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碗中意的面
查看话题 >一碗儿面
人人心中都有那么一碗儿面,因为每个人基本都吃过面条。
要问我心中的那么一碗儿面是什么,答案很简单,就是一碗儿兰州拉面。要说家乡面的话,北京人自然还是炸酱面最亲切,但是兰州拉面比起炸酱面来,更有一个特色,就是一般人家里做不来,只能出去吃,所以吃起来就显得更难得。兰州拉面估计是全中国卖的最多的面,大江南北各个地方都有,上不了什么档次所以也就只能开个小铺子,要是把它摆到大餐厅里也就只能作个小品。
但我心中的那碗儿面,不是随便的一碗兰州拉面。九十年代末期,可能是兰州拉面在北京生根发芽的阶段,大大小小的拉面铺子开在大小胡同,颜色没什么特别,宣传语也不花哨,吃的人也是那么一丁点儿。但是京西南的孩子大爷基本都知道一家面铺——“右安门拉面”,跟老北京聊起来南城的哪碗拉面最好吃,大多都会算这一家。
右安门拉面,必定是开在右安门咯,我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从右安门去樱桃园,右内桥头一排小脏摊里就数这一家生意最好。小馆子开在几层台阶上,台阶下面是常见的围建筑工地的那种铁板墙,老少爷们就从几块掰掉的地方钻进去吃面,那会儿2两面一块一,3两一块四,我爹看我吃二细,还说人家毛细儿吃得多,我这二细吃得少。
拉面馆开的越来越多,倒的也越来越多,右内大街拆迁改建,这一排小馆子也是一个接一个的倒了,右安门拉面也暂时从我的世界里消失了。不过没多久,南樱桃园路口的东南角,一家右安门拉面又走进了我的生活,蓝底白字的招牌也就成了它永远的标志。其实这不是第二家右安门拉面,跟掌柜的聊天我才知道,右内西街里,早就有了一家右安门拉面的分店,就在徐悲鸿学校北边。
有时候周末没事,下了学习班就跟着几个要好的小伙伴骑车跑到这两家面馆吃碗面,然后喝碗汤,热乎乎地再滚回家去。吃了那么多拉面,也不知道为什么都说这一家好,后来一问,大家都说其实是汤好,所以有的小伙伴愣是要续两三碗汤,喝个水饱。当然,要问为什么汤好,肯定还有一个原因,续汤不要钱呗。
上了初中,也就是我彻底爱上这碗儿面的时候,早上从家到学校必定要经过南樱桃园,早点自然就少不了这碗儿面了,愣是吃了两年,一星期五天上学差不多四天都是吃它。外加上一个同路的同学,俩人也不知道在这家儿吃了多少碗面,早上起来到了面馆,就先看看同学的车在不在外面,然后把自己的车往电线杆上一锁,进铺子两块钱来碗面,韭叶或者二细,等面三分钟,吃面三分钟、喝汤三分钟,再花上三分钟和同学、油腻的中年掌柜、还有几个脸熟的大爷瞎蛋逼几句,早点就算完事了,骑着车接着上路。大冬天的出一身热汗,就着骑车的劲儿也不觉得冷,毕竟孩子的身体很敏感,但是精神却大多是麻木的,所以再多的辛苦都能忍受。
初三的时候,樱桃园的这家店就拆了,毕竟里面八张桌子太小了,吃的人却越来越多,店面迁到了白纸坊派出所的西边,脸面大了,面价也涨了,三块钱一碗,拉面的师傅到还是那么几位,菜品加了点,不再只有拉面了,还有了烧烤。但是我上学不顺道了,也就偶尔周末去老妈单位才有机会去吃几口,汤头依旧还是那个汤头。这期间右外大街和自新路口也开了两家,不过白纸坊的这家也拆了,右内西街的那家在我上高中毕业的时候还有,但不知道什么时候悄悄地拆掉了。
现在距离我第一次吃这碗儿面已经过了快二十年,只有自新路和右外两家店了,面价已经涨到12块,自新路店几经装潢,比较正经,还卖各种盖饭和别的面条,右外那家到还是老样子,几个大爷坐在里面扯皮扯,汤头也还是那个汤头。
前几天又去吃了一回,已然没有过去的味道,也许面还是那个面,汤头也没变,但拉面的和吃面的人早已经不在,里面不再是八张桌子,也不再有人扯皮扯。
我吃了这碗儿面
我想那当初吃了两年的一碗儿拉面就是我的乡愁
我站立的这块土地
我全身的每根纤维都连着他
我在这里生活
