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为什么不奖励好孩子?
这个故事(参阅文章后半部分),看到了几次,说明流传还蛮广的。心理学家给小姑娘班尼(有的版本说是Alice)的回答,也就是文章给出的答案,总觉得有哪里不妥。
故事涉及两个方面:第一,事情本身的含义;第二是人给孩子的回答。
先说事情本身。一个孩子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吗?立即浮现出来的回答是肯定的,孩子们会有这样的疑问。当仔细体会之后又迟疑了起来。毕竟,“上帝为什么不奖励好孩子”这个问题对于孩子(有版本说是6岁)来说太重了。提问中包含了“上帝”、“好孩子”这样的概念,而“上帝”“公平““善恶”这些概念是大人、教授、哲学家都说不清楚的。孩子使用自己说不清楚的词汇概念说话或者提问并不奇怪,但敢把自己不能确定的话语当真就奇怪了。正式地写信、打电话把问题提给心理学家,这是当真。很多孩子可能会问:我为什么得不到甜饼(有的版本说是苹果)?妈妈为什么不给我甜饼?这些问法,不包含任何抽象概念,也是孩子完全能驾驭的。但如果一个孩子真的问:上帝为什么不奖励好孩子?问题就严重了。两种问法,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什么是上帝?什么样的孩子才算好孩子?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没有理解了“上帝”“好坏”“好孩子”这些概念、说法,或者没有把这些抽象的东西落实到自己的亲身体会中,也就不可能有“上帝为什么不奖励好孩子”这个质问(有版本说孩子的问题仅仅是:我为什么得不到苹果)。
父母区别对待两个或几个不同的孩子,这在家庭生活中并不稀奇。稀奇的是,你去问为什么?为什么会区别对待?对于只有一个孩子的大多数现役父母来说,是不曾认真面对过的。仔细思考一下,情况应该是:不同的孩子,需要的帮助是不同的。可以说,不同的孩子,本来就需要不同地被对待。例如弟弟要喂奶,而姐姐则不需要;男孩用的小便器就不适合女孩;不会走路的妹妹要抱着,哥哥则可以自己走路等等。为什么故事中帮妈妈忙的姐姐班尼只是得到一句评语而捣蛋的弟弟却得到了一个甜饼?这个问题,不了解家庭具体情况的外人是很难回答的。可能弟弟从小身子弱更需要营养,也可能姐姐昨天吃了一块甜饼,或者母亲只是重男轻女...
如果家长骨子里就是重男轻女,心里压根没想给孩子一个理由,那么,孩子们应该早就察觉到了,“我为什么得不到甜饼”这样一个问题就不会在姐姐的脑子里浮现出来,也不会说出口。只有当父母没有拿定主意,不确定是否应该、如何分别对待孩子的情况下,孩子才会提出质疑。大多数情况下,面对这样严肃的问题,父母都显得很弱。回避、搪塞,强权压服等等,都是父母内心孱弱的表现。
把父母心里模模糊糊不很确定的东西亮明,这是家庭生活中真正需要发生的事情。无意识中,孩子会促成这个发生。孩子们当真的问题,都有必要认真对待。事实上,孩子的问题,没有一个不是父母的。换一句话说,孩子在帮助父母发现问题。“我为什么得不到甜饼”,这个质疑在心理层面上的意义,就像孩子发现并指出准备出门的父亲嘴边还有一粒米饭在物质层面上的作用。如果父母认真地面对孩子的质疑,给出了让孩子心悦诚服的回答,或者父母真诚地作出了调整,那么,所有参与者都获得了长进。事实上,孩子甚至不需要任何言语上的解释,只要父母自己说服了自己,孩子也就被说服了,即便什么都不说。
再说说大人给孩子的回答。这里的大人,是指局外人。局内人,上面已经说过了。正如前面所说,局外人因为不了解具体的情况,是很难给出答案的。可以给的答复只能是:弟弟更需要甜饼。这个答案也是和事实吻合的。另外一句鼓励的话可能是:没得到帮助说明你不需要帮助,而不需要帮助当然是强的表示。你强是好事。
心理学家的回答是说给大人们听的。事实上,对这个故事感兴趣的大都是成人而不是孩子。为什么成人会感兴趣?因为成人在思考公平、报应的问题,因为成人不确定是否应该继续做好人。这当然是另外一件事情。
以下是摘录
~~~~~~~~~~~~
上帝为什么不奖励好人
1963年,一位叫玛莉 · 班尼的女孩写信给《芝加哥论坛报》,因为她实在搞不明白,为什么她帮妈妈把烤好的甜饼送到餐桌上,得到的只是一句“好孩子”的夸奖;而那个什么都不干,只知捣蛋的戴维(她的弟弟),得到的却是一个甜饼。
她想问一问无所不知的西勒 · 库斯特先生:上帝真的是公平的吗?为什么她在家和学校常看到一些像她这样的好孩子被上帝遗忘了。
西勒 · 库斯特是《芝加哥论坛报》儿童版栏目的主持人,十多年来,孩子们有关“上帝为什么不奖赏好人,为什么不惩罚坏人”之类的来信,他收到不下千封。每当拆阅这样的信件,他心就非常沉重,因为他不知该怎样回答这些提问。
正当他对玛莉小姑娘的来信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时,一位朋友邀请他参加婚礼。也许他一生都该感谢这次婚礼,因为就是在这次婚礼上,他找到了答案,并且这个答案让他一夜之间名扬天下。
西勒 · 库斯特是这样回忆那场婚礼的:牧师主持完仪式后,新娘和新郎互赠戒指,也许是他们正沉浸在幸福之中,也许是两人过于激动。总之,在他们互赠戒指时,两人阴错阳差地把戒指戴在了对方的右手上。
牧师看到这一情节,幽默地提醒:右手已经够完美了,我想你们最好还是用它来装扮左手吧。
西勒 · 库斯特说,正是牧师的这一幽默,让他茅塞顿开。右手成为右手,本身就非常完美了,是没有必要把饰物再戴在右手上了。那些有道德的人,之所以常常被忽略,不就是因为他们已经非常完美了吗?
后来,西勒 · 库斯特得出结论:上帝让右手成为右手,就是对右手最高的奖赏,同理,上帝让善人成为善人,也就是对善人的最高奖赏。
西勒 · 库斯特发现这一真理后,兴奋不已,他以“上帝让你成为好孩子,就是对你的最高奖赏”为题,立即给玛莉 · 班尼回了一封信,这封信在《芝加哥论坛报》刊登之后,在不长的时间内,被美国及欧洲一千多家报刊转载,并且每年的儿童节他们都要重新刊载一次。
前不久,一位中国人不知在什么地方发现了这封信,读后在网页上留言说:
中国民间有一句古话,叫“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我们曾经对恶人迟迟得不到报应感到迷惑不解。现在我终于明白,因为“让恶人成为恶人, 就是上帝对他们的惩罚。”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