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媒介的容量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信息媒介容量的问题。什么是信息的媒介容量?简单说其实是这样一个问题:文字,图片,声音,视频,气味,味道…哪一个能够容纳更多的信息量?或者说哪一个具备的信息传递的效率最高?我们该采取哪种媒介存储信息才更高效? 如果我们能够解决这个问题,那我们或许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学习和记忆行为,就能更好地理解看电影,听音乐,与人交谈等等行为中的信息传递过程。 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体会:1.当我们看那些电影解说视频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感觉和直接去看这部电影并没有太多区别。长达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可以压缩成短短的文字来概括讲述,这是不是说明文字媒介承载力更大呢? 2.可是,描述一副图片上的全部信息,可能需要很多的文字;一部文学著作,要阅读几个月才能读完,拍出来的电影却一个多小时就能看完。这些现象似乎却在说明图片媒介承载力比文字大。 3.还有一种体会就是,放我们看了一本大部头的书,大脑似乎记不住任何东西,也没法复述。但是如果梳理一个框架,就能根据这个框架复述出来很多内容。 4.此外,在学习中,有些东西我们自己去记忆感觉会很困难,可是如果是别人讲给你听,有时候不用刻意记忆就记住了。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为了防止我的记忆迅速消散,我先记下一句不确定真伪的结论:哪种媒介更贴近信息本质,哪种媒介就具有更强的承载力。文字媒介可能是最贴近信息本质的媒介。

要解决信息媒介容量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去思考,信息的本质是什么? 信息,指音讯、消息、通讯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 这是百度百科里的一个定义。这个定义带有诡辩色彩,因为它相当于用信息的载体反向定义了信息。信息当然是载体承载的对象,可是信息到底是什么,并没有解释清楚。 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从人的感知模式去思考。 我们知道,人有五感: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曾经我天真地以为:信息嘛,无非就是五种信息,视觉信息,听觉信息…等等。 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还得意地以为自己发现了第六种感知:思维。造成这种想法的原因很简单,我回想我脑海里记忆一个人的感觉,比如我姐姐,我会想起来一种感受,脑海中能够看到她的容貌,她的头发,鼻子,甚至她的性格等等…可是这种图像并非视觉的图像,与照片不同,它应该是一种新的媒介。我给它定义为第六感:思维。 现在看来我明显是把信息,信息的媒介,信息的接口混淆了。思维和五种感官不是并列的关系,和图像媒介更不是。思维是主观世界的老大,图像媒介是客观世界的度量方式。 可能上面说的有些乱,现在我们来梳理一下思路。

我们把人的主观意识看作一团黑暗的物质。你试想一下,如果去掉你的五种感觉,大概会是什么样子。这个状态势必是黑暗的,这团黑暗的物质我们称之为意识/思维/思想/主观… 五种感官,是向意识输入信息的接口。能够造完成输入,这说明信息和意识是同质的。也就是说,信息的本质是意识。信息虽然表面上有各种各样的形态,图像,文字,视频,气味…可是经过感官的接收并且向意识输入的时候必然已经处理成了意识形态的东西。 图像,视频,声音…等等,是所谓“客观”世界的一些信息标定方式。与其说它们是信息,不如说它们是信息的载体。信息并非图像这样的物质,而且是那个图像所蕴含的能够被感知的意识。说白了图像等等这些东西的本质就是物质。注意,这里的“物质”是指从客观角度出发去标定事物的一种方式,并不是指从唯物主义立场上的那种客观物质。 以建筑的本质的思考为例。建筑的本质是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去讨论的。 主观角度就是从人的需求的角度看问题。建筑是为满足人的需求而营造的物质空间环境。此时建筑的本质可以从人的诸如文化,政治,经济,食睡性,爱情友情亲情,艺术,哲学…等等的各种需求分类。 客观角度则是从建筑的本体角度去看问题。也可以视之为一种“客观的主观”(把建筑看成像人一样的本体,从它的角度去看问题)。此时建筑的本质可以从场地环境,功能空间,材料建构分类。也有以杆件,板片,盒子等要素进行分类的。这些无非是把建筑看作一种客观的存在(当然,它的确客观)去理解,而相对忽视其诞生的目的和原因(这部分内容是主观的)。

