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7年度观影报告
查看话题 >2017年度观影总结 及 私人观影二十五佳作
“记住430, 理查德与琳达, 一石二鸟。”
今年写这篇年度电影总结在我脑海里是一件颇为搞笑的事情,因为今年我最爱的一部作品正是以一句极为讽刺的“今年是几几年?”中结束的。说的就是大卫·林奇的《双峰 第三季》,至今每个认识我的人,不管是网络上还是现实中,都会发现这个家伙是这套剧集不折不扣的脑残粉,这个家伙从年初里就没有停止吹捧过这部作品,这个家伙为了看这部剧特地翻到美区办了Showtime的订阅,这个家伙在大冬天跑遍曼哈顿只为找到一张它的蓝光碟,等等。近期,因为《视与听》和《电影手册》相继将其选入年度十佳,引发了不少关于这部作品究竟是电影或是电视剧的争议,对于我而言这种讨论可以说是比较荒谬的,在此我只想重复一句我在5月22日看完前四集之后的看法:它绝对超越了电视剧,同时甚至超越了电影。事实是,我觉得今年疯狂追捧林奇这部18个小时的天才巨作,倒是可以被定义为我的迷影热情的彻底复活,毕竟谁的电影之路不是被那么某一部作品所激发的呢?林奇的作品让我再度体验了这一感觉,就如剧中库柏探员万众期待的归来一样。

谈到电影之路,就不得不提纽约。今年标志着我的大学生活的开始,在纽约的视觉艺术学院电影专业读大一,最终拍摄了三部短片作品。关于大学我就不在此多说了,因为你可能相反会发现纽约电影院的无限魅力。来美后这几个月,从8月25号看萨弗迪兄弟的《好时光》开始,我已经在纽约大大小小的影院观影50余次,一个我在国内想都不用去想的数字(因为根本就没这么多电影能看),而在我执笔写这篇总结的时候,我还在安排寒假的不间断影院观影计划,因为想看的实在是太多了。于是,从数据上来看,今年我的观影量一共为257部,不敌去年的289部但也算是我个人还算满意的正常值,而总观影量也在赴美前的8月16号突破了一千大关,看的片子则是弗莱明的巨作《乱世佳人》,这个数字几年前真的想也不敢想。
不过今年有所不同的感受更多来源于大量反复的重看,去年反复观看塔可夫斯基的《飞向太空》是最棒的经历,而今年我则也重新领略了不少极佳的作品,尤其是那些曾经被我忽视的杰作。雷德利·斯科特的《银翼杀手》曾是我无感的电影,但今年反复看了很多遍后则彻底被它折服,也在纽约的Empire 25影院欣赏了绝美的4K修复版;在我开始执笔写这篇总结的几个小时前,我在MoMA重新观看了《放大》;林奇的《双峰:与火同行》曾被我认为是整个系列中比较弱的一环,但今年我不可救药地看了十几遍,甚至将它推上了影史十佳;最新的第三季不必多说,每出一集就反复观看更是必修课,最起码已经5遍起步;凯莉·雷查德的新作《某种女人》我去年看时很不喜欢,但也在观看了蓝光版后观感极大增强;还有诸如伯格曼《假面》、法斯宾德《恐惧吞噬灵魂》、戈达尔《随心所欲》、库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等片,都在重看尤其是大屏幕重看之后得到新的启示。当然,有时重看并不局限于全片,动不动挑一段出来看,往往也会得到一样的乐趣,比较违和的例子则是汤米·威叟的影史级大烂片《房间》,我虽然从没完整看过全片,但时常搜个片段感受一下威叟放飞自我的演技,也是很有意思甚至很解压的事情。(Oh hai Mark)

