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的情怀与态度
其实钮承泽一开始沉浸在小人物的小情怀里,沉浸在《艋舺》对过去的回忆里挺好、挺感人。但是却把故事往大了带,想要凸显新旧时代的冲突、要表达外来先进对本地传统的冲击与破坏。把几个年轻人的情义拖进了时代的、命运的洪流中,在这么一个大的话题下,几个年轻人最终痛哭悲号,悲剧收场。
我觉得电影是一开始像《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刚过一半导演又跑《教父》里去了。导演不想肤浅成《古惑仔》的打打杀杀、风光浪漫、引人向往,也许是想拍出《教父》与《美国往事》那样大情怀与大伤感。
这总是让我觉得不是太好接受,而且蚊子和妓女的爱情不痛不痒,感觉完全没必要。小凌对蚊子完全没起什么作用,让他明白了母亲?让他的命运更具体?让故事更煽情?但导演进入了这么大一话题里,这些都完全失色。
再说说多出来的那两个兄弟。很明显这个故事是三个人的故事,那两个兄弟完全没用,人物塑造也极很肤浅。我刚看完名字也忘了,会打架那个当了替死鬼倒是有点用,但当了替死鬼然后呢?这剧情感觉又没用上,对5兄弟关系、感情、蚊子的心态都没改变多少,也不明显。不过和尚让蚊子去解释那一段可能让蚊子开始起疑。
还有蚊子和她父亲,最后外省人发现蚊子是他亲生儿子。外省人又是入侵艋舺的祸首,而且把蚊子极敬重的Geta老大杀了,其实展开了讲会很精彩。但导演完全没表现,就连蚊子和外省人认识这一关系也完全没用在剧情里,我不知道有什么必要让他两人扯到一起。反倒让人觉得剧情过于巧合了。
最后我不明白那两兄弟在笑什么,一个死了,一个快死,好像跟没事儿似的。估计是导演觉得他俩最终悟到了“我混的不是黑道,我混的是友情、是义气。”这个道理,正所谓朝闻夕死可矣吧。
总之导演诉说得过多,小的大的、必然的偶然的、有的没的。所以感觉让整个电影聚不起来,虽然有将近两个半小时的时长,但节外生枝的太多,又前后不统一,前面刚有的感觉莫名其妙的就没了,确实有点遗憾。
不过我喜欢这电影,至少我觉得钮乘泽导演在回忆过去、在表达自己、在缅怀情义。是在认真的、真诚的拍台湾电影,不像现在内地那些傻屌,认为现在中国电影市场大了,随便怎么糊弄都能赚钱,搞些垃圾中国观众照样买账,完全在瞎搞。只想赚钱,完全不对中国电影负责。只有等中国观众以后成熟、市场成熟的时候了。
PS:最近看《大侦探福尔摩斯》还是这部《艋舺》,怎么老觉得男人和男人之间那感觉不对头,关系很微妙很容易让人多想。难道这是现在拍电影处理男性情义的趋势?
我觉得电影是一开始像《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刚过一半导演又跑《教父》里去了。导演不想肤浅成《古惑仔》的打打杀杀、风光浪漫、引人向往,也许是想拍出《教父》与《美国往事》那样大情怀与大伤感。
这总是让我觉得不是太好接受,而且蚊子和妓女的爱情不痛不痒,感觉完全没必要。小凌对蚊子完全没起什么作用,让他明白了母亲?让他的命运更具体?让故事更煽情?但导演进入了这么大一话题里,这些都完全失色。
再说说多出来的那两个兄弟。很明显这个故事是三个人的故事,那两个兄弟完全没用,人物塑造也极很肤浅。我刚看完名字也忘了,会打架那个当了替死鬼倒是有点用,但当了替死鬼然后呢?这剧情感觉又没用上,对5兄弟关系、感情、蚊子的心态都没改变多少,也不明显。不过和尚让蚊子去解释那一段可能让蚊子开始起疑。
还有蚊子和她父亲,最后外省人发现蚊子是他亲生儿子。外省人又是入侵艋舺的祸首,而且把蚊子极敬重的Geta老大杀了,其实展开了讲会很精彩。但导演完全没表现,就连蚊子和外省人认识这一关系也完全没用在剧情里,我不知道有什么必要让他两人扯到一起。反倒让人觉得剧情过于巧合了。
最后我不明白那两兄弟在笑什么,一个死了,一个快死,好像跟没事儿似的。估计是导演觉得他俩最终悟到了“我混的不是黑道,我混的是友情、是义气。”这个道理,正所谓朝闻夕死可矣吧。
总之导演诉说得过多,小的大的、必然的偶然的、有的没的。所以感觉让整个电影聚不起来,虽然有将近两个半小时的时长,但节外生枝的太多,又前后不统一,前面刚有的感觉莫名其妙的就没了,确实有点遗憾。
不过我喜欢这电影,至少我觉得钮乘泽导演在回忆过去、在表达自己、在缅怀情义。是在认真的、真诚的拍台湾电影,不像现在内地那些傻屌,认为现在中国电影市场大了,随便怎么糊弄都能赚钱,搞些垃圾中国观众照样买账,完全在瞎搞。只想赚钱,完全不对中国电影负责。只有等中国观众以后成熟、市场成熟的时候了。
PS:最近看《大侦探福尔摩斯》还是这部《艋舺》,怎么老觉得男人和男人之间那感觉不对头,关系很微妙很容易让人多想。难道这是现在拍电影处理男性情义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