其妙地就出生了,我根本不知道我的前辈子是干什么的,然后就投胎,被迫地投生到什么地方、做什么人,自己完全是不能控制的,而是被自己的业力所控制。大部分的凡夫俗子都是这样的,莫名其妙就生出来了,然后受了很多痛苦,可是又忘记了我们是由“生”而带来了许许多多的痛苦。宗大师就不一样,在他的这些有大成就的弟子笔下有很多记载:他是由文殊菩萨化现而投生,不是由烦恼和业所自在,不是轮回中的一个被控制者。他的投生,以及他这一生的显现,是为了来做利益众生、度化众生的事情。
我们塑的这尊像是宗大师童年时候的像,跟一般图片上见到的比较,显得年轻,这是童真的相。有些地方现的是老的相,有的因为画工不好,画成一个很老的、不是很庄严的样子。其实据传记里记载,宗大师具有很多相好,比如天庭饱满、耳朵长等等,但不是三十二相。如果是三十二相的话,那又不一样。宗大师有这样的相貌,表示他具有圆满的福德。
他在三岁的时候,就有大德来找他,给他授皈依、授戒。他在年幼的时候就进行大量的记诵、念咒,显出了非凡的智慧。在闻思、学习的时候,他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为什么要学习,他说:如果不学习就不知道怎样修行,学习就是学修行的方法。所有热爱修行的人,都应该先了解修行的方法;要了解修行的方法,就要靠听闻、靠学习。学习不是仅仅是了解了就满足了,了解了以后要学以致用,把它用于修行。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解脱苦,为了解脱其他众生的苦,然后得到解脱或者佛位。为了追求这个果位,你就要修行;你要修行的话,你要先学习;要学习的话,你要先找一个善知识,去听闻正法。
这些宗大师做得非常好,传记里讲他非常用功地学习。文殊菩萨的智慧是圆满的,“无垢大智涌泉妙吉祥”,但是他示现为凡夫相的时候,他的勤奋也是非常令人惊讶的,他并不因为聪明就很懒惰、很放逸。像现在很多聪明的孩子,如果他在学校里读书不怎么用功也可以学习很好的时候,他也就不怎么用功了,整天玩,要考试了才去考试。宗大师是非常有智慧,但是又非常精进和用功。比如在某一段时间,他每天要不断地阅读很长很长的经典,然后把它背下来,经常复习,还要参考很多很多的参考书。学习的时候,他不是仅仅听到一个声音就满足了,还要了解它的内涵,将它与其它经论进行比较,了解它们之间很微细的区别。由于他本身有这样的善根,再加上精勤用功,他就达到了究竟。
宗大师自称是多闻比丘,“多闻”的意思就是说,光是听过的经,都是非常非常多的。比如所有的大藏经,还有这些论,他都是亲耳去听的。我们现在听经很简单,听个磁带、光碟,电脑上一打开就有了。但是那个时候没有这些东西,如果你在一个没有这个法的传承的地方,想求到这个法,那你必须走路或者骑马到几千里外去求这个法,让这个法在你耳朵里种下种子,这叫听闻。多闻,首先要闻,并不是我们找到一本书看了就可以了。在宗大师那个时代,因为很多法即将面临失传。失传有讲解意思的失传,也有光是念一念的失传。有些非常稀有的经论,连这样一代一代的“念了、听到”都已经失传了。对这些经论宗大师都经过刻苦的搜寻,到很远的地方去,可能就是为了听一部念诵,念一念,耳朵里过一下,花了很多很多的精力。再有一些是讲解的失传,很多经论,因为越是到末法时代,有智慧者越来越少,很多都圆寂了,比如一位非常有智慧的大德,他心里储存着许许多多的智慧,听闻过很多很多的经论,但是一旦他圆寂,这些就随他而去了。可能在某个时代,某一种经论只有某一个人会的时候,而这个人一圆寂,这种经论往下传的机会就消失了。所以当时宗大师在这样的情况下,把很多的法都听到了。光听到的话,很多人对于它的内涵、内义是不了解的,这就要靠好老师来讲解,宗大师当时找到了许多非常有智慧的上师,跟他们听闻、学习。