当然,最激动人心的依旧是发现新大陆的时刻。年初,借着《爱乐之城》中致敬《无因的反叛》的风头,我发现了尼古拉斯·雷和CinemaScope,而观看雷的作品可谓是同时充满了绝望与震撼,这位擅长使用CinemaScope超宽比例的导演利用画面的空白制造恐惧,效果拔群;而看斯坦利·克雷默用Ultra Panavision拍摄的《疯狂世界》,则领略到了这种大画幅宽银幕制式另一种充满喜剧风格的特色。从疯狂迷幻的《天知道》中发现萨弗迪兄弟更是令人激动,我们这个时代也出现了这样才华四溢的新作者,他们在CC选碟视频、Instagram和《好时光》花絮中展现出来的风趣更是叫人喜欢。今年一口气看了五部菲利普·加瑞尔,除了新作《一日情人》,更是被他早期实验电影中自然弥漫的悲伤所打动。日本电影今年虽然看的不多,但大屏幕的三部沟口健二就带来了无限的感动,第一次看成濑巳喜男(《情迷意乱》)更是差点崩溃了…… 还有强大到重新定义了我的电影观的香特尔·阿克曼(!),我该如何形容这位在24岁就自导自演了美丽的《我你他她》,一年后拍出《让娜·迪尔曼》的伟大导演?还有太多人的名字,从霍克斯、让·雷诺阿、大卫·里恩、梅尔维尔、奥利维拉,到卡特琳·布雷亚、莱奥·卡拉克斯、阿基·考里斯马基、贾木许等等,说也说不完。
至于新片十佳,我决定依旧按照往年的传统,在农历新年再发表,因为不仅还有很多作品尚待补齐,甚至今年可以说是我迷影以来看新片最少的一年,因为我意识到不少的新片实在是很难找到观看的理由。话是这么说,但今年对于我而言,算是一个新片上的“大年”。来到纽约后,自然有了更多机会在大屏幕欣赏佳片,至于颁奖季的作品,更是多年以来第一次摆脱了令人又爱又恨的DVDSCR资源的困扰,但我还清晰地记得年初时苦苦等待这些资源的感觉。谈到作品本身,林奇的作品当然是最大的因素,但与此同时,今年的私人二十五佳还有两部新片上榜,它们都是堪称大师级的作品,当然也是由极度杰出的电影人拍摄的,期待在接下来的补新片之路上还能遇到这样的作品。好了,话不多说,年度私人观影二十五佳作品献上,我希望这些作品可以初步反映一下我自己的电影观,这也是我给自己定的下一个目标。(但请原谅我粗劣结合了豆瓣短评和其他废话的推荐语)
延伸阅读:2017年度二十五大佳片 de TWY
2017年 · TERENCE W. YANG 私人观影佳片 - 25佳作品:

4月1日在家观看。我还清晰的记得首次试图观看这部电影的情景。我在高中自习课,某一晚上,恰好很倒霉的得了重感冒,试问:谁会在这种头晕脑胀的时候看一部戈达尔的电影?于是我自然没能看下去,被送回家就医。现在差不多一两年过去后再看,当中隔了十几部杂七杂八的疙瘩电影,瞬间就喜爱上了,它借了电影的壳讲述了一对男女的矛盾,用物化女性的方式讽刺了物化女性,玩弄商业套路的同时背地里搞的依旧是自己任性的艺术。看的最过瘾的莫过于第二幕密闭环境,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疙瘩最强最复杂的剧作表现了,标志性的疙瘩式色彩依旧百看不厌。

7月15日在家观看。战争片是我最无感的那种电影,尤其是很多电影试图描绘充满男性荷尔蒙的所谓热血战斗时,我甚至会感到恶心,但这一部无疑是杰作。一战是没有正邪之分的战争,军人们只有命令在身而没有国家仇恨,让·雷诺阿以此入手拍出了极为独特的完美作品,没有了常见的苦大仇深,却换来了惊人的幽默感和精彩的人物刻画,这些无不令人动容,其中越狱一幕构思巧妙,燃了,可惜了在残酷二战的节骨眼上,这种种也都只是一场“大幻影”。

8月22日在前往美国纽约的飞机上观看。这是一部我必须在安静的环境下重看的电影,因为飞机上实在是太吵了,完全不适合看这部平静中带着十足情感的杰作,好在林肯中心在圣诞节当天就要放这部电影,我终于可以完全体验到这部作品了。和新浪潮、表现主义等等作品不同,这一类古典大师级作品都是毫无架子的,它不是先锋的代名词,它的叙事可谓很简单明了,摄影机和演员形成了和谐自然的关系,这种古典让它细腻无比,尤其是女主演西莉亚·约翰逊,她的每一个小表情、每一次喃喃自语都堪称完美。

