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日记 | “接下来的话未免太残酷了”
立冬前的最后几个秋日明媚异常,我爸开着车,我和我妈坐在车后座,车内轻轻放着《阿甘正传》片头的伴奏音乐。阿甘坐在长椅上,一片羽毛缓慢地飘落下来。
天很蓝,很高爽的那一种湛蓝色。我从敞开的车顶篷看那一小块天,毫无道理地觉得比从车窗里看到的更好,就像我从后视镜里,看爸爸因为急脾气皱成的“川”字眉,好像也比面对面望着他看得更仔细。我扳了扳我妈细得骨节分明的手指,上面还有镰刀形的一块疤,是送我去幼儿园的时候磕坏的,很多年来她时常把这块伤疤展示给我看,理由是“月儿弯弯”,很漂亮,这也是她的网名。我猜这是某种关乎母爱的荣誉,即使她蹩脚的车技和每次会车时的心慌都与母爱并不相干;或者,她只是有些想念还可以每天把我裹成一颗蛋,驼在车后座的日子。
很多天过去了,我还总能突然想到同学的离开。
有些事我没有讲,那天坐在车上,我说。关于同学的离世,我一直留着一点别的东西,而我觉得现在需要讲讲。
你知道吗,病情急转直下的那天,我在活动中心和同学一起赶制结题报告,深夜里我两眼发昏,腿上被花蚊子咬了数不清的包。这时班长发出了筹款的推送,里面有他住院几天的情况和好友们的寄语,我和同学都停下手里的事沉默地看推送,我心里钝痛,深吸几口气逼退眼泪,而她已泣不成声。捐款和帮助推广之后,互相望一眼,活儿还是要继续干下去。半夜,我们坐在一起敲击键盘,不时看着辅导员在群里发“陈响失去意识了”,发隔离室里,很多医生围在周围抢救的照片,我的同学,要被那些惨白的色块淹没了。我好像惊呼出声了,又也许只是以为发出了声音,心脏咚咚咚撞不停,把手机丢在一边不敢再打开任何一条消息。
接下来的话未免太残酷了,妈妈。与那同时,我突然为自己而侥幸。我觉得熬夜赶报告的境地变得不再那么糟糕,是件很可感激的事。怎么可以这样呢?可是我真的想到了这个。
可是这说起来真的太残忍了不是吗,在噩运突然降临在他身上的时候。
讲到这里我忍不住哽咽住了,然后看到妈妈的嘴角在颤抖。
身边的同龄人早早地离世了,是诗社的社长,在生命的事实之外还有诗化的价值的男孩子。告别会那天云和晚霞十分好看,我从图书馆高高的阶梯上看下去,又看到中文系系楼空地上静默的人群和烛火。赶去之前我抬手照了一张云霞,之后每次看到这一张,就会知道如果我的镜头左移些,再下些,就能扫进同学遗照前那几点烛光。同窗们一人拿着一枝白菊和小蜡烛献上去,手里捧着他生前的几首诗稿。
为他最后齐读他的生前的诗时,人群中发出此起彼伏的抽噎。
“逆行的阳光/遮住了她的脸/我想起红毛丹的毛刺/还有,洪流里的一瞥”
“我的诗句如同初生的椰子/沉甸而滚烫/在南国的岁月间/砸出一洼浅浅的青稚”
“白色太阳隐没鸟群/青色的风传达一种情绪/我明晰的是/今天与寂寥同义”
同学回忆说,他曾形容过红毛丹的样子和吃法,并承诺要带过来给大家吃一吃;说他会穿着白色衬衣站在寝室阳台上,就一大清早的时候,在第一缕光中读诗。也就在那个阳台间,室友为他诵读《圣经》作别。我们还能记得他憨蓄的笑容,经常在现代汉语课上被要求展示的粤方言,以及他和我们系里一位最有翩翩君子气质的老师在外形和衣着上都颇有点相似,以至于他和老师面对而立的一张照片被p上“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歌词,可无常并不等他真正长大。在他离开前,他还刚刚见过喜爱的作家,诗作才刚刚在期刊上发表,他闷骚地带着小小得意发出动态:“我能怎么办?”
