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前写了一封《陈情表》
尊敬的XXXXXX:
本人XXX,由于个人原因,无法为公司继续服务,现提出离职,望领导予以批准。
我于2016年6月加入《XXXXX》,已工作一年半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收获颇多,个人能力得到了培养,对此我深表感谢。
昨日X总百忙之中抽空给我打电话,谈了未来的构想,我非常感动,而且其中很多的想法与我之前的设想是完全一样的,比如放弃翻译,增加深度报道和自采稿件等,然而思考再三,我还是决定离开。
因为我对XXX有着很深的感情,所以即便我资历尚浅、工作时间不长,但在离开之前,我还是想尽到自己最后的责任,把我这一年多以来的感想写下来,希望领导可以抽空过目。
来澳洲之前,我曾经在北京的一家媒体工作过两年多的时间,因此2016年研究生毕业找工作时,我决定还是从事媒体工作。澳洲所谓的华人媒体非常多,鱼龙混杂,但在我的眼中,只有XXX是有职业操守的华人媒体,尽管也有着许多的问题。所以尽管工资待遇低于我的预期,我还是选择加入XXX,希望可以竭尽所能,为XXX成为澳洲第一大华人媒体尽一份绵薄之力。
因为之前工作单位也是传统媒体,所以在刚加入XXX时,我已经预料到在转型新媒体的时候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相信以XXX的实力,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是易如反掌。
入职3个月左右的时间,我开始意识到一些问题。首先就是XX编辑部的翻译水平远远低于应有的水平,导致报纸和网站的文章错漏百出,译名不统一,语病十分严重。我对此曾多次提出过改革的办法,但都没有最终落实。
之后,我便发现悉尼编辑部也有一些弊病。例如此前曾经招聘过的一些所谓报纸编辑,中英文水平均不过关,而且工作态度消极,质量低下。
除了翻译和编辑方面的问题,还有一个关乎媒体存亡的问题就是,严重缺乏原创稿件。过去多年以来,只有XX一名记者,这是远远不够的。之后的高峰期曾经有过3名记者,也包括我,但这也只是昙花一现,还没来得及培养,便一直有人离职,导致工作刚刚上手的记者不得不重新做回编辑。
对于以上几个问题,我做了很长时间的思考,最终发现问题只有一个:待遇太差,薪金制度不合理,导致招不到优秀人才、或留不住已经招聘到的优秀人才。
以XX编辑部为例,目前的5名翻译,只有XXX一人的翻译水平是达标的。按照我的期望值,他的月薪至少应该是1万人民币(到手),可是目前仅不到5千。
以悉尼编辑部为例,前不久刚离职的XXX,是非常难得的视频人才。他愿意自降薪酬加入XXXX集团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可就是因为待遇不到位,他还是离开了,给集团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失,其中一个例子就是投入巨大、录制精心的《XXXX》节目迟迟不能正式上线。
待遇和能力严重不匹配,那么招不到理想人才是显而易见的,就算招到,也随时面临着人才流失的问题。
没有好的人才,就没有好的内容,谈何影响力?
其次,公司的结构也是积弊颇深,尤其是电视台合并之后。
合并电视台,无疑是非常英明的决定,因为在新媒体时代,没有视频节目的媒体是无法长期发展的。然而电视台合并以后,双方的管理完全没有融合。
例如,原电视台员工至今无法使用报社的共享盘、没有统一的邮箱、各项审批手续也不一样。甚至就连座位的安排,都是在上一次X总来了之后,在我的建议下,才在“理论上”进行了合并。而当时距离合并电视台已经过了将近一年。
这些问题当然都是小事,可小事尚且不放在心上,又如何去处理大事?
