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读到的十本好书
《毒木圣经》的作者芭芭拉·金索沃在序言中写到:“有一段时间,我不想过多地与人打交道,只想在公共图书馆里皓首穷经,我相信生命中的每一道裂缝都可以用书去填补。”
1、 《布鲁克林有棵树》

活着,奋斗着,爱着生命的一切悲欢!
这不是一本思想深沉的书,是一本关于成长的书、感动的书。
弗朗西一家是生活在纽约布鲁克林区的爱尔兰移民,母亲是清洁工,父亲酗酒,11岁的弗兰西要领着弟弟去捡废品换点零花钱买糖果。但每个周末她都记得要快点从图书馆回家,带着一本书,一块曲奇饼干,坐进最喜欢的树影,想象坐在半空浮云里,不受世界打扰,不受贫穷或一切忧愁的打扰。弗朗西是一个孤独、敏感的孩子,母亲偏爱弟弟,疼爱自己的父亲却又英年早逝,但也正是孤独成全了她的阅读和智慧。
像书中所写的“她身上有她在图书馆看过的书。她的生命也包括那棵在院子里茂盛成长的树。她身上有母亲暗中的伤心痛哭,也有父亲醉酒后踉跄回家的耻辱。”
弗朗西就像一棵树,在布鲁克林的贫穷中兀自挺拔,从缝隙中寻找生机。 在这本书中,感动并不一味显示在完美无缺、心怀悲悯的人那里,那些别人看起来似乎是有缺陷的、冷漠的、没有责任感的人,他们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感情同样使人感动、温暖。
这种感动可以是去世前6个月为女儿毕业典礼准备鲜花和卡片的醉鬼父亲;可以是嘴里骂着小杂种却免费给弗朗西和弟弟一棵圣诞树的小贩;可以是换丈夫如换衣服但看到小孩就融化了的茜茜姨妈…… 2、《圣诞忆旧集》

我喜欢那些说起童年就会兴趣盎然、眉飞色舞的人,在他们身上,可以感觉到一种与岁月对抗的激情。 对每一个孩子来说,寄养应该都是童年的一场噩梦。自幼父母离异的卡波蒂就被寄养在乡下的亲戚家中。但是他有老表亲苏柯和小狗奎妮的陪伴。每年圣诞节,他们都要一起做几十个水果蛋糕,寄给这一年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他们还一起去树林里砍圣诞树,在天气晴朗的日子去放风筝。苏柯和奎妮的温暖和陪伴使他本应孤独、凄惨的童年成了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后来卡波蒂被送去寄宿学校,在收到苏柯去世的消息时他写道:“一条简单的口信证实了体内某根隐秘的血管已经接收到的讯息,割去了我生命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让它像断线的风筝一样远去。这也是为什么,在这个特别的12月的早晨,走过学校校园时,我不停地在天空中搜寻。就好像我希望看见,如依偎之心,一对迷失的风筝正一路赶去天堂。” 在卡波蒂的心中,有他的两个朋友的地方才是家。 3、《杀死一只知更鸟》

这个世界从来不是黑白分明的,黑与白之间还有长长的灰色地带。
故事发生在美国大萧条期间的一个保守、闭塞的南方小镇。小镇的居民生活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经济危机、种族歧视和宗教分歧因为一桩白人指控黑人的强奸案一一浮出水面。小说是从三个孩子的视角来叙述的,他们从炎炎夏日、百无聊赖到亲眼目睹镇上的几桩冤案,经历了猝不及防地成长。好在有律师阿蒂克斯一直守护在身边,使他们目睹了人性的丑恶之后还有勇气继续前行。 “有些黑人撒谎,有些黑人不道德,有些黑人在女人面前不规矩——不管是黑种女人还是白种女人。但是真相适用于人类所有的种族,而不仅仅是某个特殊的种族。在这个法庭里的人,没有人没撒过谎,没有人没做过不道德的事,没有一个男人看女人时从来不带欲望。” “没有必要把你懂的东西都说出来,人们不喜欢身边有人比他们懂得多。你说得再正确也改变不了这些人,除非他们自己想学。” “斯科特,当你最终了解他们的时候,你会发现大多数人都是好人。 4、《Where the Red Fern Grows》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一直对小孩和狗的故事有一种执念,大学的时候看遍了各大客户端上的此类电影,其中一部叫做《红色羊齿草的故乡》。从此开始了漫长地寻找同名小说的道路,功夫不负苦心人,终于找到了。 一个做梦都想要两只狗的乡下小男孩,攒了两年的钱;徒步翻过一座大山,趟过一条河,背上一个大麻袋,去镇上买了两条狗;回来的路上,他们一起吃,一起睡,在寒冷的山洞里互相取暖……之后的岁月里,他们又一起长大。
读这本书好像看到小时候的自己。其实,孤独的童年都是相似的,幸好这个世界上还有狗。
5、《乡土中国》