但是最深奥的中观见,他向他的本尊文殊菩萨启白:现在全世界哪里能找到真正不颠倒的、一点错误都没有地解释佛陀究竟密意的应成派中观见的人?文殊菩萨告诉他:目前还没有,在南瞻部洲找不到这样的。当时众生的因缘如此,大家都看不到能够正确地宣讲这样的正法的大德,表示当时这个法是非常衰弱。文殊菩萨就鼓励他:你要靠你自己的智慧,再求文殊菩萨加持,才能够彻底地通达。这样有些人会有疑问了:文殊菩萨化现一个文殊菩萨,这个化现的文殊菩萨又去问文殊菩萨,这是什么意思?文殊菩萨怎么会不通达中观正见呢?这是因为他在示现,表示这个中观极难通达。有的人学了一些这方面的内容,因为没有真正了解,他有增上慢,没有证得,以为证得了,然后他就认为很容易证得。就像我们有时候看到一些很神奇的讲法,好像很高深,好像一下就开悟了,跟佛一样了。这样的人现在是越来越多了。所以对于末法时代的众生,宗大师示现,通过非常用功的听闻、思考,还要非常努力地集积资粮、忏悔业障,才通达了中观见,而他本身又有这样高的智慧。那样末法众生就会避免这种错误看法:“哦,很容易就知道,我已经快成佛了吧!”不是这样容易的。所以宗大师就示现了这种通达的困难,要经过这样精勤的闻思、学习。
宗大师的勤修功德
前面是讲“闻思功德”,下面讲“勤修功德”。刚才说了,闻思是为了修行的,怎么修呢?勤修戒定慧。以戒律为根本,宗大师做得非常圆满,大小等持,很多微细戒都能够护持。不但自己做,而且对他的徒众也是这样要求的,建立了非常如法的持戒僧团,守护自己的戒律像守护眼睛一样。下面有一段说宗大师一天是怎样修行的:以持戒为根本,然后修瑜伽,修定,还要修这些本尊法,念密集广法、修五次第。从天亮到太阳出来的时候,修大威德二次第;从太阳出来后到上午吃饭的时候,念诵显密经典约三十页。然后以五部咒为首供事部、行部的垛玛,再观想饮食瑜伽来用餐。吃饭以后,又为这些很有学问的法师们解决疑问,然后回向。还要造小泥塔十座,长寿佛、药师佛、文殊菩萨、度母像各七尊。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念大藏经里的任何一种经典。从太阳偏西时到黄昏之间,又要修大威德、玛哈嘎拉等等,还要修护摩,修大轮金刚等的本尊法,供养垛玛,回向。在一天当中,除了刚才说的这些定课,还要念诵本尊事业咒一万遍,胜乐金刚七字咒三千遍,“嗡阿ra巴杂那的”七千遍,还要给大家讲课。这也是同样的道理:宗大师这么大的成就、这么深的善根,他示现的还是非常精进用功地修行,一天要做那么多的事情。不像我们得少为足,修了一点点法,或者学了一点点、思考了一点点,稍微内心有一点提升,就觉得好像我已经非常圆满地利用了暇满人身了,好像我的一天已经做了如虚空般大的事业一样,好像我所作已办。不信佛的那就更不用说了,一辈子用几十年做了一个大生意,当了一个大老板,赚了一个几亿元的资本,觉得一切都所作已办了,好像这一辈子过得非常圆满、很厉害。我们看的东西很小,看的目标也不是很广阔,所以对我们一天这样过去,也很容易就满足了,不认为自己的这一天应该做多么大的事情才值得。
经过这样闻思修的功德,当然他的结果是大成就。宗大师在五十多岁那一年,真正地通达了中观,这是文殊菩萨授记的。在这之前,他还做了很多的集资净障。他修“四加行”,曼茶修了一百万。他修曼茶的时候,曼茶盘是石头做的,他不断地用手去磨,皮磨破了以后,血流出来了,骨头也露出来了,但是他还在磨。他磕大头磕了三百五十万个,也是在石头上磕的,那个石头现在都还在,因为手不断地撑出去,石头上面撑出了两个槽子,可见宗大师修行的精勤。而且他的目的非常清净——为了利益众生而这样勤修,并不是为了去赚几百万而拼命地去修曼茶,发心也完全不一样。后来很多人赞叹宗大师的事业非常广大,徒众能够源远流长,这和他这样用功修曼茶是非常有关系的。