他对妈妈说完最后一句话的时候,于他至亲的人失去了他,就像一个陀螺被抽打完最后一鞭,眼瞧着为自己的生命摔鞭的人离开,且永远知道不会再有下一次动力的来源,生命只会越来越飘摇不稳。然而在他人实在的消逝面前,不十分相干的人的眼泪和痛苦都太有限。悲痛之外,体验更多的是包含于生命中的悲剧色调、美感与神性,甚至是回到自己的生活之后,面对现实油然而生的解脱与侥幸。回忆陈响的文章全与作者本人与这位可爱的同窗的交集相关——当然也只有真切的个人经历里面,才会有真切的温柔与疼痛——可我经常为这些明知无法改变的事作茧自缚地困惑。这种疼痛的来源似乎并不在逝者本身,而在观者身上获得,人最终要把他人的事拉回自身,才能有话可讲。
我在初冬看到新掉到地上的大堆落叶,一有风过就急忙用边缘立起来借力向前滚。大家一块儿跑起来的时候风风火火,风一停又大面积地仆倒下去。我揪着心,在每次看到有人离开的时候。偶尔会想,可能我们拥挤着向前跑的时候也并来不及看清,生命无非是这样一桩东西,不知道哪一天,我们也扑倒下去,就那么老老实实地趴在冰冷而干燥的地面上。作家早就写过,“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还记得哲学家们是怎么形容死亡的吗?我有时问问自己。“大海结束了江河,又接纳了江河”,罗素这一番自我解慰和庄子莫名相像,很可能出自真心,但在境界还不高的人看来,淡薄宽广得有点虚假。“你加上这个世界再减去你”,这是我对死亡最为直观的感受。对于他人的死亡呢?“当我们埋葬他时,势必埋葬了自己的一部分。”
最终人的每一滴眼泪,都只为自己而流。
同学离世的那天,大夏路上的黑匣子里放出广播,某某级某某系的同学某某离开了我们,他是诗社的社长,是如何如何的诗人,下面我们一起听他的诗……广播的人动情地哽咽,不相识的路人同学也面色凝重地唏嘘,我走在人群中,突然觉得他曾是那么生动的生命,用“诗人”云云干瘪的概念词来概括是否合适?然而词语就是这么有限的东西,如果干脆失言,那么就连这几声唏嘘都听不到了。这些不相识的人,又在一起唏嘘什么?那日傍晚校园的道路上,有种情绪仿佛在众人之间互相了然,又仿佛什么都没弄懂。
回到寝室,闷闷地写了几句话。
“人们含着热泪,从他人的消逝中拈出的、想要强调的,最终只是切近自身的那部分意义。对他者的想象,始于自作主张,归于自我打动,同时又包含着永恒的柔软、多情,和理解力尚不完善的、稚嫩的善良。每次这样想,对着人间也觉得欣慰,也觉得无望。”
而我直到现在,还在试图用无力的语言,做一个拙劣的感想式发言,把他人的遭际看似多情地拉入自己的生命当中来,用作素材、里程和标签。明明每时每刻都真情实感地自我和自私着,却又为自己想出“同情心”、“善良”等等美丽的词语做包装。想到这里,难免要对自己失望。
也曾经暗暗在心中演绎诗化的死亡,把这些暗不见光的念头包在卖弄文字的外皮之下偷偷发成博文,期待着没有人会看出来自己的意图。
“桥下水波浑浊而温暖,不知道完全沉没在里面到无知无觉将是什么感觉。抬起眼,湖心岛的树木绿得格外明亮。
今天是春天,这是春天的一种死法。
煞费苦心地寻找钓钩和诱饵,时刻妄想着钓出水里那个快要吐不出泡泡快要窒息的自己。或许是用繁忙的工作,也可能是刺眼的阳光。都走不进心里去,一次次地感叹春天来了,是因为会一次次地把这件事忘记。