到现在为止,电视台和报社的采编团队还是没有完全融合。当然,人才流失导致无法做长期规划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还是因为管理上的漏洞。
接下去我想说说我个人的情况。
目前我的年薪是不到X万澳元,远低于业内平均水平。
刚加入报社的时候,我知道因为资历太浅,所以不能一开始就好高骛远,所以我选择慢慢等待。当时我相信如果我足够努力、做出足够的成绩,公司迟早会愿意给我提高待遇的。
可是我错了。
从报纸编辑转做记者以来,最辛苦、最艰难的采访报道活动,绝大部分都有我的参与。我按时完成稿件,保质保量,无特殊情况绝不推脱工作时间以外的采访安排。不敢说鞠躬尽瘁任劳任怨,但我自认为对公司已经做到了问心无愧。
我撰写过大量优秀的新闻和专题报道,但是没有任何收获。这里的“收获”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公司没有对我进行奖励,另一方面是没有影响力。辛苦撰写的稿件,不及其他华人媒体一篇标题党的文章。长期下来,工作信心难免不遭受打击。但尽管如此,我还是没有懈怠,仍旧保持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
我和不同的领导都谈过待遇问题,我的态度是:基本工资可以不提高,但需要有绩效和奖金。我愿意以自己的付出换取劳动成果。每一位领导都曾经给过我希望,告诉我绩效工资改革马上就要实行了,可我等到的是一次一次的失望。
有时,我顶着暴雨或者烈日采访归来,或者放弃本就不多的休息时间,还要不顾疲劳赶稿子。然而其他同事可以在办公室里吹着空调,工作之余还能聊聊天、上上网。可是,我的待遇不仅没有比其他人高,有可能还是全公司最低之一。
人非圣贤。次数多了,这种不平衡的心态逐渐扩大,也是人之常情。
综合了上述种种因素,我便开始思考,为什么如此有实力的一个集团,会在人事和管理方面如此糟糕。
于是我按照自己的想法,给不同的领导递交过改革的方案。每一份方案,都是我主动,利用业余时间,撰写的。当然也有很多其他同事参与和帮助。我的目的和刚开始加入报社时是一样的,就是为集团成为澳洲第一大华人媒体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我甚至明确说过:如果报社可以改革,我个人的待遇问题可以先放在一边。只要公司能有长足的发展,我相信我个人的收入提高是迟早的事情。
然而,一份一份报告递交上去,都如泥牛入海。
我仔细思考过其中的原因,最后发现,并不是我们的直系管理层不愿意改革,而是报社积弊太深,各种问题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改动,背后都牵涉一大群人的利益。
X总昨日在电话中也提到了许多改革的想法,但我认为,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会有非常多的问题,改革一定会带来阵痛。我在这里举一个例子说明。
最近这一次报纸工作流程修改是我主要负责,最初的设想是,大量增加原创稿件,减少翻译。按照之前的人力,悉尼编辑部可以有三名全职的记者,每天至少可以支提供2-3个版面的稿件。那么在这种情况下,XX的翻译工作量可以大大减少。
当然,记者一开始工作的时候,难免生疏,不可能从第一天就做到保质保量。那么在这一段时间,就必须要适度地牺牲报纸稿件的翻译质量,这就是“阵痛”。
可是没想到,之后有那么多人员接二连三的辞职,导致记者又必须去分心做别的工作。
要培养一名可以做深度调查的记者,首先必须要有良好的中英文和新闻基础,其次必须有长时间的培训。这个过程会非常漫长,而且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之前的改革为什么走不下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愿意投入资金,导致人才断层。
钱当然不是万能的,但对于改革来说,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于是我明白了,不是我们不能改革,而是不愿意改革。我们不像其他的小媒体,需要自力更生,我们的背后是实力强大的XX集团,我们是完全有能力下大力气改革的。
当然,我知道XXX 13年以来一直在亏损,董事长在给我们训话的时候也说过,“我不指望你们给集团赚钱,但至少可以养活自己”。这当然是人人都希望实现的愿景,可残酷的现实是,我们亏损13年已经是既定事实无法改变了。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如何改变未来,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我对此的想法是:XXX想要继续发展,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加大投入去进行全面改革。
一个本来就不盈利的媒体公司,现在面临着新媒体的冲击,导致原本就不充裕的力量还要分出一部分去抵抗冲击。在这种情况下,还希望这个公司可以马上实现自负盈亏,可以说是非常不现实。
