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评的异教徒
![]() |
这两年我主要是在扮演小说家,演的过程还挺有趣,乐评的功力简直荒废了。我总记得自己的作者生涯始于乐评,好些年前,就圈了一块领土,要出本乐评集。人总是功利的,哪怕现阶段,我必要带一点目的性去审视自己的写作,同时,陶醉于某种奉献精神。所以,把音乐世界某一部分被冷落的丰功伟绩,以美学思辨的态度、文学刻画的方式,集结起来,这个计划始终不如虚构上海更有魅力。
举个例子,新近完稿的《Talk Talk的留白》,构思早在五年前,当时饱览文献,预感将Mark Hollis的挣扎描摹清晰需要几万字。后来,几乎每次直面他们的音乐或信息我就在与那篇文章决斗,两个月前,漫长的斗争落幕了。实际成果只有八千出头,结尾有点仓促,就像Talk Talk隐退的姿势。那段时日,我忙于修改新的长篇,家事琐事,对写作的彷徨,我知道这篇乐评会很长,非常小众,换句话说,它无法像《窦唯记忆两则》、《中国第一条立体声唱片生产线》那样,稍许换一点稿费。本书辑集之文章,多数是以经济上的几乎零产出与读者见面的。保留“几乎”,因为它们在“掘火”的公号发表之后,有过五块十块的打赏,饱含“掘火”同仁的心意。带着谢意,我回忆三年前胡凌云先生发来的约稿信,那是一个开端,敦促我兑现对自己的承诺。还要感谢孙静竞,她在文汇APP给我极高的选题自由;美术义工B6,在话剧《繁花》的配乐之暇,帮忙把控视觉。
所有过程都依托社交网络,未曾面议。
网络时代,乐评的传统价值分崩离析。这种感觉日益强烈,我们获取音乐愈是便利,构建乐评愈是艰难。渐渐地,翻译官与搬运工陆续摘下乐评的假面。逆势而为,乐评的信徒们,恐怕会像严肃的音乐杂志一般驶向忘川。剥去乐评的商业性,让它的航程更长视域更广,这大概是异教徒的痴梦。在我看来,好的乐评应该是美文,是对美的议论与钩沉,归根结底,对美的传颂。至于其他的相关类文字,应该归为报道或访问。长久以来,我国主要生产这两类内容,它们同样重要,是铸造乐评的水与火,可如是少了锤炼,也只能固步自封。
想起奥登的一首诗:
尽管你们如凡俗的我一样,
都认为基督徒该用散文来写作,
而诗歌是种魔术:只因人皆生于原罪,
你们或可读它来驱除心中的异教徒。
(马鸣谦 蔡海燕 译 王家新 校)
身处凡俗,我试着触摸乐评的美。
乐评集《微暗的火》,印数100本,作者签名,手写编号,B6视觉设计,172页,定价50元。
目录如下:
序
为什么还写乐评
Side A
吴应炬,合成器,上海美影厂
窦唯记忆两则
莫西子诗的第三条路
华语抄袭杂谈
陆晨
陆晨涂鸦
昆曲“笛王”顾兆琪轶事
神秘莫测的“昆音班”
Side B
维尼短篇集
作者论
喋喋不休的留白
Side C
黑胶复兴?最艰难的第二次回旋
磁带是有记忆的
中国第一条立体声唱片生产线
实体唱片店在上海的变迁
鼠标时代的淘碟喜剧
Side D
周耀辉
周耀辉多重奏
林强
李泉 & B6
屠巴海和1978-1986年的上海通俗音乐
王莫之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修订周璇的银幕起点 (15人喜欢)
- 从周璇的一封信谈起 (18人喜欢)
- 陈蝶衣为周璇写歌 (4人喜欢)
- B6,影乐志,南方车站的原声聚会 (19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