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的尽头是回忆的歌」
这是高中时写的一篇周记的名字,用来我觉得挺合适的。 上周去看了《Coco》,很好看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我在看电影之前听了很多遍主题曲,第一遍,不太好听,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到了后来就成功的被洗脑了。 电影刚开始的时候歌神唱这首歌的时候有种说不出来的排斥感。等到后来一层层的慢慢的剥茧抽丝才恍然大悟。几乎所有的眼泪都贡献给了那首歌。 歌曲是影响我们观影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它渲染了什么气氛,我们就会有怎样的直观感觉。可以说,没有音乐,也表达不出来某种特殊的感情。 Coco是线索,类似于文眼。假如没有她再思念她的父亲,保留他的照片与信,那么故事就是不存在的。 有的时候我们会觉得,某种你保留下来的某些东西无用。甚至一件有趣的事情,悲伤的事情,就只在那一刹那有感触,过了就过了,也许你会在某个特殊的情况下想起来,可是也已经记不全了,那么这就是渐渐忘却。 有些东西是必然的留下,有些东西不是偶然的记得。 没有注定要忘记的事情,也没有注定要忘记的人。你选择了忘记,大概就选择和回忆告别。 我挺喜欢《Coco》这个名字,她是唯一一个在人类世界记得父亲的人,用回忆在铺垫父亲回家的路。在听见那首歌时整个人都明朗了起来,记得女儿的名字,小时候的事情。那首歌是写给女儿的,家人的。并不是写给和某人毫无血缘,用此来赢得世人对他的怀念,在亡灵世界还可以一样受人追捧。 当没有回忆,后半生可怎么办。 大概电影里没有的是Coco去世的时候家人无尽的悲怆,用一种温情,相信逝者会回来的,只要你们记住他。把悲伤看的太重,那么相较之快乐也就变少。 ~ 我记得这篇周记是半自传式的,我认识的是一个老婆婆,不是老爷爷。她喜欢看《新白娘子传奇》,我有的时候会跟她一起看,我记得电视剧是老式的,电视剧的名字,却不记得那个老婆婆长什么样,叫什么名字。 周记里写的是老爷爷的亲人到最后都没有来接他。他的孩子没有记得要来接他,而他还记得自己的孙女,有的时候爱不是互相的。 人到了最后,支撑下去的大概就是这些,有的没的记忆的片段。 在世界上也许有记得他的人,也许没有。谁知道呢。而他记得的只是孙女那首爱听的童谣。 也许我们没有对一个人有太多的记忆,可是却又有一丝丝不可切断的羁绊。 初一写的周记,写我的wp,没见过,却又见过。当c老师读我的周记的时候,我莫名其妙的就哭了。当然不是因为自己写的有多好,而是一种连我自己都说不出来的感觉。像是什么堵住我一样。 到了高一,某一天我又写了我的wp,那种记得,却不会悲伤的感觉。大概是什么开关被打开了,就不再只会哭泣。 有的人他没存在在你的世界里,却活在你的回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