3月9日在家观看。我曾经在戈达尔的《电影史》里见到过本片中的一个镜头,却不知道那是什么电影,但我在今年继续补TSPDT榜单时,遇见了这部先锋的神作。短短一小时的电影都在马戏团内发生,却亦是一场伟大的浮世绘,本片的拍摄手法和选角即便到了现代依旧震撼,透过畸形人作为社会的放大镜看见人的美与丑,一众角色也都是魅力有增无减,而只有当你对他们恶语相加,你脑中想像中的那个“怪胎”才会真正显现,结尾的气氛调度、闪前剪辑都太厉害了。

6月20日在上海电影节观看,4K修复版。 今年在电影院看了三部沟口的电影,这是第一部。观影体验并不是太好,如果你也在上影节看了这部电影,应该也会和我同样的想法,不仅因为历史原因修复拷贝本身并不是很好,更是有着史上最糟糕的字幕。但这丝毫不影响这部电影的伟大,虽然拍摄于39年,但它在现实主义摄影上的审美远高于同时代大多数作品,情感充溢令人难以自拔,镜头中的那丝怜悯和悲情实在动人,我们直到影片后半程才看清人物的面孔,可惜已经为时已晚,黑暗中悲伤的阿德、结尾游船的种种情感是令人难忘的体验。

6月2日在家观看。说实话,我觉得德·帕尔玛其实是个很俗里俗气的家伙,他的明快叙事和花哨风格化的组合时常非常成功,但他有时的音乐品味我有时让我满脑子问号,但这绝对是这位“美国希区柯克”最佳的作品了。本作的强悍在于我们都知道那件事会发生,那是以血浆和恐怖的皮囊包裹起的更毛骨悚然的残酷现实,但那种德·帕尔玛式的仪式感实在是太出色了,在这种级别的仪式感做足之后,其震撼力更令人惊叹,令人大呼过瘾,从诺曼·贝茨到嘉莉·怀特,背后都有一个母亲......

6月14日在家观看,第三届金草莓电影节竞赛单元作品。哦,我忘了聊聊金草莓了,我真的觉得这是一个超棒的团体,我们的十几位成员都是最出色的影迷,虽然可能观影品味有所不同,但每一次讨论、每一次评选都实在是和气和精彩。《乡愁》在一被选入电影节的时刻几乎就锁定了胜局,这是我们这次评出的最佳电影,当然我们都知道,它的伟大不需要我们再多阐述,因为塔可夫斯基的每一部电影都是如此美丽。而这部可能是最美的,声音的穿透力和影像的相辅相成令作品如流水般直入灵魂,那种浑然天成的悲凉和末世感太迷人了,疯子究竟是谁?

9月9日在纽约的家中观看。布努埃尔这部讲述“走不出的门”的电影和我的预期挺不一样,它看着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充满超现实风格的影像,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本作的喜爱。诚然,它时常的确有着布努埃尔标志性的那种视觉,但大多数时候,我们看着那些并不奇怪的影像,却又给这个故事增添了更多诡异,它背后展现出的是超出影像超现实的不安,文明眼看就要土崩瓦解,却又以自我麻痹而重生,循环往复,简直是出神入化的设计。

11月11日在纽约的家中观看。说起来不得不提达伦的新作《母亲!》,一部对本作有明显致敬的作品,我一开始对那部电影的第三幕表示震惊,但随后才意识到那只是平庸的人海战术而已。而波兰斯基的幽闭恐怖则高明太多,一切都慢慢的走向疯狂,秒针的嘀嗒、电话铃、敲门声和种种不请自来让夫妻无法消停,而这只是真正恐怖和痛苦的前奏,作品精彩而不过火的音效处理让看似不吓人的影像瞬间瘆人起来,白净的近乎沧桑的新房和米亚·法罗与猩红阴暗的邪恶古宅之间,也形成了有趣的视觉反差。

