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公二年(2)- 莒人入向
夏,五月,莒人入向。
夏,五月,莒国人侵入了向。
先来看看莒、向的位置:

莒这个国家不简单,是东夷中最强的国家之一,己姓,据记载为少昊后裔。
少昊是远古时代华夏部落联盟首领,同时也是早期东夷族的首领。从考古发现可以看出少昊氏在莒县一代生活、生产的情形。

1961年出土于莒县陵阳河遗址的灰陶尊,高57.5厘米,口径29.5厘米,大汶口晚期文化,其腹部所刻日、云和山组合的图案,被释读为“旦”或“炅”或“昊”。

如证实这一图案为文字,则该文字要远远早于甲骨文。陵阳河遗址出土器物中,类似刻在灰陶尊上的图像文字,已发现七种类型13个单字。对于图像文字的研究还在进行中,很可能和一百年前发现甲骨文一样,随时会有惊人的发现。
咱们再来看看这个“入”字。


《说文》解释道:入,内也。好像这个解释也没有很清楚。
我们来看看甲骨文中的“入”字。

是不是有感觉了?好像两个靠在一起的柱子?好像在哪见过?

上图是半坡遗址半穴居房子的遗迹和复原图,看看复原图右侧的入口,是不是就是两根柱子搭成?
个人认为,“入”字,就是古代半穴居房子的入口的正视图。
这一点,还可以从“内”字得到证实。

这是金文“内”字,从半坡遗址半穴居房子复原图可以看出,这就是在房屋内部看向入口的截面图,表示观察者此时处于屋子的内部。外框表示屋子的房顶、墙壁,而中间的“入”还是表示入口。
在“莒人入向”中,“入”的含义是什么呢?
《公羊传》:“入者何?得而不居也。”
公羊认为,入是表示莒人占领了向,但是没有占用,又撤走了。
这话是相对“入于”来说的。
春秋中出现了多次“入于”,如“许叔入于许”、“郑伯突入于栎”等。入于哪,就在哪驻扎下了,也就是“得而居”了。
《谷梁传》:“入者,内弗受也。”
谷梁认为,“入”表示受到了内部的抵抗。在《春秋》经中,但凡有“入”的条目,谷梁都会来一句“内弗受”,不惜多处曲说。个人认为,入并没有这么多感情色彩,来表现被压迫者的抵抗,而只是表示了进入的事件本身。
最后再来说说“向”。
《谷梁传》:“向,我邑也。” 认为向是鲁国的一个城邑。 《左传》:莒子娶于向,向姜不安莒而归。夏,莒人入向,以姜氏还。
而左传认为,向是一个国家,姜姓。莒国国君从向国娶了个媳妇,媳妇向姜不喜欢莒国就私自回娘家了,所以莒国出兵把向姜抓了回来。
貌似左传的解释更加合理,因为有许多细节。但难以解释在桓公十六年的事件——“冬,城向。”
如果左传的解释是正确的,则在今后的25年中,向国被莒国灭亡,而后被鲁国从莒国夺来,而这些事情春秋中一句都没有写。
因此个人倾向于谷梁的说法,向可能在入春秋之前就已经灭亡,变成鲁国的一个城邑。
“夏,五月,莒人入向”说完了,下一次咱们说“无骇帅师入极”。