如果不想为改革投入资金,那么结果就是,原本只做报纸的人员,要分出一部分去做新媒体。而这一部分新媒体员工,人数也远远不够,只能疲于应付。这就导致,新媒体稿件的质量数量严重不足,报纸质量还要打折扣。如果彻底放弃转型新媒体,那么报纸的日薄西山是不可逆转的形势,我们就只能看着一个有实力的老牌媒体慢慢死去。
如果要改革,就必须自上而下,而不是自下而上。如果最高层没有改革的决心和行动,那么我们这些底层员工,甚至中层管理人员,做再多的努力,也都是小打小闹,换汤不换药。虚耗人力不说,还动摇军心。此前许多次大大小小的改革措施均不见成效,就是很好的案例。
已经13年了,如果再不抓住这最后的机会加大改革力度,那么之前的投入就全部付诸东流了。不破不立。如果能再咬咬牙,全面、彻底、深入地改革集团整体的管理结构和工作模式,就有希望反败为胜。
为改革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对于其他媒体是“能不能”的问题;而对于XXXXXX集团,是“想不想”的问题。
听到X总指示说明年可能会真的开始改革,其实我非常高兴。但是因为之前实在失望过太多次,要重新建立信任,又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觉得我应该没有勇气继续等下去了。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愚见,不成熟,但都是我的肺腑之言。
希望公司越来越好,兴旺发达,早日成为澳洲第一大华人媒体。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本人XXX,由于个人原因,无法为公司继续服务,现提出离职,望领导予以批准。
我于2016年6月加入《XXXXX》,已工作一年半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收获颇多,个人能力得到了培养,对此我深表感谢。
昨日X总百忙之中抽空给我打电话,谈了未来的构想,我非常感动,而且其中很多的想法与我之前的设想是完全一样的,比如放弃翻译,增加深度报道和自采稿件等,然而思考再三,我还是决定离开。
因为我对XXX有着很深的感情,所以即便我资历尚浅、工作时间不长,但在离开之前,我还是想尽到自己最后的责任,把我这一年多以来的感想写下来,希望领导可以抽空过目。
来澳洲之前,我曾经在北京的一家媒体工作过两年多的时间,因此2016年研究生毕业找工作时,我决定还是从事媒体工作。澳洲所谓的华人媒体非常多,鱼龙混杂,但在我的眼中,只有XXX是有职业操守的华人媒体,尽管也有着许多的问题。所以尽管工资待遇低于我的预期,我还是选择加入XXX,希望可以竭尽所能,为XXX成为澳洲第一大华人媒体尽一份绵薄之力。
因为之前工作单位也是传统媒体,所以在刚加入XXX时,我已经预料到在转型新媒体的时候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相信以XXX的实力,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是易如反掌。
入职3个月左右的时间,我开始意识到一些问题。首先就是XX编辑部的翻译水平远远低于应有的水平,导致报纸和网站的文章错漏百出,译名不统一,语病十分严重。我对此曾多次提出过改革的办法,但都没有最终落实。
之后,我便发现悉尼编辑部也有一些弊病。例如此前曾经招聘过的一些所谓报纸编辑,中英文水平均不过关,而且工作态度消极,质量低下。
除了翻译和编辑方面的问题,还有一个关乎媒体存亡的问题就是,严重缺乏原创稿件。过去多年以来,只有XX一名记者,这是远远不够的。之后的高峰期曾经有过3名记者,也包括我,但这也只是昙花一现,还没来得及培养,便一直有人离职,导致工作刚刚上手的记者不得不重新做回编辑。
对于以上几个问题,我做了很长时间的思考,最终发现问题只有一个:待遇太差,薪金制度不合理,导致招不到优秀人才、或留不住已经招聘到的优秀人才。
以XX编辑部为例,目前的5名翻译,只有XXX一人的翻译水平是达标的。按照我的期望值,他的月薪至少应该是1万人民币(到手),可是目前仅不到5千。
以悉尼编辑部为例,前不久刚离职的XXX,是非常难得的视频人才。他愿意自降薪酬加入XXXX集团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可就是因为待遇不到位,他还是离开了,给集团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失,其中一个例子就是投入巨大、录制精心的《XXXX》节目迟迟不能正式上线。
待遇和能力严重不匹配,那么招不到理想人才是显而易见的,就算招到,也随时面临着人才流失的问题。
没有好的人才,就没有好的内容,谈何影响力?
其次,公司的结构也是积弊颇深,尤其是电视台合并之后。
合并电视台,无疑是非常英明的决定,因为在新媒体时代,没有视频节目的媒体是无法长期发展的。然而电视台合并以后,双方的管理完全没有融合。
例如,原电视台员工至今无法使用报社的共享盘、没有统一的邮箱、各项审批手续也不一样。甚至就连座位的安排,都是在上一次X总来了之后,在我的建议下,才在“理论上”进行了合并。而当时距离合并电视台已经过了将近一年。
这些问题当然都是小事,可小事尚且不放在心上,又如何去处理大事?