12月19日在纽约AMC Loew 34影院观看,感谢我学校协办这场试映。这是那种,从第一个镜头起,就宣告了自己是一部杰作的作品,同时可能作为丹尼尔·戴-刘易斯的谢幕之作也是特别完美。既然还是新片我不想多说,但如片名所言,这种爱情的美丽与恐怖,以蒙太奇的形式如鬼影般侵袭着电影的每一个角落与每一个人物,这种剪辑塑造了一种流动的时间,加上配乐的使用更是让电影充满了古典的音乐性,更为惊喜的则是戴-刘易斯和薇姬·克里普斯这对银幕搭档所带来的诡异的幽默感,最后一场大戏更是瞪目结舌,不得不说,我得向大师臣服。

10月20日在学校剧作课上观看。这部电影是一种脱线的黑色幽默和悬念感的极致结合,我作为一个迷茫的大学在读生看得也超有共鸣,惊喜的更是一种类似于新浪潮似的剪辑风格,和刚刚介绍的PTA新作一样,这部最著名的美国电影同样拥有十足的音乐性,也善于运用蒙太奇塑造时间的流动,但这是那种混乱又迷人的感觉,而当时间停滞下来时,才是它爆发的时刻。

10月1日在纽约电影节观看,映后瓦尔达和JR登台亮相。89岁的瓦尔达,这位30几岁就被称为“新浪潮祖母”的伟大导演,和年轻的JR形成了极度有趣的反差,但同时两人又达到了艺术思想上的高度统一,而两位艺术家的幽默感与感染力始终满溢在这部充满温情活力的电影中。这是一部真正纯粹的纪录作品,同时也是幻妙的佳片,超现实的巨幅照片映照一幅幅脸庞,从此那些看似平凡的地点瞬间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或一直长存、或被海浪卷走(或被臭老鼠疙瘩挡在门外),一切都不再平凡。

2月6日在家观看。这是我目前为止最喜欢的侯麦作品,开头的教堂和“追车”,镜头异常地抖动,在写人的矛盾这一点上,侯麦的剧作几乎无懈可击,轻飘慢炖的叙事和小火花,冷嘲讽和真情感,文本上高超的同时更惊喜这部怎么想都是偏文学向的电影在视觉上也做到了极致,干练的镜头和微妙的光线点缀堪称绝配,“圣人”与圣光,是太出色的设计。

4月14日在家观看。仅有45分钟的无止境震撼,头一次被布努埃尔征服,宗教题材的有趣和深刻之处在于,智慧和愚昧往往只有一线之隔,“每一次剪辑都是一个谎言”的深刻案例。至于本片的结局,我只想说当了4年多的影迷,从未见过如此生猛恐怖的转场,实在是惊天动地了,要问为什么,那还得由你亲自观看才知道。

10月23日在纽约的家中观看。谢天谢地,我发现了阿克曼。看这部电影前我正好在做我的学校作业的拍摄前准备,却怎么也没有灵感,而这部后来被定名为《独舞》的音乐短片的诞生,很大程度上要感谢阿克曼的这部长片处女作给我的启发。这是一部我无法解释自己为什么会喜欢的杰作,看着如此简单,我问我自己:怎么做到的?阿克曼自导自演太有灵气了,而最重要的则是真诚。第一段封闭空间中寻找自由、第二段的聆听者视角都很棒,但仅仅第三段讨煎饼吃和摔倒那两段就堪称绝顶的天才了,而我至今都无法理解这两段为何可以这么这么有趣,可能这就是阿克曼的魔力吧。

7月26日在家观看。这也是一部从第一个镜头起就绝对与众不同的电影,从表演的终极到生活的终极,在奥斯卡先生略显悲情地继续踏入循环的人生的时候,卡拉克斯可谓是造就了一部完美的未来电影,可以说也是新世纪电影美学的典范之作了,在探索令人费解却触手可及(fucking VR AR blahblahR)的后现代日常的同时,又夹带了对所谓真实自我无疾而终的渴望,更有趣的是夹在在片子中间的两段歌舞段落,其中一段名为“间奏”的段落可谓帅得爆炸,难道这才是奥斯卡先生生活中没有表演成分的真实吗?

