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的结构 越看越劲爽!
王羲之的《兰亭序》到底哪好,从古至今很多人说了很多很多,但不管从哪方面、哪个角度说,《兰亭序》就是好。中国的文学作品公认最好的是《红楼梦》,因此就有了“红学”。我倒是建议也应该创立一门学说“兰学”,专门来研究《兰亭序》。
《兰亭序》的研究应该多方面、全方位的。但如果我们单从结构造型角度来看《兰亭序》,则它的不求平正,强调欹侧;不求对称,强调揖让;不求均匀,强调对比的特征是一日了然的。四平八稳的馆阁体式楷书虽然也很好,但比起《兰亭序》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就是行书或行楷,也有许多僵滞板结之作,缺乏生命力,缺乏姿态)
赵孟頫临王的功底是前所未有的登峰造极,但他自书的如《胆巴碑》等碑帖拿来和《兰亭序》放在一起就显得很是平庸,以它作为《兰亭序》的参照系倒是颇能看出其中端倪来。以“惠风和畅”四字为例(见图
“惠”字的头部向左倾斜和“心”字向右下角下沉几乎造成一种结构之间的错位,各部分之间的中轴由垂直变成了倾斜。
而“风”字则利用横画的右上耸起’,造成与“惠”字方向恰相反的一种欹侧效果。 “和”字分左右两个部分, “禾”旁拉长成纵式, “口”则放扁成横式,造成在一个字中的纵,横交叉。
至于“畅”字,则是一种斜向的头尾交叉, “申”与“易”两部分正好构成两三角形式的对位,但按照标准写法,它本来应该是两个长方形之间的简单组合的。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四个字的体型结构截然有别——贯穿于整个主轴线的对比效果。 很难说在与时会有这么复杂的构思和匠心经营,也许这只是我个人的一‘见钟情而已。
但我以为这是个极好的分析办法:我对结构采用中轴与板块分析相结合的办法。书法是一种视觉艺术,对各种错综交叉的线条如果找不出其主流线条并加以归纳的话,我们会对一些古代名帖惘然失措或无从下手。自然更无法保证学习的效率了。
汉字结构本来是一个稳定的标准形。每个字都富于一种建筑意蕴,空间的架构与排叠处理完全与建筑原理相类似.
但仅仅把《兰亭序》等书法剧迹的结构美作如是观是很不妥当的,书法结构的魅力是在于它能有节制地打破这种标准形,在标准的规范中渗入每个艺术家个人的创造意蕴。从而把书法结构的原理从平正引向平衡一我们在前者中看到的是四平八稳、均匀整齐;而在后者中则看到一种不平中求平的拉力与张力。
平衡这个词本身就意味着它不平正,唯其有倾斜,所以才要平衡。作个最通俗的比喻:平正有类于天平,而平衡则近于秤。 在标准形中追求艺术形,这是书法的根本目的。以上所述“惠风和畅”四字看来,我们只有真正观察并理解了这四字的不同结构处理的“变格”,我们的临摹也才是有意义的。
细致入微的。而一旦再把这种对艺术型结构的领悟与对线条美的领悟结合起来,构成对《兰亭序》的总体感受与把握时,学习的效率是不言自明的。
《兰亭序》的研究应该多方面、全方位的。但如果我们单从结构造型角度来看《兰亭序》,则它的不求平正,强调欹侧;不求对称,强调揖让;不求均匀,强调对比的特征是一日了然的。四平八稳的馆阁体式楷书虽然也很好,但比起《兰亭序》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就是行书或行楷,也有许多僵滞板结之作,缺乏生命力,缺乏姿态)
赵孟頫临王的功底是前所未有的登峰造极,但他自书的如《胆巴碑》等碑帖拿来和《兰亭序》放在一起就显得很是平庸,以它作为《兰亭序》的参照系倒是颇能看出其中端倪来。以“惠风和畅”四字为例(见图
![]() |
“惠”字的头部向左倾斜和“心”字向右下角下沉几乎造成一种结构之间的错位,各部分之间的中轴由垂直变成了倾斜。
而“风”字则利用横画的右上耸起’,造成与“惠”字方向恰相反的一种欹侧效果。 “和”字分左右两个部分, “禾”旁拉长成纵式, “口”则放扁成横式,造成在一个字中的纵,横交叉。
至于“畅”字,则是一种斜向的头尾交叉, “申”与“易”两部分正好构成两三角形式的对位,但按照标准写法,它本来应该是两个长方形之间的简单组合的。
![]() |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四个字的体型结构截然有别——贯穿于整个主轴线的对比效果。 很难说在与时会有这么复杂的构思和匠心经营,也许这只是我个人的一‘见钟情而已。
但我以为这是个极好的分析办法:我对结构采用中轴与板块分析相结合的办法。书法是一种视觉艺术,对各种错综交叉的线条如果找不出其主流线条并加以归纳的话,我们会对一些古代名帖惘然失措或无从下手。自然更无法保证学习的效率了。
汉字结构本来是一个稳定的标准形。每个字都富于一种建筑意蕴,空间的架构与排叠处理完全与建筑原理相类似.
![]() |
但仅仅把《兰亭序》等书法剧迹的结构美作如是观是很不妥当的,书法结构的魅力是在于它能有节制地打破这种标准形,在标准的规范中渗入每个艺术家个人的创造意蕴。从而把书法结构的原理从平正引向平衡一我们在前者中看到的是四平八稳、均匀整齐;而在后者中则看到一种不平中求平的拉力与张力。
平衡这个词本身就意味着它不平正,唯其有倾斜,所以才要平衡。作个最通俗的比喻:平正有类于天平,而平衡则近于秤。 在标准形中追求艺术形,这是书法的根本目的。以上所述“惠风和畅”四字看来,我们只有真正观察并理解了这四字的不同结构处理的“变格”,我们的临摹也才是有意义的。
细致入微的。而一旦再把这种对艺术型结构的领悟与对线条美的领悟结合起来,构成对《兰亭序》的总体感受与把握时,学习的效率是不言自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