在勤修这一块,他获得了很多本尊现身加持,像释迦佛、阿底峡尊者,还有他的那些传承上师都现身加持。他每次开光的时候,很多人都亲眼看到佛菩萨真的到圣像里安住了,这是真正的开光。这些都是通过前面的勤修而得到的。
他做了什么弘扬圣教的功德呢?宗大师主要的事业功德就是讲经,转法轮。他说的这些教法正确地、无倒地解释了佛陀的密意,而且,因为他的智慧非常深广,他真正了解以后,很难的问题都可以用很浅显的道理讲出来,令人听了以后非常欢喜,不管智慧高低,都能够懂。他引导的次第非常殊胜,比如著的《广论》,那是为利益我们末法众生留下的一个最宝贵的法宝,它主要是次第非常圆满。对于后面的人,在根器越来越差的时候,如果没有次第,前面生不起来的话,后面也生不起来。我们在修道的时候就知道,后面的道是靠前面的道作为因才能生起来。宗大师的善巧,就在于把一个没有入道的凡夫到成佛的无学道的次第都已经安排好。这样的话,你不管在哪个位次,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下手处,都可以前进,这是非常殊胜的。他把整个佛陀的教法用高度凝炼的一种方式总结出来,不管什么人都能够往上走。这就是宗大师对我们所作的事业。圣教能否久住的根本在于戒律,对比丘戒的一些很细的做法,宗大师也把它恢复了。他问本尊文殊菩萨:末法时代如何能够让正法久住?文殊菩萨就说:一定要做好微细的戒律。宗大师不但自己做,而且要求所有的僧团都要按照这个去做。所以对于末法时代修行的人来讲,这是非常非常有恩德的。
宗大师的事业功德
前面讲的主要是智慧方面的功德,宗大师对众生的福报增长方面,也做了一些大家都很赞叹的、非常著名的事业:
宗大师在三十六岁的时候,看到精奇寺的弥勒菩萨像破损,年久失修,就把弥勒菩萨像修好,使诸像和佛殿重新恢复庄严,并进行开光。开光的时候,佛亲自降临,进入画像;点燃的油灯很久都不熄灭,有这样的稀有瑞相。
宗大师在五十三岁的时候,在最有名的佛陀的两尊等身像面前,献上佛冠,使本来是化身相的,显出了报身相。这主要是为了能够增长众生的福报,因为能看到报身,比能看到化身的福德善根要大很多。所以宗大师以此作为一种缘起,做了供佛冠。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宗大师为什么要供佛冠,有的人还诽谤道:“他在佛头上打钉子,不得了,出佛身血啊!”这些人不了解的是:当时宗大师在做佛冠时,并没有去量佛像的头的尺寸有多大,就让工人打造了一个佛冠直接戴上去,尺寸一点也不大、一点也不小,非常合适。这让所有人都很惊奇,所以有人就想:这肯定是在上面钉钉子了,否则怎么能安得上去呢?这其实是宗大师的功德。
然后他启建了著名的神变大法会,从正月初一到十五对诸佛作广大的供养、承事,在做神变大法会的时候,宗大师在入定中,看见很多人生到天上去了,问他们怎么会生天,他们说因为参加了宗大师办的大愿法会,由于供佛的善根,就生到天上去了。这就是宗大师所做的事业功德。
宗大师所做的这些事业,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就是我们现在能够听到这些流传下来的佛法。所有从我们师长这里讲的法都是从宗大师那里流传下来的。有句话叫作饮水思源,这源头就在宗大师那里,他把这些法重新整理后再传下来。所以他对我们来讲,也是非常有恩德的。有些人说:“本来佛法是从佛那里传下来的,这中间经过的人有什么特别的恩德呢?”因为本来佛教是很兴盛的,教法也是像金子一样,但是由于我们的障碍,就好像在金子上抹上了很黑的脏东西。由于宗大师智慧的功德和慈悲的功德,把这些脏的东西擦掉了、擦干净了,这样我们又可以看到纯金一样的本色,这就是他的殊胜和不共的功德。