11月5日在纽约Quad Cinema观看,35mm胶片拷贝。在拍完了《独舞》以后我在影院看了阿克曼这部最重要的作品,而我的天我又被震撼了。201分钟不动声色的展现,却惊天动地,阿克曼选择这种极端的慢节奏却完全放大了角色的困境和内心,或许生活中的一切正是这样缓慢而煎熬,而每个母亲的内心里,都有一位平凡而伟大的让娜·迪尔曼。顺便,你知道这部电影最后的一个镜头长达7分钟么?我在电影院并没有感受到,看来这部电影已经扭曲了时间。

2月3日在家观看。当时看完这部电影我告诉我自己,尼古拉斯·雷已经活生生把一部家庭类型片拍成了彻头彻尾的恐怖片,那种有了CinemaScope配合雷极度犀利的光影和精妙的隐喻,那种寒颤气氛,最后那场打斗。高于生活的,是对失去自由与控制权以及对死亡的恐惧,父亲这个“巨人”压倒的不仅是母子,还有他自己。电影刺穿了脆弱的家庭生活的矛盾性:孩子大概真的是糟糕的,但彻底的极权又是绝对扭曲的,所以,人们究竟该怎么办?

7月30日,即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英格玛·伯格曼去世十周年纪念日,在家观看。我觉得这是现代爱情三部曲里最棒的一部,开场立刻就被吸入,疏离感强烈的室内调度已然展现安东尼奥尼强烈的作者自觉,简直可以看到大师站在摄影机后面统领一切,沉默的力量反射着言语的弱小,嘈杂繁琐的交易所一景反而是最无意义的事件。到了结尾仿佛受到了末日的召唤,那些空镜头,那些剪辑,那些建筑,深沉绝望至幻,完美。

2月13日在家观看,随后年末在学校电影史课上大屏幕重温。尼古拉斯·雷的这部标志性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无意义的事件。天文馆的关于宇宙生死的演讲对学生而言可谓索然无味,而他们在背后展开的小决斗更可谓是毫无头绪和目的,但雷透过他的仪式感、剪辑和宽银幕赋予了其虚假的生命,至于结果,就像迪恩、伍德和米涅奥仅仅持续了几小时的虚假家庭一样,自然是个悲剧。

9月28日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观看,35mm胶片版。这是我今年看的最爽的电影,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卡萨维茨和罗兰兹这对银幕搭档的爆炸性威力。“我的生活真惨,我该如何变得更有创造力???” 这是一部张弛有度的震颤之作,黑色幽默的混乱,喜怒悲的碰撞,对人生虚无的哭喊,在自相矛盾的人物和动机之中擦出了无限火花,而我坐在影院,看着那些动物、歌舞剧、泳池、以及大包小包,各种惊呆,卡索维茨+罗兰兹就是激流!

6月4日在家观看,第三届金草莓电影节竞赛单元作品。 当我在FilmStruck上看到CC新发行的《钱》的蓝光版画质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瞬间感觉自己像是在看一部新片。而布列松的杰作可不止这些,这可能是现实主义题材的终极——片名已道破天机,不仅是对犯罪的极简主义观测,同时它也是一部冷酷到恐怖的悬念电影,布列松的每一个镜头和每一次剪辑都足以对观众进行震慑,惊艳画质更令人投入在画面当中,观感大概就是脖子被半勒起来挂进冷库里的感觉。

3月20日在家观看。没错,我也跟着绝大多数人一样,在结尾哭了。这是鸡汤电影么?或许吧。但在我看来,在平行时空未被打开前,这一直是一部非常现实的悲情之作,世界上有太多怀揣大志却一直未能离开家乡的人,而这部精致的电影无疑是一剂绝妙的良药。被天使的计谋征服,被感动的结局折服,这同时又是终极理想主义电影,看看史都华最后的那张脸就知道了。

7月30日,即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英格玛·伯格曼去世十周年纪念日,在家观看。我告诉我自己,再也没有伯格曼了,也不会再有如伯格曼一样如此去细细观察一个人的痛苦的导演了,看完它,我的内心只剩下了沉默,也不敢说什么东西。