我是农村走出来的娃,但对家乡的感情却爱恨交加。它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可我却憎恨它的保守和愚昧。一直以来对家乡的看法很极端,但是这本书却让我理性看待它。
费老走进乡村、了解乡村,对乡村充满了感情却又保持着学者的理性。他拿中西方社会进行对比,解释了中国人许多根深蒂固的行为习惯的原因。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对中西方家庭的分析: “中国的家庭是一个绵续性的事业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不是横的。夫妇之间只是配轴。” 相反在西方家庭中,夫妇关系是主轴,《圣经·创世纪》中这样写道:“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二人成为一体。” 在西方社会中,夫妻是一个亲密的小团体,子女是配角,长大之后就要离开。在中国,子女是家庭的核心,一切以下一代为中心,夫妻关系退而居其次。所以,儿女可以心安理得啃老,父母掺和儿女婚姻也是天经地义。
当然不能说两种家庭形态孰优孰劣,因为它们都有特定的社会基础。在工业化较早的西方社会中,经济、宗教和社会福利等功能由其他社会团体分担,家庭是另外一个独立的团体;而在农耕社会的中国,家庭不得不承担经济、事业和社会福利机构等所有需求。所以,在第一种社会形态中,一个人的另一半可以单纯的是自己喜欢的人,而第二种则是在寻找一个合伙人加入利益共同体,至于情感的需求可以在别处寻找。 随着中国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年轻人也在不断接受着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的洗礼,但是上一辈人的传统意识却依然十分浓厚,所以我们与原生家庭之间的冲突愈发激烈,在传统和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撕扯之间进退两难。 6、《走出非洲》

大学的时候看过同名电影,但是看过书之后觉得文字更加迷人。
这不是一本历史专著,是女作家凯伦·布里克森在肯尼亚生活经历的散文随笔,但它却生动地展现了殖民主义时期肯尼亚的历史,而且是一部感性、有温度的历史。 29岁的凯伦因为虚荣心嫁给了布里克森男爵,并跟随他从丹麦来到肯尼亚。这段婚姻注定不会幸福,丈夫花天酒地,对她不管不问。后来她果断与丈夫脱离干系,一个人经营咖啡农场。在这片土地上,她扛枪射杀野兽、处理土著人纠纷、应对蝗灾和咖啡园失火,赢得了索马里人和吉库尤人的共同尊敬。也是在这片土地上,她结识好友伯克利、同胞老克努森和一生挚爱丹尼斯,尽管最后她又不得不独自承受他们一个一个死去,并亲自把他们葬在这片土地上。那个年代女权主义还没有出现,但是我却看到了一个女性的觉醒。 还有,我觉得这本书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在讲述土著人的生活时,作者没有以一种高高在上的眼光去审视他们,以文明人自居,嘲笑他们野蛮的生活方式。她自愿跟上非洲的节奏,融入当地的生活和习俗。就像她自己在书中说的那样: “文明人已经丧失了沉静的资质,在被荒野接纳前,必须要向它学习静修的功课。” “当你跟上了非洲的韵律,你就会发现她所有的乐章都如出一辙。我向这个国度的野兽习得的,也适用于我与土著居民打交道。” 凯伦在丹尼斯飞机失事和咖啡园破产之后回到了丹麦,从此再也没有回去过,从这点讲,她是走出了非洲,但是由于对这片土地倾注了太多的感情,她其实一生也没走出非洲。
7、《社会心理学》