实际上,宗大师的一生对于每个修道次第的人来讲,都是一种实修者的示现。我们去修道次第的时候,比如说一开始修“依师”,你可以这样想:在宗大师传记里面,他“依师”做到了吗?在传记里就很明显地说,宗大师有一位很重要的密法上师,当时是布顿大师的一位侍者,他得到本尊的授记,要给宗大师传一个很殊胜的密法。那位上师就对宗大师说,这个法是他的上师在非常欢喜的状态下传给他的,他也很欢喜地传给宗大师。宗大师说,他从所有的师长那里接到的法,都是他们很欢喜地传给他的。这个“很欢喜”很重要,如果是很气愤、很苦恼地传给他,那是没有加持力的。他真正做到了依师法的根本——一切根本就是令师喜,他抓到了依师法的扼要。
宗大师自己是这样,教育弟子的,他也做到了。还有其他的,像道次第的各个科目里面最主要的,比如三主要道,宗大师也是全部都做到了。在宗大师的传记里面说,他在一出生的时候,就有俱生带来的这些智慧(俱生慧),已经具有任运的出离心、菩提心。在道次第里面说到,这是属于很坚稳的菩提心。他幼年的时候就不像一般的孩子一样只知道玩耍,他已经知道生死轮回的痛苦等,他坐在法座上的时候也不会认为自己很伟大,坐在法座上他都是观到如幻的、无常的一些东西,有非常强烈的厌离心。就凭这种俱生的强烈的出离心,也是令很多大成就者都比不上的。对于一个修道次第的人来讲,能够生起真正的出离心,是非常非常难的,也是非常殊胜的。对我们来讲,也是天天在发愿、求加持,要生起真正的出离心来。真实的出离心生起来了,那就入道了,要么入小乘道,要么入大乘道,这是很高、很伟大的一种人士。而对于菩提心,对一切的有情都有这样的心——大悲心,宗大师也并不是这一生努力修了才出来,他是本来俱有的。
他这一生显现的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令正法久住,要让佛教长久住世。在经典里面记载,所有十方一切诸佛菩萨总的大愿都是一样的,尽管别别的愿有很多、各不一样,但总的一个大愿都是令正法久住。宗大师也一样,也是为了让正法久住。
宗大师殊胜的证德
在宗大师学《华严经》的时候,他讲了自己对于菩萨行的一种证量,大家知道,《华严经》里善财童子修菩萨行五十三参是很有名的,像我们一般人看了以后,可能觉得这是大菩萨做的事情,我们只能想一想、赞叹一下而已。但宗大师说:我对于《华严经》里的这些菩萨行,非常有欢喜心,非常愿意去做,而且觉得不难做到。这就表示宗大师的这种证量非常非常高。这种菩萨行,对不了解的人来说,觉得没什么难的,可能我们想,假如我们有钱的时候,去捐个十万、一百万,救一点灾,我们就也是个大菩萨了,别人都会称我们:“你真是个大菩萨!”或者我们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给父母去做一些本来应该做的身口的承事,他们病了,我们去照顾他们,这个时候你会听到人家说:“你真是个大孝子!”真正的菩萨道,不是像我们理解的那么简单,我们不太清楚它和一般的慈善事业有什么区别,总觉得这很容易,其实是很难很难。我们在不了解的时候觉得很容易,当真正了解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到害怕。
以前有一个很有名的菩萨,他在看佛陀舍身饲虎的传记故事时,心里就想:佛陀是很伟大,遇到老虎能够这样舍身;如果是我遇到的话,我也不会比他差。没过多久,他真的遇到这样一个境界——一只老虎出来了。那个时候他生起了犹豫:我的生命还是很宝贵的,我还是不愿意。经历过这件事以后,他对释迦佛往昔舍身饲虎的事迹,生起了极大的信心,眼泪就流下来了,说:“原来他是具有这样殊胜的一种证德。”这就是说我们没有经历过、觉得好像很简单的事情,在了解之后才会知道,原来这个事情是那么的难。而你发现这么难的事情,宗大师居然能做到,而且很欢喜地做到,你就知道宗大师是多么的伟大!