也要在这里死去
要问我心中的那么一碗儿面是什么,答案很简单,就是一碗儿兰州拉面。要说家乡面的话,北京人自然还是炸酱面最亲切,但是兰州拉面比起炸酱面来,更有一个特色,就是一般人家里做不来,只能出去吃,所以吃起来就显得更难得。兰州拉面估计是全中国卖的最多的面,大江南北各个地方都有,上不了什么档次所以也就只能开个小铺子,要是把它摆到大餐厅里也就只能作个小品。
但我心中的那碗儿面,不是随便的一碗兰州拉面。九十年代末期,可能是兰州拉面在北京生根发芽的阶段,大大小小的拉面铺子开在大小胡同,颜色没什么特别,宣传语也不花哨,吃的人也是那么一丁点儿。但是京西南的孩子大爷基本都知道一家面铺——“右安门拉面”,跟老北京聊起来南城的哪碗拉面最好吃,大多都会算这一家。
右安门拉面,必定是开在右安门咯,我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从右安门去樱桃园,右内桥头一排小脏摊里就数这一家生意最好。小馆子开在几层台阶上,台阶下面是常见的围建筑工地的那种铁板墙,老少爷们就从几块掰掉的地方钻进去吃面,那会儿2两面一块一,3两一块四,我爹看我吃二细,还说人家毛细儿吃得多,我这二细吃得少。
拉面馆开的越来越多,倒的也越来越多,右内大街拆迁改建,这一排小馆子也是一个接一个的倒了,右安门拉面也暂时从我的世界里消失了。不过没多久,南樱桃园路口的东南角,一家右安门拉面又走进了我的生活,蓝底白字的招牌也就成了它永远的标志。其实这不是第二家右安门拉面,跟掌柜的聊天我才知道,右内西街里,早就有了一家右安门拉面的分店,就在徐悲鸿学校北边。
有时候周末没事,下了学习班就跟着几个要好的小伙伴骑车跑到这两家面馆吃碗面,然后喝碗汤,热乎乎地再滚回家去。吃了那么多拉面,也不知道为什么都说这一家好,后来一问,大家都说其实是汤好,所以有的小伙伴愣是要续两三碗汤,喝个水饱。当然,要问为什么汤好,肯定还有一个原因,续汤不要钱呗。
上了初中,也就是我彻底爱上这碗儿面的时候,早上从家到学校必定要经过南樱桃园,早点自然就少不了这碗儿面了,愣是吃了两年,一星期五天上学差不多四天都是吃它。外加上一个同路的同学,俩人也不知道在这家儿吃了多少碗面,早上起来到了面馆,就先看看同学的车在不在外面,然后把自己的车往电线杆上一锁,进铺子两块钱来碗面,韭叶或者二细,等面三分钟,吃面三分钟、喝汤三分钟,再花上三分钟和同学、油腻的中年掌柜、还有几个脸熟的大爷瞎蛋逼几句,早点就算完事了,骑着车接着上路。大冬天的出一身热汗,就着骑车的劲儿也不觉得冷,毕竟孩子的身体很敏感,但是精神却大多是麻木的,所以再多的辛苦都能忍受。
初三的时候,樱桃园的这家店就拆了,毕竟里面八张桌子太小了,吃的人却越来越多,店面迁到了白纸坊派出所的西边,脸面大了,面价也涨了,三块钱一碗,拉面的师傅到还是那么几位,菜品加了点,不再只有拉面了,还有了烧烤。但是我上学不顺道了,也就偶尔周末去老妈单位才有机会去吃几口,汤头依旧还是那个汤头。这期间右外大街和自新路口也开了两家,不过白纸坊的这家也拆了,右内西街的那家在我上高中毕业的时候还有,但不知道什么时候悄悄地拆掉了。
现在距离我第一次吃这碗儿面已经过了快二十年,只有自新路和右外两家店了,面价已经涨到12块,自新路店几经装潢,比较正经,还卖各种盖饭和别的面条,右外那家到还是老样子,几个大爷坐在里面扯皮扯,汤头也还是那个汤头。
前几天又去吃了一回,已然没有过去的味道,也许面还是那个面,汤头也没变,但拉面的和吃面的人早已经不在,里面不再是八张桌子,也不再有人扯皮扯。
![]() |
小脏摊 |
![]() |
新店面 |
我吃了这碗儿面
我想那当初吃了两年的一碗儿拉面就是我的乡愁
我站立的这块土地
我全身的每根纤维都连着他
我在这里生活
也要在这里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