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男性作家写出的女性角色一般都十分白烂?
(旧帖,从删除的小站搬过来保存。) http://neil-gaiman.tumblr.com/post/63142110276/if-youre-a-boy-writer-its-a-simple-rule-youve 看到Neil Gaiman转的一篇演讲稿,从“为什么男性作家写出的女性角色一般都十分白烂,而女性作家写出的男性角色却都不错”开始,阐述文化作品对性别、人种、性向等的简单化扭曲为一代代人积淀成的歧视。
--- 演讲大意是:
男作家从小被教育“女人是没主见的生物”,女作家从小被教育“男人是有主见的生物”,是以流露在笔端,出现的角色会或平板或丰富——并非他们的写作能力有区别,而是因自社会环境,只要大环境仍充满陈词滥调的歧视,在其中长大的创作者就不免受到这样的影响。普通人的各种刻板印象(包括各种歧视)并非来自政治宣传,而是来自大量的普通文化作品,通过耳濡目染代代相传。真正艺术的目标就是破除那些陈词滥调的束缚去描述真实、也给观众力量去正视真实。(而大部分拙劣的创作者都并没有做到。)
--- 当然,演讲者要讲的重点不在男女作家的“写作能力”(他也并非认为女性的写作能力优于男性、或女性对于性别平等的看法就优于男性),而在于创作者已接受的各种刻板印象(不止包括性别)在自己作品里的延续。
这个演讲的中心思想其实也是我听过的一个很真理的说法:
刻板印象(歧视、漠视)都是一种懒惰心理,一种逃避去发现真相、理解真实的轻松方式。而艺术就是为了对抗那种惰怠,是为了支持观众去发掘真实、面对真实。”
不过“延续刻板印象”是不可避免的事,就看创作者“展示真实”的段位吧。
即使是俗套套俗套,也是需要有真实感的细节来支撑的。看电影最容易体会这个水平差距问题。
这方面我立刻会想起来的正面例子是帕拉尼克,在“不现实”到莫名其妙的大框架里,塞满了令人感同身受的细节和情绪。而且他的故事非常阴暗,沉重而苦涩,却能叫人感受到作者传递过来的叫“希望”的东西。
同样故事由不同作者来写,作品气氛会完全不同,所以我反对简单粗暴地“禁某题材”。
而反例,置真实于不顾而只是追求在“套路”上一路狂奔做到极致,大概就是……Clamp吧,大约喜欢它的人的心情就像我喜欢同样make no sense的血浆片一样。
这是一种审美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