这是出离心、菩提心,还有菩萨行。在中观见上,刚才已经讲过,宗大师通过勤奋的闻思、修习,还有集资净障、求本尊的加持,现证了中观正见。这就表示宗大师对我们所说的这些道理、教法,都是他自己通过努力实修而得到的,然后再跟我们讲,希望我们也得到,他并不是说了一个他自己做不到的东西。我们应该生起这样的想法:这样圆满的功德,宗大师是怎么得到的?要去思考。他是通过精勤的闻思修,勤修戒定慧而得到的,那就表示这是能得到的,因为他已经得到了,有得到的方法。这个方法他也给后世的弟子们讲了,我们也能听到。这样我们就会想:我们也是可以得到的。当我们越是想宗大师多么伟大的时候,我们应该接着想他在这之前的努力,“我要是努力从因上去做,也是可以得到这样的功德的。”对我们想修道次第的人来讲,就能够生起这种勇气。这是实修宗大师讲授的道次第,我们学道次第的人,通过了解道次第的果,要去思惟:这个果是从哪里生出来的?是从前面的因。我们如果把前面的因具备了,那后面的果就能生出来。所以我们对于每个因都要去了解。
对整个道次第,宗大师说过:在他圆寂以后,想见他的话,看到道次第、听到道次第,就等于在他面前一样。为什么一样呢?因为他即使亲自现身、我们见到他,他还是给我们讲授道次第,所以是一样的。亲近善知识的目的是什么?听闻正法。听闻之后干什么?如理思惟。思惟之后,依教修行。修行之后,能够得到这个结果。这就是宗大师示现的对我们的一种身教:他一开始是如何依师,然后修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通过这样一点一点实修,而得到究竟的结果。
怎么知道他得到究竟的结果呢?在传记里有这样的介绍:他在圆寂之前,去了很多地方,都说这一次是他最后一次来了,这表示他早已经准备好要圆寂了。还有,他以前讲经都是从头讲到尾要讲圆满的,但是在临圆寂前一次,他讲到一个地方就停下来不讲了,这是表示以后还会继续讲的一种缘起,又把帽子等物赐给了贾曹杰尊者,在临圆寂前,表示都已经安排好。在二十五的那个日子,他就入定,弟子们都看到他的面容改变了,因为他在临圆寂前示现一些疾病,显得比较消瘦,当他入定的时候,慢慢地脸就变得像满月一样,脸上本来有皱纹的,也完全消失了,最后就像十六岁的童子相一样,身体充满了光明。圆寂后肉体一点也没腐烂,后来被装到塔里去。他的这些有大成就的弟子都说,他是现证了光明的法身和色身。这是非常高的证量,通过他的大弟子如贾曹杰尊者、克主杰尊者这样跟后世的人说的。我们凡夫当然不知道到底他的证量怎么样,但是通过他的大弟子这样说,我们了解,原来宗大师的证德已经达到究竟圆满。
听闻功德和恩德的好处
就像刚才说的,由于看到这个果,我们要了解它的因是从哪里产生的?是通过他的道——智慧道和方便道。慈悲、菩提心是方便,智慧就是智的这一分。然后通过观择世俗谛、胜义谛,勤加修行,就得到了修行的结果。如果我们要得到修行的结果,那就要像宗大师一样好好地去学习、去修行。现在,像我们这样的人,智慧羸劣、罪业深重、烦恼很重,听了这样的大德传记,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虽然我们这辈子可能做不到,但是可以使我们产生一种愿望:希望将来有一天,我可以得到这样的成就。比如有人希望往生极乐世界,但是往生极乐世界只是一个暂时的目标,并不是究竟的目标,我们往生极乐世界要去干什么?要去见阿弥陀佛。见了阿弥陀佛干什么?要听法。你如果见了阿弥陀佛不听法,那还去干什么呢?去那里是坐着享受吗?不是的。就是因为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由于说法的缘故,我们能够听闻正法,听闻正法之后,能够如理思惟,能够修行。那么对于我们来讲,发愿是最关键的。比如你现在也没有在极乐世界,但是通过发愿,这成为你将来生极乐世界的一个因,那就很好。我们现在虽然不能有像宗大师那样高的证量,但是我们可以发愿。我们需要学习,需要去仰慕。了解了功德,就会产生信心,产生信心之后,能够对这个果产生一种希望。由于有了这种希望,你心里会很高兴,很想要,这就发动了精进,能够慢慢地得到高深的证德。