从六岁入学到现在,这么多年一直待在学校,总感觉自己不太懂人情世故。但是人毕竟是社会性的动物,总有一天得走出学校,融入社会的大潮,所以学会思索、了解自己和他人,并与他人建立联系很有必要。 这本书是美国大学心理系的教材,但完全没有教材的枯燥无聊和晦涩难懂。该书的作者戴维·迈尔斯在开篇就告诫自己和读者,本书力求通俗易懂,但它又绝不是快餐式的消遣书,干货满满。之前对这个世界有很多困惑,看过书之后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但有时候,心里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但真正到处理起事情来还是会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过最起码自己不再是在黑暗中摸索,四处碰壁了。《社会心理学》这本书不是救命稻草,是一盏灯。
8、《毒木圣经》

我们总是在自己的小角落里做着一些事情、占据着一些东西及信奉着一些主张。但这个世界比我们想象得大的多,我们看得十分要紧的许多事,别人根本不需要。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不同种类的人,他们做着不同种类的事,依然很开心。 20世纪60年代,普莱斯牧师带着妻子和四个女儿从美国来到了比属刚果,希望把《圣经》和种子洒满这片蛮荒之地。在普莱斯眼中,这片土地上到处都是需要拯救的灵魂。可是他不知道在这片干旱、洪水频发,毒蛇、白蚁和毒木遍布的丛林中,土著人早就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生存哲学。在他们的眼中,牧师一家才是无知的、需要拯救的人。当牧师沉浸在自己狂热的信仰中的时候,他的几个女儿却已经看穿了一切。 艾达:“他想拯救每一个孩子,认为当时的非洲应该学会如何少生孩子。但那些家庭百万年来都生九个孩子,就为了养活其中一个。” 利亚:“在刚果王国,贝埃内,是没有电池的。没有卡车,没有道路,他们拒绝发明轮子,因为轮子没用,只会陷在泥里。” 蕾切尔:“想要到丛林里去,按照基督的那一套彻底地改变那个地方,却从来没想到反过来把你变了个样。我对非洲的看法是,你没必要喜欢它,但你必须承认它就在那儿,你有你的生活方式,它也有它的,你们永远没办法相遇。” 9、《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

读这本书是因为今年夏天去看了大英博物馆100件展品在上海博物馆的展览。本以为自己大学的专业就是世界史,应该会看出点儿门道吧。事实证明,像大多数人一样,我也只是个看热闹的,啥也不说,乖乖回来补课。 这本书是大英博物馆的馆长花了四年的时间亲自撰写完成的,从大英博物馆800万馆藏品中精选出100件最具代表性的物品,展现人类200万年的文明史。可能有的人会觉得不太系统,毕竟是拿物品讲历史,所以读这本书之前最好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但我觉得也正是断片和联想才使这本书更有魅力。讲真,书的文笔真的很优美,翻译也特别给力,好多地方感动得我都要哭了。 “坎特伯雷大主教罗文·威廉斯博士:人们常认为宗教是脱离世俗的,仿佛真正的生活只存在于天堂某处。但如果你真正了解宗教的起源,你就会发现,世界上伟大的宗教的主题都并非如此。它们的主题是如何活在当下,活在此处,成为生命洪流中的一部分。” “出生于尼日利亚的小说家本·奥克瑞不仅从伊费头像中看到一位统治者,还有一个社会与文明:它之于我的影响类似于某些佛陀雕像。一件洋溢着宁静祥和之感的艺术品,背后必然有强大的文明。如果没有提出自身在宇宙中所处位置等宏大问题并给出满意的解答,你便无法达到内心的宁静。对我而言,这就是文明。” 10、《娱乐至死》

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序言中的一段话: “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变得被动和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繁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简而言之,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正如赫胥黎在《重访美丽新世界》中提到的,那些随时准备反抗独裁的自由意志论者和唯理论者完全忽视了人们对于娱乐的无尽欲望。在《一九八四》中,人们受制于痛苦,而在《美丽新世界》中,人们由于享乐失去了自由。” 这本书想告诉大家的是,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而不是奥威尔的预言。
读完这本书之后,今年少刷了很多剧,少看很多无聊的八卦新闻!(ps:特别喜欢的几部剧还是要接着追!😝) 上一封 下一封«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