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我就一个人了》读后感
初次知道山本文绪是从某个鸡汤营销号的微博,《然后,我就一个人了》这个名字深深的吸引了我这个孤独的人。但是这不是第一本我看的她的书,第一本是《31岁又怎样》,之后又看了《蓝另一种蓝》。出版社给她冠上了治愈系的标签,我觉得不然,她大多数都是在写普通自己而已,这正是我喜欢她的文字的原因。也可能也是因为对不善社交人的亲近。 这本书是山本文绪记录的1996年她三十三岁时一年的日记,记录恢复单身后她再从事写作的日子。日记里经常描述喝酒的日常,不论自己在家开一罐啤酒还是出门和朋友喝的烂醉。我也挺喜欢喝酒,啤酒‘、起泡酒、甜葡萄酒这类甜甜酸酸我都喜欢,自己喝也可以,和朋友一起喝也乐意。但我不常喝(多半还是因为出门买酒不方便),也没尝试过喝的酩酊大醉。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喜欢上酒的,可是有机会的时候我一定会喝一喝。书最后文章其实是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然后,我不再喝酒》。当2008年她四十五岁再看时,1996年的她还处在暴风雨前的平静,之后得奖,再婚,抑郁,酗酒暴食切除胆囊,让人感到唏嘘。“一九九六年那段年轻、充满希望、对一个人的生活很是新鲜的时光再也回不去了”, 但是她找到了写作这一知己,也算是庆幸。这篇文章仿佛是这个独居小说的结尾,又是她后半生新的开端。
书中有不少我感同身受的地方,特别是关于读书的那一段。“但读书并不是很早以前的习惯,而是成年以后才开始的。现在写小说,看小说我都很喜欢,可十几岁时却一点不爱读书。不,现在想来并不是我讨厌书,只是年轻时完全不知道看什么好。因为不知道读什么好,所以试着读了书店前面摆着的畅销书,没意思;又试着读杂志上介绍的书,没意思;读朋友推荐的书,没意思;如此一来便会得出结论:书这东西没意思。但别就此放弃,挑战一下自己觉得可能会有意思的书,什么都行,不断挑战中绝对能找到对自己来说有趣的书。以前我把读书想的太难,以为读书很了不起、很伟大、是在学习,这种心态不对。现在读书对我来说和听音乐看电影一样,是否有文学价值都无所谓。”摘抄了那么一长段,希望自己以后懒惰时多看看这段文字,看一本书真的比看一部综艺能获得更多(当然,综艺我也会一直看下去hh)。 最近看了不少这种单身感悟的文章,或者书籍。仿佛大脑清楚的觉得自己的主人短时间内不可能摆脱独居单身的状态,想从这些文字里面想找找自己从而获得一些慰藉和安全感。看微博上说,人类对痛苦的感受是对快乐的感受的3倍,我想我肯定不只三倍,要不然为什么我回顾以前满是痛苦孤独的回忆。于是我也决定开始写日记了,每个月一两篇也好,十多篇也好,悲伤的也好,快乐的也好,总要留下些什么。当我四十五岁回头看时,也许会发现生活中不尽是苦难挣扎。
周嘉宁在《一个人住第三年》里说过,一个人时感受到了自己特有的节奏。之前不觉得,但今年是我清晰的感受到这种节奏的一年,这份性格和生活带给我的节奏,如果以后学着好好把握,大概也能过得坦然了。最后用《一人生活指南》里的一句话结尾吧。“这是我一人生活的不知第几年,也像是一人生活的第一天,并无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