所以说我们今天听宗大师的功德以及对我们的恩德,主要就是要产生一种信心。对宗大师的一种信心产生了,那就有很大很大的利益,因为他做的事业非常广大,我们随喜这其中一分,超过了我们很长很长时间所做的属于自己的很多事情,这是非常值得去思考的。所以在今天宗大师圣诞,我们能够了解一下宗大师的这些功德,是很殊胜的。对于我们自己来讲,别人如果问:“你们的祖师爷有什么厉害的呀?你们是什么宗派呀?”——是文殊菩萨的宗派,就是般若的宗派。般若就是成佛,是大明咒,是大神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这就是修行的根本,诸佛都是靠这个成佛的。所以就要知道宗大师和文殊菩萨是同一体性,就是文殊菩萨的化现。如果别人不了解,这也没什么奇怪的。观音菩萨三十二相,三十二种化身,显现不同,应以何身而得度就现何身。像我们这些宗大师的弟子,还算是有一点福报,我们应以比丘身而得度,宗大师现比丘身而度化之,表示我们还算是有一点善根的。我们还是应该高兴,宗大师没有现那些畜生一样的身形来度化我们,表示我们不是像畜生一样的。能够见到、听到、想到宗大师,这就是我们和他的缘分,这也就代表和释迦佛的这种缘分,因为宗大师讲的这些,全都是从释迦佛那里等流下来的,只不过经过他的智慧的抉择,给我们用一种最容易懂的方式讲解出来。因为在佛世的时候,大家智慧都很深广,直接可以了解佛的密意,再后来就不能了解了,宗大师就应缘而生,来帮助我们。
以如教修行来报恩
这样我们就要感恩,要感恩,就要报恩。怎么报?就像一个病人要去报医生的恩,怎么报?不要想着给他塞一个红包就叫作报恩了,你去医院看病,医生给你诊断、开药方,然后你该做的是什么?就是依教奉行去吃药。吃了药以后,医生就高兴了,因为你的病将要治好了,不会死了。你去修行,就好像你去吃药,你不能说“我吃药是对得起医生,是给他点面子”,不是这个意思。对于医生来说,你不听他的话,不去吃他的药,这也没什么关系。但是,对一个有悲心的医生来讲,你好好去吃药了,或者你听医生说要早点睡觉,再不睡觉你的病就恶化了,那你好好去睡觉了,他就高兴了,因为你的病不会恶化,慢慢会好了。这就是说我们要去如教修行。
如教修行有很多种,总的来说就是所有该你做的都要做。比如你皈依过了,那皈依学处要做;如果你受了五戒,那五戒的学处要做;受了八戒,那八戒的学处要做;受了菩萨戒,那菩萨戒的学处要做,不能犯戒。如果是出家人,还有沙弥戒、比丘戒,这些都是要做的。不做就是没有依教奉行,那就会给自己带来痛苦的后果。所以说我们如果知道了宗大师的恩德,要报恩的话,方式就是如教修行供养,这是最好的报恩。宗大师如何去做,我们也要好好像他那样去做。
尤其在每天的求加持当中,我们真正的内心和念的这些文,应该配合起来,不能只有在真正碰到一些现在看得到的困难的时候,才着急起来。比如突然我们的工作出现问题了,马上要失业了,或者突然医生对你说你的健康出问题,你马上要残废了什么的,在这个时候我们才着急,才拼命求,那就不行。我们要在每天的修法当中强烈地求,就像我们每天念的很多加持颂,求加持生起如理的依师,求加持生起对暇满的认知,求加持生起对无常的认知,求加持生起对恶趣苦的认知,对皈依业果的认知、对轮回苦的认知、对清净的三学的认知,还有对菩提心、菩萨行的认知。这些认知都要生起来,凡是颠倒的、错误的认知都要排除、破掉,这就要猛力去求。你好好地求、求、求,慢慢地这个结果就会出来。就像宗大师那样发愿转末法为正法五百年,我们的一位祖师——海公上师,在他那个时代,转末法为正法的五百年已经过去了,海公上师又发愿:再转末法为正法五百年。现在大家也都知道,大宝恩师也经常提要令正法久住,那就是续佛慧命、绍隆佛种。正法久住,大家就能不断地得到利益、得到安乐,不断地增上,能够得到最后的解脱、成佛。这样就很好。