5月22日至9月3日每周日晚8或9点(北京时间早8/9点)播出。观看这部作品的105天是我观影史上中最跌宕起伏的105天,而在听到神秘的Fireman在首集开场说出了那些话、看到玻璃箱、看到焕然一新的红房间、看到Dougie Jones、看到第八集的那些爆炸,我意识到我正在观看大卫·林奇整个电影生涯的巅峰之作。它有极善、有极恶、也有它们的中间的混沌部分,这些一切由林奇和弗罗斯特为观众娓娓道来,最终我们被留在混沌中,导演退居幕后,四周充满了谜团,而极善与极恶则得到了各自的答案,而新的善恶又将进入新的循环中,周而复始,即便在剧集终结之后,依旧像梦一样缠绕。
2017,那些佳作(五至四星半):
《西北偏北》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快乐的知识》让-吕克·戈达尔 《疯狂世界》斯坦利·克雷默 《电影史》让-吕克·戈达尔 《情迷意乱》成濑巳喜男 《兰闺艳血》尼古拉斯·雷 《游戏规则》让·雷诺阿 《一夜风流》弗兰克·卡普拉 《夜逃鸳鸯》尼古拉斯·雷 《曼哈顿》伍迪·艾伦 《镜子》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雨月物语》沟口健二 《萝拉》雅克·德米 《关于我们的爱情》莫里斯·皮亚拉 《花样年华》王家卫 《吸血鬼》卡尔·西奥多·德莱叶 《破浪》拉斯·冯·提尔 《麻将》杨德昌 《堤》克里斯·马克 《我出生了,但......》小津安二郎 《乱世佳人》维克多·弗莱明 《帕特森》吉姆·贾木许 《红圈》让-皮埃尔·梅尔维尔 《血迷宫》乔尔·科恩 《天国与地狱》黑泽明 《通往绞刑架的电梯》路易·马勒 《辣手摧花》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雁南飞》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 《雨中曲》斯坦利·多南/吉恩·凯利 《驴子巴特萨》罗伯特·布列松 《山椒大夫》沟口健二 《幸福》阿涅斯·瓦尔达 《芝加哥》罗伯·马歇尔 《面孔》约翰·卡萨维茨 《马布斯博士的遗嘱》弗里茨·朗 《我心狂野》大卫·林奇 《天知道》本·萨弗迪/约书亚·萨弗迪 《爱的甘露》唐纳·德奇 《风烛泪》维托里奥·德·西卡 《四月三周两天》克里斯蒂安·蒙吉 《怪形》约翰·卡朋特 《追讨者》亚力克斯·考克斯 《非对称情爱》卡特琳·布雷亚 《第四个男人》保罗·范霍文 《沙滩上的宝莲》埃里克·侯麦 《盗火线》迈克尔·曼 《沉默》马丁·斯科塞斯 《斗鱼》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好时光》本·萨弗迪/约书亚·萨弗迪
2018年个人最期待的新作:
1.《风的另一边》奥逊·威尔斯 2.《影像之书》让-吕克·戈达尔 3.《此房是我造》拉斯·冯·提尔 4.《库安库安》布鲁诺·杜蒙 5.《杀死堂吉柯德的人》特瑞·吉列姆 6.《犬之岛》韦斯·安德森 7.《爱尔兰人》马丁·斯科塞斯 8.《拉黛贡德》泰伦斯·马力克 9.《超人总动员2》皮克斯动画工作室 10.《太空生活》克莱尔·德尼
好吧,感谢你一直看到了这里,那么我欢迎你来看我的大一第一学期期末作品,我个人不是特别满意,但我觉得还是表达出了我这几个月在海外的一点混乱的心境。最后感谢各位友邻的支持,感谢我父母支持我留学,感谢好朋友们,再感谢一下电影,and that's it,bye~
BiliBili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7384647/
Oh hai 2018
TWY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Strange Frequencies: David Lynch (By Dennis Lim) (13人喜欢)
- 2024年度观影总结 及 私人观影二十五佳作 (24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