这样,我们再回过头去看一开始的那四种情形。 1.长达两小时的电影,是一种物质存在。我们通过它获得信息需要经过感官感觉的吸收,大脑的处理,最后才能变成意识形态的信息。概括文字,解说视频等等东西则更接近是一种更容易处理的天生就是意识形态的信息。和电影本身的区别在于,电影解说中的一句“男主恨透了女主”在电影中是通过无数的画面内容展现出来的,人物情绪是通过很多个故事才能得到表达的。一句解说虽然能够令我们直接知道结果,但是却会缺少慢慢走进这个结果的那个过程。也就少了很多代入感,震撼性就没那么强。 这可以类比于文学作品中的常见现象,即作者常常会描述大量和故事情节无关的琐碎细节,比如“主人公弯腰系了下鞋带”“桌上摆着一堆对咖啡色的小熊玩具”“她把茶杯转了一下,让杯柄同桌子成为一个直角”…我曾对这类描述很不理解,后来一位朋友说,文学作品的目的都在于意义的传达,可是这种意义,如果直接用概括性的语句来表达 ,就变成了肤浅的宣言,没人愿意听。比如《国境以南,太阳以西》如果简单概括,大概是一个中年男子出轨的徘徊和困惑,生命中一切美好的虚幻本质,现实的残酷无情。可是如果你细细品读,会情不自禁地发现男主人公的心理斗争,会发现这种出轨背后的真诚本质。因为文学感染人的方法是:我有一种感受,如果我想让你感受到,那么只能通过让你经历我的生活,这样你或许能产生相同的感受。 2.图像包含“物质信息”的能力是比文字大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可是储存信息的能力并不等于传达信息的能力。电影包含的无数图像,在观影过程中,人是无暇一一分析的。人只会抽取其中的关键信息输入意识。 因此以信息量度量信息容量的方法是片面的。如果以时间计算呢?同样两个小时的时间,看电影和读文本哪一个获得的信息更多呢?这时,又可以发现两种媒介传播能力的一个因素导致对比的再次不成立,那就是——视频阅读速度相对不可控,而文本阅读速度相对可控。说白了就是读文章快起来速度吓死人,可是读得慢的时候一下午没读几页也不稀奇。此外,文本或者视频包含的信息内容对信息的吸取也起关键作用,有些内容就是可以轻松理解并获得,有些东西放慢速度读个十遍八遍都理解不了。 这里或许可以顺便得出一个学习的法门:尽可能去找难易程度合适的文章去读。等你的理解力进阶以后再读难度更大的文章,否则读书百遍也其意不现。 3.其实梳理框架,正是一个简化内容,将难以吸取的新内容整合融化到既有意识体系中的过程。也就是讲枯燥无味的书面语转译成简单易懂的自己的口语的过程。这个过程大大增强了信息的可吸收度,相当于提高了文本媒介的信息容量。 4.别人讲的东西,未必一定容易记忆,可是往往比书本更口语,而且我们本能地对于他人讲话会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如果这个“他人”是每天讲话语调平均的老师,那么这个方法也就自然不灵了。因为已经“系统脱敏”。 以上都是关于信息容量的胡言乱语。 下面关于感官容量再扯几句。 有人说,人们获取的视觉信息占全部信息的百分之八十。 根据以上的分析,这句话显然是错误的。因为信息的本质是意识,不管是通过何种感官过获取的信息,输入时都成为意识。 信息并不是色彩,气味这些媒介和载体,而是喜爱,同情,明暗,香臭。盲人无法感知色彩,可是爱情,友情,尊重,辛酸,好奇,冷热,香臭这些一样都不少,明暗这种信息在人类的世界里显然不如友情或者“她喜欢我”这样的信息更重要吧!盲人失去的信息,虽然不可忽视,可是绝对不至于百分之八十这么多。 有人说,建筑设计百分之八十是视觉的设计。如果单单从五种感官的角度出发,似乎触觉,听觉,气味等等的确不比视觉的效力。可是,仅仅从感官出发,怎么可能涵盖人类对于建筑的全部需求? 人需要功能合理,气候舒适,形式美观,人需要政治,艺术,经历,哲学,人需要爱情友情亲情,人需要暴雨如注的时候静静地坐在燃着烈火的壁炉边上读书,需要在柱廊边落叶的萧瑟中相拥,需要在白雪皑皑的耀眼的山坡上挥泪告别… 更何况,好看,美,漂亮,这些词语的本质是无数人类的自然本能加上社会教养之后形成的感受,又怎么能理解成一种视觉信息呢? 感官是意识对物质打开的接口。 感谢这些接口,我的这团黑暗同你的那团黑暗,才能连接到一起。我的生命才不至于在一片黑暗和寂静中度过,我才能义无反顾地欺骗自己,生命才有了意义,开始出现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