我们今天就好好地随着宗大师、传承祖师这样去发愿,希望令正法久住。这并不只是那些出家人、法师才要做的,正法久住对于每一位居士,比如今天有很多皈依的居士,先要把正法久住在我们的心里面。要久住,得先住持下来,比如你们皈依以后,每天要念六遍皈依: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这六遍你念了,就住持了一个最低限度:你皈依已经念了,住持了。你不要忘记。然后皈依学处你去做了,那也住持了一分;五戒、八戒你做了一点,也是住持了一分。还有比如你听到《广论》或者其他什么经,你把它记一记,也是住持了一分;你再深入理解一下,又住持了一分,这些都可以住持。住持有什么好处呢?能够弘扬佛法。你住持之后,比如你碰到一个不信佛的人在诽谤三宝,你以帮助他的心态去劝他一下、讲一讲,他如果了解了,就得到帮助了,这就是弘扬正法。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做了能够增长我们的智慧和福报,我们下辈子更容易有这个法缘,更容易碰上佛陀的教法。就好像这辈子我们会碰到很多佛友、朋友,他们带着我们去某个寺院、见某位大德,这就是往昔的善缘的一种结果。
尤其在今天,以前得过宗大师灌顶的,也就是三怙主灌顶,里面有一个承许:灌顶之后,每天密遮玛要念一百零八遍。今天是宗大师圣诞,大家一定要念一百零八遍密遮玛。我想大家也不用举手了,反正每次举手都有很多人没做。如果能发愿的,你赶快想一想:原来当时我灌顶的时候,上师这么说过——一百零八遍每天要念一次,不要断了。还要好好地发心,念了是对你有好处,就像吃药,你老不吃,这个病就不容易好。自己去发发愿:今天一定念一百零八遍。一者是对宗大师的语承事——赞叹,再者能够得到宗大师的加持,能够消除障碍、开启智慧、增加福报。至少以后我们要把它念起来。对于上师的事业,因为宗大师这个密遮玛能够去除魔障,是很殊胜的一个法,既可以去除自己身心内外各种修法顺缘的不具足,排除违缘,还能够回向上师的事业增长广大。所以,如果你自己有这样的发心,一是自己能够得到加持,再者也是对上师的一种承事,这是很殊胜的。希望你们能够去做起来。
今天,我对于赞叹菩萨的、宗大师的功德就作到这里,大家也听到这里,如果大家想到了宗大师的一些功德,有些感触、有信心,那就很好。那我们在下面的时间,比如荟供的时候,就好好地缘念,好好地作身口意的观想,要带着很殊胜的心,不要打瞌睡。我看见某些人示现出一种疲倦的样子——打瞌睡,那么待会荟供的时候,好好地提起精神来,你就想:今天我就是来赚钱的——赚法财,今天一本万利,我好好地把眼皮子撑开了,从上面看,有宗大师像,见一面都能免除堕恶趣,能够种下一个善趣因;再往下看一看,有这些花、灯,还有很多的供品,观想这些像天上的云一样,飘满了供在宗大师的面前,宗大师很欢喜地接受了,我们就培到了很大的福报。这个灯代表光明、代表智慧,我们一看,昏沉就消除了,然后欢喜心就起来了。比如说我们以前没有智慧、烦恼重,心里黑乎乎的一团,通过观想将这些光明供到了宗大师的面前,就能够使我们的智慧增长得很快,这样,我们在这个时候眼睛要好好地打开,耳朵要竖起来,腰要坐直,把我们的暇满人身充分地利用起来,把这一天过得很充实。虽然我知道你们也很累,但是,如果想到能赚钱——我听说很多居士晚上不睡觉熬几夜都可以的,我想在今天这样的一个日子,大家拿出一点这种精神来。回去你们就好好地睡觉,不要去打电脑,一天到晚去看网站上一些无聊的事情,到那个时候你们精神又来了,打麻将什么的,这些事情对我们的人生是一种非常巨大的浪费,有点像在混日子,在等着我们寿命的终结。
大家在荟供的时候,做一些加行,尤其是好好地观想一下供品,可以使我们的福报、智慧能够很大地增长。今天我们就把听到的、想到的,身口意积累的这些善业回向正法久住,能够真真实实地得到宗大师的摄受,能够解脱、能够成佛。现前回向我们的修法顺缘具足,家人一切都平安吉祥,支持我们修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