‘老天爷真是信实而仁厚,该给人春天的时候,就给人春天。’三月末的一天,属于别人的幸福句子就着风飘进了耳朵。而心灰的人在二月巴望四月,真的盼来了,只觉得自己越不堪,春天就越残忍。
春风格外凶猛。一辆大块头的摩托车被猛地掀倒在地上。连续而尖锐的、哔哔的警报声,仿佛一个无助却故作凌厉的人,向春天发出了最后的求救信号。”
而那一刻,毫无矫揉造作的,恍惚之间,我是切实体验到了对生命瞬时的绝望。
突然理解了康德们在美的契机里强调“无概念而普遍”的一点意图,人们对于情感、知识与美等等的普世性的证明,与其说是论证,毋宁说是发自心底的一种需求,不这样去相信,真的活不下去。人们给出虚无而抽象的定义来互相糊弄和慰藉,概念性的词语和自我分析的话语叠加起来,却又压得人难以喘息,因此有的时候又干脆用上一切模糊的比喻和隐喻,承载那些无形象却过分沉重的东西。破罐破摔地用“模糊不清”本身来定义生命中看不懂的东西,就是再蹩脚,也算一种“模糊的精确”,总会有人一起装着糊涂,用感性的手,拍着称是。
写出第一二段时,我就知道这些文字只是黏连给自己看的——对旁的人讲不切乎他的事,若不是能引起他的一些情感共鸣或者反驳的热情的话,他必不耐烦听你娓娓道来,只想你切中要害或干脆闭口不言。可这样的想法一来,又验证了即使是写给自己的东西,也是热切地希望并预设好了分享者的。
为了快乐地活着,哪能顾及这么多呢,下次悲伤到来时我还是要和你抱头哭泣的。不能怀疑这世上有没有真正的同情共情,真正的感同身受,更不会去想各自流的究竟是哪一种眼泪。
2017.12.20
天很蓝,很高爽的那一种湛蓝色。我从敞开的车顶篷看那一小块天,毫无道理地觉得比从车窗里看到的更好,就像我从后视镜里,看爸爸因为急脾气皱成的“川”字眉,好像也比面对面望着他看得更仔细。我扳了扳我妈细得骨节分明的手指,上面还有镰刀形的一块疤,是送我去幼儿园的时候磕坏的,很多年来她时常把这块伤疤展示给我看,理由是“月儿弯弯”,很漂亮,这也是她的网名。我猜这是某种关乎母爱的荣誉,即使她蹩脚的车技和每次会车时的心慌都与母爱并不相干;或者,她只是有些想念还可以每天把我裹成一颗蛋,驼在车后座的日子。
很多天过去了,我还总能突然想到同学的离开。
有些事我没有讲,那天坐在车上,我说。关于同学的离世,我一直留着一点别的东西,而我觉得现在需要讲讲。
你知道吗,病情急转直下的那天,我在活动中心和同学一起赶制结题报告,深夜里我两眼发昏,腿上被花蚊子咬了数不清的包。这时班长发出了筹款的推送,里面有他住院几天的情况和好友们的寄语,我和同学都停下手里的事沉默地看推送,我心里钝痛,深吸几口气逼退眼泪,而她已泣不成声。捐款和帮助推广之后,互相望一眼,活儿还是要继续干下去。半夜,我们坐在一起敲击键盘,不时看着辅导员在群里发“陈响失去意识了”,发隔离室里,很多医生围在周围抢救的照片,我的同学,要被那些惨白的色块淹没了。我好像惊呼出声了,又也许只是以为发出了声音,心脏咚咚咚撞不停,把手机丢在一边不敢再打开任何一条消息。
接下来的话未免太残酷了,妈妈。与那同时,我突然为自己而侥幸。我觉得熬夜赶报告的境地变得不再那么糟糕,是件很可感激的事。怎么可以这样呢?可是我真的想到了这个。
可是这说起来真的太残忍了不是吗,在噩运突然降临在他身上的时候。