到现在为止,电视台和报社的采编团队还是没有完全融合。当然,人才流失导致无法做长期规划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还是因为管理上的漏洞。
接下去我想说说我个人的情况。
目前我的年薪是不到X万澳元,远低于业内平均水平。
刚加入报社的时候,我知道因为资历太浅,所以不能一开始就好高骛远,所以我选择慢慢等待。当时我相信如果我足够努力、做出足够的成绩,公司迟早会愿意给我提高待遇的。
可是我错了。
从报纸编辑转做记者以来,最辛苦、最艰难的采访报道活动,绝大部分都有我的参与。我按时完成稿件,保质保量,无特殊情况绝不推脱工作时间以外的采访安排。不敢说鞠躬尽瘁任劳任怨,但我自认为对公司已经做到了问心无愧。
我撰写过大量优秀的新闻和专题报道,但是没有任何收获。这里的“收获”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公司没有对我进行奖励,另一方面是没有影响力。辛苦撰写的稿件,不及其他华人媒体一篇标题党的文章。长期下来,工作信心难免不遭受打击。但尽管如此,我还是没有懈怠,仍旧保持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
我和不同的领导都谈过待遇问题,我的态度是:基本工资可以不提高,但需要有绩效和奖金。我愿意以自己的付出换取劳动成果。每一位领导都曾经给过我希望,告诉我绩效工资改革马上就要实行了,可我等到的是一次一次的失望。
有时,我顶着暴雨或者烈日采访归来,或者放弃本就不多的休息时间,还要不顾疲劳赶稿子。然而其他同事可以在办公室里吹着空调,工作之余还能聊聊天、上上网。可是,我的待遇不仅没有比其他人高,有可能还是全公司最低之一。
人非圣贤。次数多了,这种不平衡的心态逐渐扩大,也是人之常情。
综合了上述种种因素,我便开始思考,为什么如此有实力的一个集团,会在人事和管理方面如此糟糕。
于是我按照自己的想法,给不同的领导递交过改革的方案。每一份方案,都是我主动,利用业余时间,撰写的。当然也有很多其他同事参与和帮助。我的目的和刚开始加入报社时是一样的,就是为集团成为澳洲第一大华人媒体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我甚至明确说过:如果报社可以改革,我个人的待遇问题可以先放在一边。只要公司能有长足的发展,我相信我个人的收入提高是迟早的事情。
然而,一份一份报告递交上去,都如泥牛入海。
我仔细思考过其中的原因,最后发现,并不是我们的直系管理层不愿意改革,而是报社积弊太深,各种问题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改动,背后都牵涉一大群人的利益。
X总昨日在电话中也提到了许多改革的想法,但我认为,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会有非常多的问题,改革一定会带来阵痛。我在这里举一个例子说明。
最近这一次报纸工作流程修改是我主要负责,最初的设想是,大量增加原创稿件,减少翻译。按照之前的人力,悉尼编辑部可以有三名全职的记者,每天至少可以支提供2-3个版面的稿件。那么在这种情况下,XX的翻译工作量可以大大减少。
当然,记者一开始工作的时候,难免生疏,不可能从第一天就做到保质保量。那么在这一段时间,就必须要适度地牺牲报纸稿件的翻译质量,这就是“阵痛”。
可是没想到,之后有那么多人员接二连三的辞职,导致记者又必须去分心做别的工作。
要培养一名可以做深度调查的记者,首先必须要有良好的中英文和新闻基础,其次必须有长时间的培训。这个过程会非常漫长,而且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之前的改革为什么走不下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愿意投入资金,导致人才断层。
钱当然不是万能的,但对于改革来说,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于是我明白了,不是我们不能改革,而是不愿意改革。我们不像其他的小媒体,需要自力更生,我们的背后是实力强大的XX集团,我们是完全有能力下大力气改革的。
当然,我知道XXX 13年以来一直在亏损,董事长在给我们训话的时候也说过,“我不指望你们给集团赚钱,但至少可以养活自己”。这当然是人人都希望实现的愿景,可残酷的现实是,我们亏损13年已经是既定事实无法改变了。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如何改变未来,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我对此的想法是:XXX想要继续发展,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加大投入去进行全面改革。
一个本来就不盈利的媒体公司,现在面临着新媒体的冲击,导致原本就不充裕的力量还要分出一部分去抵抗冲击。在这种情况下,还希望这个公司可以马上实现自负盈亏,可以说是非常不现实。
如果不想为改革投入资金,那么结果就是,原本只做报纸的人员,要分出一部分去做新媒体。而这一部分新媒体员工,人数也远远不够,只能疲于应付。这就导致,新媒体稿件的质量数量严重不足,报纸质量还要打折扣。如果彻底放弃转型新媒体,那么报纸的日薄西山是不可逆转的形势,我们就只能看着一个有实力的老牌媒体慢慢死去。
如果要改革,就必须自上而下,而不是自下而上。如果最高层没有改革的决心和行动,那么我们这些底层员工,甚至中层管理人员,做再多的努力,也都是小打小闹,换汤不换药。虚耗人力不说,还动摇军心。此前许多次大大小小的改革措施均不见成效,就是很好的案例。
已经13年了,如果再不抓住这最后的机会加大改革力度,那么之前的投入就全部付诸东流了。不破不立。如果能再咬咬牙,全面、彻底、深入地改革集团整体的管理结构和工作模式,就有希望反败为胜。
为改革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对于其他媒体是“能不能”的问题;而对于XXXXXX集团,是“想不想”的问题。
听到X总指示说明年可能会真的开始改革,其实我非常高兴。但是因为之前实在失望过太多次,要重新建立信任,又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觉得我应该没有勇气继续等下去了。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愚见,不成熟,但都是我的肺腑之言。
希望公司越来越好,兴旺发达,早日成为澳洲第一大华人媒体。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