讲到这里我忍不住哽咽住了,然后看到妈妈的嘴角在颤抖。
身边的同龄人早早地离世了,是诗社的社长,在生命的事实之外还有诗化的价值的男孩子。告别会那天云和晚霞十分好看,我从图书馆高高的阶梯上看下去,又看到中文系系楼空地上静默的人群和烛火。赶去之前我抬手照了一张云霞,之后每次看到这一张,就会知道如果我的镜头左移些,再下些,就能扫进同学遗照前那几点烛光。同窗们一人拿着一枝白菊和小蜡烛献上去,手里捧着他生前的几首诗稿。
![]() |
为他最后齐读他的生前的诗时,人群中发出此起彼伏的抽噎。
“逆行的阳光/遮住了她的脸/我想起红毛丹的毛刺/还有,洪流里的一瞥”
“我的诗句如同初生的椰子/沉甸而滚烫/在南国的岁月间/砸出一洼浅浅的青稚”
“白色太阳隐没鸟群/青色的风传达一种情绪/我明晰的是/今天与寂寥同义”
同学回忆说,他曾形容过红毛丹的样子和吃法,并承诺要带过来给大家吃一吃;说他会穿着白色衬衣站在寝室阳台上,就一大清早的时候,在第一缕光中读诗。也就在那个阳台间,室友为他诵读《圣经》作别。我们还能记得他憨蓄的笑容,经常在现代汉语课上被要求展示的粤方言,以及他和我们系里一位最有翩翩君子气质的老师在外形和衣着上都颇有点相似,以至于他和老师面对而立的一张照片被p上“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歌词,可无常并不等他真正长大。在他离开前,他还刚刚见过喜爱的作家,诗作才刚刚在期刊上发表,他闷骚地带着小小得意发出动态:“我能怎么办?”
他对妈妈说完最后一句话的时候,于他至亲的人失去了他,就像一个陀螺被抽打完最后一鞭,眼瞧着为自己的生命摔鞭的人离开,且永远知道不会再有下一次动力的来源,生命只会越来越飘摇不稳。然而在他人实在的消逝面前,不十分相干的人的眼泪和痛苦都太有限。悲痛之外,体验更多的是包含于生命中的悲剧色调、美感与神性,甚至是回到自己的生活之后,面对现实油然而生的解脱与侥幸。回忆陈响的文章全与作者本人与这位可爱的同窗的交集相关——当然也只有真切的个人经历里面,才会有真切的温柔与疼痛——可我经常为这些明知无法改变的事作茧自缚地困惑。这种疼痛的来源似乎并不在逝者本身,而在观者身上获得,人最终要把他人的事拉回自身,才能有话可讲。
我在初冬看到新掉到地上的大堆落叶,一有风过就急忙用边缘立起来借力向前滚。大家一块儿跑起来的时候风风火火,风一停又大面积地仆倒下去。我揪着心,在每次看到有人离开的时候。偶尔会想,可能我们拥挤着向前跑的时候也并来不及看清,生命无非是这样一桩东西,不知道哪一天,我们也扑倒下去,就那么老老实实地趴在冰冷而干燥的地面上。作家早就写过,“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还记得哲学家们是怎么形容死亡的吗?我有时问问自己。“大海结束了江河,又接纳了江河”,罗素这一番自我解慰和庄子莫名相像,很可能出自真心,但在境界还不高的人看来,淡薄宽广得有点虚假。“你加上这个世界再减去你”,这是我对死亡最为直观的感受。对于他人的死亡呢?“当我们埋葬他时,势必埋葬了自己的一部分。”
最终人的每一滴眼泪,都只为自己而流。
同学离世的那天,大夏路上的黑匣子里放出广播,某某级某某系的同学某某离开了我们,他是诗社的社长,是如何如何的诗人,下面我们一起听他的诗……广播的人动情地哽咽,不相识的路人同学也面色凝重地唏嘘,我走在人群中,突然觉得他曾是那么生动的生命,用“诗人”云云干瘪的概念词来概括是否合适?然而词语就是这么有限的东西,如果干脆失言,那么就连这几声唏嘘都听不到了。这些不相识的人,又在一起唏嘘什么?那日傍晚校园的道路上,有种情绪仿佛在众人之间互相了然,又仿佛什么都没弄懂。
回到寝室,闷闷地写了几句话。
“人们含着热泪,从他人的消逝中拈出的、想要强调的,最终只是切近自身的那部分意义。对他者的想象,始于自作主张,归于自我打动,同时又包含着永恒的柔软、多情,和理解力尚不完善的、稚嫩的善良。每次这样想,对着人间也觉得欣慰,也觉得无望。”
而我直到现在,还在试图用无力的语言,做一个拙劣的感想式发言,把他人的遭际看似多情地拉入自己的生命当中来,用作素材、里程和标签。明明每时每刻都真情实感地自我和自私着,却又为自己想出“同情心”、“善良”等等美丽的词语做包装。想到这里,难免要对自己失望。
也曾经暗暗在心中演绎诗化的死亡,把这些暗不见光的念头包在卖弄文字的外皮之下偷偷发成博文,期待着没有人会看出来自己的意图。
“桥下水波浑浊而温暖,不知道完全沉没在里面到无知无觉将是什么感觉。抬起眼,湖心岛的树木绿得格外明亮。
今天是春天,这是春天的一种死法。
煞费苦心地寻找钓钩和诱饵,时刻妄想着钓出水里那个快要吐不出泡泡快要窒息的自己。或许是用繁忙的工作,也可能是刺眼的阳光。都走不进心里去,一次次地感叹春天来了,是因为会一次次地把这件事忘记。
‘老天爷真是信实而仁厚,该给人春天的时候,就给人春天。’三月末的一天,属于别人的幸福句子就着风飘进了耳朵。而心灰的人在二月巴望四月,真的盼来了,只觉得自己越不堪,春天就越残忍。
春风格外凶猛。一辆大块头的摩托车被猛地掀倒在地上。连续而尖锐的、哔哔的警报声,仿佛一个无助却故作凌厉的人,向春天发出了最后的求救信号。”
而那一刻,毫无矫揉造作的,恍惚之间,我是切实体验到了对生命瞬时的绝望。
突然理解了康德们在美的契机里强调“无概念而普遍”的一点意图,人们对于情感、知识与美等等的普世性的证明,与其说是论证,毋宁说是发自心底的一种需求,不这样去相信,真的活不下去。人们给出虚无而抽象的定义来互相糊弄和慰藉,概念性的词语和自我分析的话语叠加起来,却又压得人难以喘息,因此有的时候又干脆用上一切模糊的比喻和隐喻,承载那些无形象却过分沉重的东西。破罐破摔地用“模糊不清”本身来定义生命中看不懂的东西,就是再蹩脚,也算一种“模糊的精确”,总会有人一起装着糊涂,用感性的手,拍着称是。
写出第一二段时,我就知道这些文字只是黏连给自己看的——对旁的人讲不切乎他的事,若不是能引起他的一些情感共鸣或者反驳的热情的话,他必不耐烦听你娓娓道来,只想你切中要害或干脆闭口不言。可这样的想法一来,又验证了即使是写给自己的东西,也是热切地希望并预设好了分享者的。
为了快乐地活着,哪能顾及这么多呢,下次悲伤到来时我还是要和你抱头哭泣的。不能怀疑这世上有没有真正的同情共情,真正的感同身受,更不会去想各自流的究竟是哪一种眼泪。
2017.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